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州侨乡村:陌上故庐迎客来

都说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称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正值初夏,满眼翠绿,记者来到国内客家地区典型的围龙屋古村落——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
开车从梅县新城沿国道向西约摸20分钟,眼前突然出现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麓湖山上,树木葱郁,山花烂漫;进入村口,一条名为七星的小河清流悠悠、波光粼粼;视野所到,数十座客家围龙屋古色古香;围龙屋周边,一丘丘绿油油的稻田,根茁苗壮,丰收在望。
梅县区建设局局长刘演政介绍,传统的围龙屋,包括正中央的矩形四合院,两翼横屋,前面是禾坪、水塘,再加上最具特色的化胎(俗称化头、花头)。化胎建于矩形四合院后面,近似马蹄形,沿马蹄形化胎外缘建的房间围成一个半圆形,像一条飞舞的龙,十分契合华夏民族龙图腾文化和主人家“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景。

“侨乡村得名,完全是因为这里华侨众多。”南口镇负责人介绍,清末民初,由于山区谋生艰难,梅州客家人兴起了“过番”(下南洋)的潮流,客家山歌“韭菜割哩还会长,日头落别有月光,藤断就有篾来驳,敢搏就会有春光”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而“男丁十六岁则出洋”更是侨乡村的村规。全村1.5平方公里,2800余人,旅居海外的华侨却达4000多人,散布在全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早期的海外乡贤经商致富后,不忘落叶归根,陆续回乡建造起围龙屋上百座。当中,保存完好的有38座,又以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的“南华又庐”、大方秀丽的“承德堂”、双层围龙的“德馨堂”、百年私塾——毅成公家塾最为典型。
作为南华又庐的第三代传人,潘孟昌老人自打呱呱落地就生活在这里,尽管已86岁高龄,但身体健康得很。近年来,当地充分挖掘整合古村丰富的人文、自然和生态资源,以“陌上故庐,客归侨乡”为主题,融文化旅游与生态文明两大建设于一体,着力打响侨乡村“观围屋、享田园、尝豆干”特色旅游品牌。老人把3亩多水田交给村里人去耕种,自己带老伴专心致志从事“第三产业”——向访客派发旅游简介,维护旅游秩序和卫生,宣讲自然遗产保护知识。同时,积极动员和团结族人加入到保护与激活历史文化资源的队伍里来,为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尽心尽力。
南华又庐七房长孙潘璞儒说,因他们常年定居在外,没法给祖屋持续的关注,生怕时日久远之后,祖先留下的古宅失修毁坏,非常盼望能有政府的帮助,保存好百年大宅,不愧对祖先。作为“世界客都”,梅州市早在2009年,就启动了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前期工作,实现围龙屋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据不完全统计,该市现存客家围龙屋两万余座,一般都有两三百年的历史。最近,梅州再次启动了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罗艾桦)
小贴士
怎么去:从梅州市区至南口镇,坐9路、24路公交,预计30分钟;坐出租车约20分钟。
吃什么:莲泉糯米酒,车陂仙人粄,黄皮豆干。
玩什么:观围屋,逛百年老街永发街,游麓湖山文化产业园区、佳禾现代农业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