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北京"非遗"保护开启新模式 华商吁参与"非遗"传承

2016年04月28日 14:55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字号:
陶煌蟒 摄
陶煌蟒 摄

  中国侨网北京4月28日电 (陶煌蟒)28日,北京市世纪传承传统文化协会正式成立,50名北京传统手工艺人成为协会第一批会员,其中多人为国家级“非遗”技艺的传承人。

  协会集保护传统手工艺人权益、提升艺人的收入、制定技艺传习标准、提升非遗进课堂教学质量、研究行业规划等职能于一身,将打造成为传统手工艺人和政府之间的重要中介组织。

  北京市侨联副主席苏泳、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办公室主任周方胜、北京华商会会长郭俊琴等作为协会支持单位负责人也应邀参加启动仪式。“拯救这些濒危的传统技艺,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郭俊琴表示,北京华商会有一大批有能力、有才华、有魄力的华商精英,保留祖先代代相传的智慧结晶,华商们理应出力,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国家级“非遗”技艺——木板水印雕版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崇德福担任该会首任会长,他向记者表示,能够依靠一技之长过上富裕生活的手工艺者并不太多,更多人尚需“为稻粱谋”。在面对政府、企业等团体时,手工艺人单打独斗,议价能力不足,通常成为弱势群体,也不乏利益受损的例子。同时他也毫不讳言,艺人群体素质参差不齐,个别手工艺人并无远虑,能力也亟待提高。“成立这个协会,就是想为手工艺人做一点事。”

  崇德福认为,保护“非遗”项目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还远远不够,亟待社会组织的更多参与。

  “协会的成立,既是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的要求,也是非遗保护事业发展的自身需求。”北京市西城区文委“非遗”科室负责人徐晓辉介绍说,“非遗”技艺传承的难题迫在眉睫,仅北京市西城区目前有国家、市、区级非遗传承人200余人,但传承人平均年龄已达到65岁,有些项目即将随着传承人的离世而濒临失传。

  采访中,北京传统手工艺人贾雪君向记者证实,“非遗”技艺的传承在中国有“冰火两重天”的趋势,她说,一类是价值高昂的纯手工艺术品,一类是普通可替代的工艺制作,比如雕刻类的技艺,可以实现工业化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真正实现物美价廉。但是与此同时,也使得许多的传统工匠无所适从,是否让手工制作传承下去就成了艺人们的思考,他们多数选择录下一些影音资料,供后人自己研究。

  郭俊琴认为,近年来,重视传统文化的风气已经在中国渐渐升温,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传统文化的魅力、底蕴将会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

  “民俗文化之所以能被人接受,就是因为他们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教育世人,而这种价值观无论多久都不会被时代埋没。”她说。(完)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