•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侨乡晋江梧林社区华侨建筑群 见证峥嵘岁月

2016年02月29日 09:59 来源:泉州晚报 参与互动
字号:
德鑨楼为中西合璧的洋楼。
德鑨楼为中西合璧的洋楼。
修养楼屹立在闽南古厝之间,显得格外醒目。
清源山天湖如今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黄晓娜 摄)
花瓶造型的窗户意蕴“平平安安”。

  (福建)晋江梧林社区有许多充满异域风情的华侨建筑,包括哥特式建筑、古罗马式建筑、中西合璧民居等;梧林华侨海外创业、返乡建厝、爱国爱乡的诸多故事,令人感慨万端,同时也激人奋进。

  梧林社区是闽南地区著名的侨乡,拥有浓郁的“侨文化”。这里曾有大批下南洋的华侨,他们早期依靠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开基立业;到了中晚年时,他们又返梓兴学办厂,回哺故园。有些华侨还聘请海内外建筑师为自己设计建造宅邸,这些建筑物有闽南官式大厝、哥特式建筑、古罗马式建筑、中西合璧民居等,逐渐形成规模集中的华侨建筑群。如今,这些久弥风雨的建筑,依旧在展示着令人陶醉的别样风情。

  修养楼成了防匪要塞

  “修养楼不是用来居住的,而是旧时归侨或乡贤名流的聚会之所,后来还是族人守护眷亲的要塞。”许文体这样告诉我们。据介绍,修养楼,又名“悠闲楼”“枪楼”,建于1934年,钢筋混凝土夯实墙结构,三层构造。光看修养楼的外表,四四方方,十分修长,的确会以为它是座“枪楼”或是“瞭望楼”。修养楼四面出规,形成圈形外廊,出规末端以两支独立的罗马科林斯叠柱支撑,形成“四面八柱”构造。各层各面的门窗雕花,形态各异,构搭“一层一境,四面八境”的建筑景观。

  据介绍,修养楼建成之时,正是匪盗猖獗年代,所以这里也成了村民守护眷亲的要塞。在修养楼上,如今还有许多射击用的枪孔。

  除了洋楼林立外,村内也有不少闽南官式大厝,“三栋厝”便是其中之一。许文体称,“三栋厝”是旅菲侨胞蔡咸晒、蔡咸乾、蔡咸揣兄弟合建的建筑群,始建于19世纪末,占地约1200平方米。

  建筑群由三座大厝组成,坐东看西,一字排开,厝前留有宽畅石埕,以墙街围合,以门亭交通。红砖、白石、绿瓦筒、燕尾脊,勾勒出一幅极具闽南气息的乡村民居画卷。据说,这三座厝建造于不同年代,见证了一个家族振兴的过程。蔡咸晒三兄弟早年到菲律宾开办了个小杂货店,获利不多。三兄弟省吃俭用,将所获盈利寄回家买田建厝。他们先建了现在的“三栋厝”最左侧的两进三开间硬山顶砖石木建筑。后来,三兄弟的生意不断拓展,积蓄渐丰,就再建了最右侧二进五开间的建筑。十几年间,他们在菲的小杂货店成长为垄断一方的大百货公司,1933年,三兄弟合计后再建了中间那幢二进五开间带楼亭的砖石木建筑。“三栋厝”建筑群内木雕、砖雕、石雕、灰雕保存较完整,楹联及身堵都刻有字画,有些是为告诫子孙戒骄戒躁所用。蔡咸晒三兄弟的海外创业史和建厝史是一代代梧林华侨的人生缩影。

  南洋创业 反哺故园

  晋江新塘街道梧林一带很早就开始向海外移民,经过多年的拼搏,不少华侨在异域他乡出人头地。出于饮水思源的观念,他们大多选择把多年的积蓄寄回家乡,一方面赡养父母支撑家庭,一方面也用于买田起大厝,促进家乡建设。于是,不大的村子,突然涌现出许多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

  在梧林华侨建筑群中,当以蔡德鑨[lóng]华侨建筑群最具特色,它是汇聚闽南官式大厝、中西合璧民居、古罗马式洋楼于一体的建筑群体。据晋江文史爱好者许文体介绍,蔡家当年共有七兄弟,分别为德献、德院、德越、德卫、德淡、德鑨和德辙。老六德鑨年少时便振衣南下,前往菲律宾经商。据村里人说,德鑨初期做的是玻璃生意,后来生意越做越旺,就变成跨行业的大亨了。

  旅菲华侨蔡德鑨而立之年返乡建造的首栋宅邸是那座建于1921年的闽南官式大厝。大厝入门双塌寿,出规梁木斗拱雕工精细,重叠有致。镜面墙砌印花砖,构成几何图形或吉庆喜彩的图案。内部木饰古朴大方,极具大户望族的气派。3年后,在菲生意逐步扩大的蔡德鑨,再次回乡建造了一座闽南官式大厝,厝身正面入口同样做了双塌寿,髹漆丽饰,令人赏心悦目。其庭前石埕铺设十分考究,采用石面走水铺设工艺,铺板时用卷烟纸检验石板与石板间是否达到无缝对接的技术工艺。石埕旧时用于晾晒芝麻,石头与石头之间严丝合缝,据说晒芝麻的时候,一粒小小的芝麻都不会掉进石缝里去。此古厝也因此闻名于泉州南门外。

  充满异域情调的德鑨楼

  随着生意的振兴、获利的倍增,1932年,蔡德鑨再次荣归梓里,以其经历及见识,颠覆传统观念,引进新型建材,尝试自建番仔楼。德鑨楼正是建造于此时的一栋中西合璧洋楼,其外部为钢筋混凝土夯墙,古罗马式建筑,内部葆有闽南大厝空间机理,大楼正面设外廊,中间抺45度角出规,以四支罗马科林斯廊柱支撑,廊柱以饰有吉祥图案的拱券连接,罗马式山花、水泥宝瓶栏杆围合楼上走廊。三楼向西偏开,前留宽畅砖坪,门面以罗马柱、堆花拱券、火炎形山花装饰,并以水洗技术饰面。

  二楼的厅堂还题刻着《蔡德鑨行寔》等文章,以蔡德鑨等的奋斗史来激励后人勤俭创业、回哺故园,同时也要恪守祖训,谦逊为人。“这楼是梧林华侨建筑中装饰最为考究也最具代表性的‘番仔楼’之一。”许文体称,在当年的德鑨楼中,甚至已经有了自动自来水设备,以及抽水马桶设备,这些在当年可都属于“高科技”产品。楼中的木作油漆历经近百年岁月,仍光亮如新,从这就可窥见德鑨楼用料质地之高。据蔡氏一族的后裔蔡树达介绍,用来铺设的地砖被称为“红珠纱”,全部是从菲律宾运来的,目前国内罕见这种地砖。德鑨楼在防盗防匪设计上也做到了匠心独运,许多窗户都是铁窗,在顶层还设有铁制的可滑动的“枪眼孔”,可在这里用枪狙击土匪。该楼在上世纪50年代初曾为晋江地区第八区公所所址。在二楼我们还看到了这样一副柱联——“德明玉烛辉尧世,鑨析金龙化禹门”,透过这些文字,让人仿佛望见主人意气风发的英姿。

  为建造德鑨楼,蔡德鑨特地聘请英国设计师前来为其进行整体设计,据梧林村人介绍,这幢楼还是由上海租界派遣100多名混凝土建筑工人分组日夜连班夯墙注筑而成。大楼主体完工后正值日本侵华战争爆发,蔡德鑨家族同样投身于抵御外寇的斗争中,他们把钱财都用在了抗日救亡运动上,因此德鑨楼始终没有完成后期装修,但门窗、廊柱、山花等建筑细部仍洋溢着浓郁的南洋情调。

  与德鑨楼相邻的另一幢洋楼被称为“坑墙楼”,这是旅菲侨胞蔡咸坑、蔡咸墙双胞胎兄弟的宅邸,建造于1932年。蔡咸坑、蔡咸墙是蔡德鑨长兄的遗腹子。蔡德鑨秉持着“大嫂早寡,敬之以礼;侄儿少孤,抚之以爱”厚德之情,对年幼侄儿多有提携,终促其茁壮成长,开基立业。据说,这“坑墙楼”也是蔡德鑨帮助侄子们建造的。坑墙楼坐北朝南,为中西合璧洋楼。走近细观,可以发现其外部为钢筋混凝土夯墙,古罗马式建筑,内部却葆有闽南大厝的空间机理,门窗、廊柱、山花、天花板等建筑细部堆花工艺精巧,水泥宝瓶栏杆装饰外廊,花瓶造型窗户意蕴“平平安安”。内部沿用中国传统中轴线对称布局,采用木隔扇和木漏窗隔墙,属二进三开间格局,下落中间为前厅,以雕花隔墙隔断,两侧设厢房,厅堂后设通透巷廊,巷廊一端开设边门,一端架梯通二楼。二楼坐向改为坐东朝西,菲律宾红土朱漆装饰地板。钢筋混凝土、西式门窗、采光井等建筑材料及工艺的运用,使得洋楼在层高、跨度、采光、通风上都有不小的提升。门框、廊柱上都有富含追本溯源意味的题刻,同时也借以训育后人。

  德鑨华侨建筑群仿造闽西商人在山区建造土楼所采用的防匪方法,在其楼群隘口设高墙坚门,可于楼上高点俯窥控制隘口,楼群内部却四通八达,每座建筑既独立又相通,可达守望相助之效。这在匪盗横行的年代,不失为保护亲人家眷的好办法。

  “旧学堂”顶楼有泳池

  村里有一幢西班牙哥特式建筑也十分有名。这幢建筑是旅菲侨胞蔡顺意的宅邸,但当地人都称之为“旧学堂”,因为此楼曾借与村民兴办学堂所用。据许文体介绍,“旧学堂”建于1938年,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清水砖外墙,共两层半。此楼一反多数民居建筑中轴对称布局,采用的是左右各异布局。大楼左右两侧建外廊,正面只在正中入口设塌寿式出规,入口台基上出规及大楼右侧镜面墙为抹六角形凸出造型,出规以四支异状清水砖围砌成的罗马塔斯干柱支撑,既强调入口,又丰富室内外空间。二楼正中入口塌寿两侧设边门,增加空间感。三楼只在左侧角间建一阁楼与梯间连接,右侧角间设拱式斜板造型,上覆红琉璃瓦,点缀着中式元素。“最让人震惊的是,这幢楼还设有空中泳池,泳池的形状也是不规则的。”许文体说道。

  洋楼内部装饰简朴,据说蔡顺意最初建这楼是想开办“批馆”,为海外华侨与本地侨眷提供书信投递和货币汇兑服务。但大楼开始内部装修时,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侨道被封锁。蔡顺意遂将用于装修洋楼的钱银捐给国内政府,支持抗战。新中国成立后,蔡顺意家族慷慨地将该楼借与乡民兴办学堂、发展教育,直至1987年新小学建成后,学堂才迁出。梧林社区八旬老人蔡怀道称,蔡顺意是他的堂伯,他曾在房子内住过一段时间。虽然建造了将近80年,但房子还是很牢固,夏天的时候,楼内特别凉爽。

  凝聚情感的建筑物

  “梧林著名的华侨建筑还有许多,如使用木雕、砖雕、灰雕、水洗等技术表达喜庆吉祥意蕴的洋楼‘胸怀祖国’,它是旅菲华侨蔡怀翻和蔡怀紫两堂兄弟合建的;蔡怀长、蔡怀程两兄弟修建‘长程小筑’洋楼曾引来泉州名人曾遒(清光绪举人)到此参观并赋诗……”许文体说道。

  每座城市、每个村落都是一本厚重的书,在千百年的兴衰嬗变中,有取有舍,有删有留,遂成今之模样。走进晋江新塘街道的梧林社区,让我感觉像是站在一本近代华侨史书的面前,眼前那些瑰丽多样的华侨建筑,以及背后潜藏的故事,令人感慨万端。扎根在闽南人血液中的某些恋乡情结,更是在这里开得枝繁叶茂。经历近百年的风雨洗礼,古厝洋楼虽已日渐斑驳,但那些凝聚情感的建筑物却永远都在诉说着它们独特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值得我们用心去聆听,去传续。

  蔡如金与紫泽洞

  现今清源山天湖一带,原为“紫泽洞天”谷地。据泉州文史专家林胜利先生称,这里在唐代时还有一座名为“紫泽洞”的著名道观,只不过因为年代太久,此观早已随风飘逝。

  紫泽洞说来实因蔡如金而闻名,蔡如金字叔宝,是唐代著名的道士,其祖先为浙江会稽人。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蔡尊师》中载,蔡如金的祖父蔡夔曾任岭南节度使,唐永徽初年,蔡夔在路过泉州时去世,葬于南安,蔡家遂迁居南安。蔡如金早期以荫入仕,为金部员外郎,晚年弃官归隐泉州紫泽宫精思院,以方技济人。后又炼丹于清源山紫泽洞,道术精深,远近闻名。身后有“虚应先生”“冲应真人”“善利”“灵济”“昭博”等封号。

  据泉州方志委副主任许晓松介绍,宋代泉州太守真德秀曾为蔡如金亲撰《蔡真人诰碑》,原碑立于紫泽洞,现已无存,碑文保存在真德秀的《真西山文集》中。碑文介绍蔡真人“修辟谷炼气之术,以方技济人”,还称赞他“盖志在斯民,而不自为,此其所以跨绝前代也”。传说蔡如金在民间做了不少好事,如石磕村驱蛇、金田村救女等,功行不可胜记。(吴拏云 陈起拓 许文体 文/图)(拏云整理)

【编辑:金嘉龙】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