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汕头莲下镇南金成连接海外华侨乡愁的民俗物品

2016年03月31日 09:40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潮汕乡里大祭民俗场景,摆满了金银纸(郑锡伟
潮汕乡里大祭民俗场景,摆满了金银纸(郑锡伟 摄)

  在不久前,一条“‘冥币第一股’即将登陆新三板”的新闻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而这家在新闻中涉及的企业便是来自于汕头市澄海区莲下镇的翊翔民俗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当然了,所谓“冥币第一股”多少有点误解的成分——据翊翔民俗的负责人许少鸿介绍,其实大家所理解的冥币是印制成钞票形状的纸钱,更准确的叫法是冥钞,那只是他们业务的冰山一角,最主要的产品还是南金。

  或许有不少人对于“南金”这个词感到陌生,其实它是纸钱的一个种类,又称“金银纸”。南金在莲下镇已经有近两百年生产历史,并且这里所生产的的南金,大部分销往东南亚的华人社区,成为连接国内与海外华侨的民俗物品之一。

  南金生产工艺传入潮汕近200年

  纸钱最初被称为“冥镪”,作为一种在祭祀中使用的民俗用品,历史上初现于魏晋而盛于唐。至于潮汕地区使用纸钱的历史,因为实物难以流传,加上较为生活化,现已难以考证,但是这种产业的传入却有着清晰的记载,其中尤以南金为最。

  南金与普通的纸钱不同,要在纸上贴锡箔,才能称之为“金”。在贵金属充当流通货币的过去,是这一层泛着金属光泽的锡箔立马让用于制作纸钱的图纸看上去“身价倍增”。

  有南金便有北金,北金指的是原来在福建省南台岛(今福州马尾)大量生产的纸钱,与南金外形大同小异。

  据《莲下镇志》记载,清道光四年(1824年),澄海莲阳南洋乡李华丰号商人从汉口购北金样品,进行仿制营销,从此,“金”便以五岭为界分为南北,这一在潮汕仿制北金的纸钱制品便被称为“南金”。

  许少鸿的祖上在这种大潮之下创办了当地颇有名气的南北金箔生产商“万利号”,虽然商号已经不在,但是技艺仍然代代流传,如今已经是第八代。旧时的“南金”生产,关键在于贴上去的那层锡箔。相传,这种打箔工艺最初是延请福建北金匠人到澄海东里开店,招徒授艺,再传至莲阳一带。

  据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张朝敏介绍,这种打金属箔的工艺最初是因为打制金箔,用于皇家装饰,后流传入民间,从北方沿江苏福建一带流传。流传到福建之时,福建人把这项工艺用于丧葬用品的制作,让原本简单朴素的丧葬品显得较为豪华,符合中国人一贯重视丧事的传统。因为金银的价格昂贵,一般人无法承受,所以后来渐渐用锡代替,成为“北金”。

  “南金”的锡箔制作工艺与“北金相似”,都是由锡块捶打而成的。锡块的纯度需在99.99%以上,500克锡块大约可以分为1000份,然后把这些锡块叠起来放在一块固定尺寸的平整石板上,用铁锤捶打,每捶一下都会按压、抹平。因为锡有很好的延展性,所以在捶打之下会不断往外扩张,直至铺满整块石板。许少鸿说,有经验的打锡师傅打一叠能打出500张锡箔,打出的锡箔跟纸张的厚薄几乎一致。

  打成之后,除了最上面一张锡箔因为存有捶打印迹难以抹平外,其他的锡箔都会被师傅按需要的尺寸切割成数块,用毛笔蘸上由赤菜熬成的琼胶刷在锡箔的一面,再把锡箔贴在已经裁成固定尺寸、在当地出产用稻草制成“土纸”之上,再经过晾干之后,一张最为简单的南金便这样制成了。

  但是,在实际的市场需求中,金色的锡箔往往比锡本身呈现出来的银色更受欢迎。因此,需要在锡箔的基础上进行加工——上槐。上槐即在贴上纸张的锡箔之上刷上一层槐树汁,通过这种自然的化学反应,让锡箔呈现出金色的光泽。

  有些南金还需要在锡箔之上用各式木刻印章印上花纹,以标明该款南金的具体用途,如天公金、观音金等。不过这样的款式在福建更加常见,在潮汕本地一般较少加上花纹以表明该南金的用途。

  几经起落的南金成为当地出口创汇品

  在康熙二十二年,朝廷解除海禁之后,北金都在福建一带运至莲阳的飞钱港再由莲阳水客(商人)起帆远销泰国、新加坡。飞钱港的名字也是因为金银纸的外运而得名。

  自从南金产业出现之后,南金便成为莲阳当地著名的创汇品,中间虽有起落,但时至今日,这一产业仍在当地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资料显示,上世纪20年代,澄海锡纸业进入发达时期,主要集中在莲阳,北金、南金成了莲阳锡纸业的兄弟产品,也是澄海大宗出口商品之一。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调查,莲阳金纸有关生产厂家200多家,年销量70多万箱,价值大洋券400多万元,成为汕头港输出五大货源之一。当时整个莲阳群众直接或间接靠此业收入为生的占一半之多。

  一时之间,南金在当地成为热门产业。在当地有着“一起一落赚包‘骆驼’,一来一去赚包‘刀牌’”的说法,说的就是当时的打锡箔以及割纸师父,打锡的锤子“一起一落”、割纸的镰刀“一来一去”之间,便能赚一包在当时很不错的本土产“骆驼”与进口的“刀牌”香烟,甚至当时的打锡箔、割纸工人成为当地姑娘嫁人的首选群体,不用如嫁给农民一般早起舂米、辛苦劳作。

  潮汕沦陷后,锡箔业迅速衰落,多数业户被迫停产。1949年以后,莲阳锡纸业重新发展,恢复生产,1951年由南洋(莲阳)万利、中兴、宗兴等28家私营锡箔厂(店)组成南金、北金锡箔联营处,继续经营南、北金出口。

  上世纪60年代,南北金一度被认为是迷信品不准出口而被迫停产。1979年,为扩大对外贸易出口需要,锡箔业又恢复生产。当年4月,创建莲阳南金厂,是汕头地区土产出口公司的定点厂。随后,南金、北金锡箔(纸)业迅速发展,成为当地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到了1986年莲阳(现莲下镇)共有23家生产南金厂家。

  2006年莲阳南金出口产值超过几亿元,其中生产企业有德邻南金纸类制品厂、顺丰纸类制品厂、天福纸塑公司、翊翊纸塑有限公司,产品远销东南亚。

  而正是在这个时候,南金的生产已经开始从传统手工走向机械化生产。“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一天一人生产3000张南金纸就算快的了;而现在有需要的话用机器一天能够生产20吨,装满一个集装箱货柜。”许少鸿介绍道。与其他生产商仍停留在70%机器30%手工不同,翊翔除了包装之外,其他的流程基本能够交给机器生产,而通过自主专利发明,也把传统的打锡箔发展成金属膜转移技术,省去捶打工序,更加方便快捷。

  现在,莲下镇南金出口规模已达上亿元。

  “在国内现在仍有几个生产金银纸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生产的80%金银纸都用于出口,有些地区虽然也有在用,不过国内大部分用的都是当地小作坊生产的。像翊翔这样的公司,在注重文化层面的基础上发展了传统制作工艺,并在民俗用品上发扬光大,是行业内的代表。”张朝敏表示。

  东南亚华人成为南金消费主力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祭祀历来较为重视,在《左传》中便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虽然现在处于和平时代没有兵戎,但是祭祀的习俗仍然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但是像纸钱这样一出生就用于祭祀与丧葬的产物,在国内的消费已经日趋减少。

  在广东及福建部分地区,南金还在像岁时节庆、丧葬礼仪、生产生活等场合出现,多是用于祈求平安之用。这种传统的拜祭文化在这些地区仍得到较好的传承。在使用中,还会把南金折成元宝、旺来、莲花等立体形状。

  在东南亚的华人社区也保留着这样的祭祀风俗,甚至会更加庄严隆重,使用大量的南金。为什么海外对于南金的需求如此之大?

  明朝末年,广东、福建等地“下南洋”的风气逐渐盛行,不少广东、福建沿岸居民来往或去东南亚经商,或前往东南亚打拼谋生。“大批原东南沿海居民迁往东南亚也带去了中华传统文化,而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核心内容。民俗文化最显著的是生活习俗,它体现在对节日传统礼俗的继承上。其中,由于海外移民怀着对故乡、故人的思念,拜祭先人的习俗也随之传承至东南亚地区。”张朝敏说。

  “这是一种民族传统在海外的延续,这其中涉及到民族情结,以及乡愁。他们对于这种传统礼仪达到了固守的地步,不会轻易更改传统,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对南金有着大量的需求了。”张朝敏如此解释。

  包括拜祭祖先及神明在内的文化传统是海外华侨互相团结的纽带,是华侨对祖国念念不忘的乡土情怀。在东南亚各地华侨华人社会中,中华传统民俗礼仪已浸润于东南亚华人生活习惯中。因此,像南金这样的传统礼仪用品,甚至在东南亚的超市、专卖店都能买到。(文/许端阳)

【编辑:金嘉龙】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