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台山有片“巴西村” 7%旅巴华人华侨来自海宴镇

2016年08月08日 10:29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
字号:
遍布巴西的角仔店大多数是台山人开的。
遍布巴西的角仔店大多数是台山人开的。

  6日,奥运会在巴西华丽热烈开幕。虽然,广东与巴西相距万里、远隔重洋,但其实在广东台山市,就有一片“巴西村”。从这里走出去的、旅居巴西的华人华侨,占目前旅居巴西华人华侨总数的7%。它,就是台山市的海宴镇。

  在海宴,以石阁村为代表的数条村,有许多旅居巴西的乡亲,大大小小的“巴西村”连成一片。而海宴人大规模移民巴西,始于1992年。这场令人难以置信的跨国大迁移,只用了24年。

  石阁村

  旅居巴西乡亲 比村里人口还多

  海宴镇最新侨情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海宴籍侨胞有96889人,分布在6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侨胞人口超过10000人的国家是美国和巴西。巴西仅次于美国,是海宴人的第二大侨居国,旅居该国的海宴籍侨胞人数达14652人。也就是说,在目前旅居巴西的20多万华人华侨中,约有7%来自同一个乡镇——海宴镇。

  海宴人大规模移民巴西始于1992年。他们用了24年时间,通过亲帮亲、村带村的链条式移民模式,将近1.5万人迁移到太平洋彼岸的南半球国家,使得巴西一举超越海宴人的传统侨居国加拿大,成为该镇的第二大侨居国。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石阁村。与台山很多侨村一样,石阁村距中门海和逢岛海仅几分钟车程,是个面朝大海、山青水秀的好地方。

  村里的人,都姓苏。据石阁村《苏氏源流简记》记载,苏姓始祖自宋代从广州移居海宴石阁,从此扎根于此。据村委会负责人介绍,石阁村人口有1300多人,海外乡亲有近3000人。该村旅居巴西的乡亲最多,有2000多人。

  石阁村里,到处有巴西侨胞的“痕迹”。村公园门口有一块石碑,是巴西广东同乡总会永远名誉会长苏均亮先生题写的“情怀故里、惠及乡民”八个大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正巧巴西广东同乡总会副监事长苏新亮回到村里,他说这次回村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协助落实好苏均亮先生捐资扩建休闲公园事宜,扩建后的公园范围,将是现在的几倍。

  苏新亮在石阁村出生长大,十几岁时随家人移民巴西。他热情地带着我们参观村貌。他说,村里的牌楼、休闲公园、村路、路灯等许多公共设施都是由海外乡亲捐资兴建的。

  近年来,苏新亮几乎每年都会回村里几次,因为村里还有祖屋,有“苏家的根”。“祖屋是不能拆的,所以,我们几兄弟就把祖屋扩建了,我堂叔一家和在巴西出生的小孙女住在里面,小女孩回到这里上学。”

  苏新亮此前也把两个儿子送回广州读了四年书,现在又返回巴西上大学。用他的话说:“我的儿子一定要回中国读书,这里是他们的根。”

  大迁徙

  四代人亲帮亲 链条式出洋

  苏新亮一家的移民故事,很好地体现了石阁村如何变成一个“巴西村”。

  苏家人移民巴西至今已有94年历史,可能是村里最早移民巴西的村民之一。

  苏新亮的爷爷有四兄弟。1922年,二爷爷从海宴到香港,再坐船去巴西,先是在种植园里当劳工,种植茶叶和咖啡。后来,二爷爷开了一间角仔店,赚到第一桶金后,又陆续开了五六家角仔店。再后来,又开了中餐馆。三爷爷和四爷爷则去了香港,他们的孙辈也都去了巴西。只有苏新亮的爷爷留守在石阁村。

  苏新亮的父亲有十个兄弟姐妹,七男三女。1955年,大伯父经香港坐船去巴西。1965年,四伯父、六叔父和七叔父一起赴香港谋生,后来于1970年又一起前往巴西。1986年,苏新亮的父亲也跟着移民巴西。1992年,苏新亮四兄弟和母亲也一同移民到该国。1993年,苏新亮的父亲又帮助苏新亮的二伯父一家以及村里其他亲戚移民到巴西。七兄弟中只有老三一直留在国内。三姐妹中两个去了香港和澳门,一个留在台山。

  现在,苏家只有四爷爷的儿子一家还住在扩建的祖屋里。

  当我们问苏家现在在巴西有多少人时,苏新亮先是愣了一会儿,然后笑起来说:“我算不出来。”他说,他只能从他父亲那一辈算起:“我们家族从我父亲那一辈算下来在巴西已经四代了,在巴西的家族人口有85人。”

  经历了跨国大迁徙,石阁村人和他们的子子孙孙,究竟在巴西有多少人口,可能谁也说不清了。

  故乡情

  小孩回来念书 年轻人回乡建设

  像石阁村这样的“巴西村”,在海宴几乎村村都是。在海宴东片区的几条村庄,村民去巴西和墨西哥的尤其多。

  黄百弼是沙边人,自小就在村里长大,也有很多亲戚去了美国、巴西和墨西哥,沙边村的牌楼就是他的大堂伯于1986年捐建的。

  “石阁村和东边这一片村庄的村民去巴西的最多,沙边村、北头村、新寨村、那马村、伍村,去巴西的人也很多。”熟知每条村情况的黄百弼向我们介绍道。

  在我们眼前,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巴西村”——

  萧美村加上周边几条小自然村,大约有1000人在巴西,萧许陈是村里三大姓。

  沙边村有五条小自然村,黄陈徐为村里三大姓,村民人口近2000人,海外乡亲近2000人,主要旅居巴西、墨西哥、美国、伯利兹、洪都拉斯、秘鲁、加拿大和英国。

  北头村的村民在海外约有1000人,主要旅居巴西、墨西哥、美国和英国。

  伍村在海外的乡亲有1000多人,其中主要在巴西和墨西哥。

  而紧邻北头村的石牌村、石林村两个小村,也各有大约100人在海外。

  黄百弼说:“我家很多亲戚移民到美国、巴西和墨西哥,连老人都移民了,现在家族在海外有100多人。”

  二十多年来,村民前仆后继出洋淘金,村里家家户户的房子几乎都是侨房。很多侨胞虽然人不在村里,但把祖屋修葺一新,平时由村里的亲戚打理。村里的学龄儿童,大多都是被侨胞送回来上学的子辈孙辈。

  位于那马岗村的英甲学校(又叫那马岗小学),是海宴东片村庄的中心学校,这一片区的小学生都到这里上学,包括石阁、新寨、东溪、春场、凌冲、北头、南头、沙边、望头等。

  现在,黄百弼也回到家乡沙边村创立了辣木种植示范基地,在已经废弃的沙边小学操场上,种上了成片辣木。“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带动其他乡亲回来建设家乡。”黄百弼说。

  新淘金记

  巴西“麦当劳”:角仔店

  当你穿行在巴西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店名为Pasteiralia的小吃店,这就是台山人开的“角仔店”。

  在巴西华人社区,流行着一句广东俚语:“朝头货,晚头钱”。意思是开角仔店比较简单,容易经营管理,赚钱快。这成就了台山人在巴西创业掘得的第一桶金。

  里约大约有一万多名华人,其中广东侨胞接近一万人。里约的角仔店有2000家左右。圣保罗有广东侨胞1.7万人左右,这座城市也有几百家角仔店。更多广东人在圣保罗周边各个小城市开角仔店和杂货店。

  里约广东同乡会会长陈锡钦于1987年到里约谋生,他说,刚到里约时,里约只有几百个广东人。1993年,他在里约开了第一间角仔店,很快又开了几间,如今他的生意虽已经转型,但还是保留了一间角仔店。

  台山侨胞在出国前大多是农民,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特别肯吃苦。当他们发现巴西人的饮食偏好后,因地制宜地创造出“角仔”这种“很巴西”的特色食品。巴西人对角仔的感情几十年不变。

  每家店卖的角仔分大角仔和小角仔,半圆形的大角仔叫Pastelao,长方形的小角仔叫Pastel,大角仔比小角仔差不多贵一个雷亚尔。

  角仔店有大有小,一般有100多平方米就很不错了。每个城市中心都有步行街,如果在步行街开角仔店,那生意是最红火的。地段好的角仔店每天的营业额可达六七千雷亚尔。

  “中国人是极少吃角仔的,都是为外国人而做。最早的角仔店是我们台山人开的,广东人在里约经营角仔店已经有六七十年历史了。”陈锡钦很自豪地笑着说道。

  苏新亮一家在巴西的淘金梦,也是从做角仔开始。九十年前,他的二爷爷在巴西开角仔店赚了第一桶金后,又陆续开了五六家角仔店。苏新亮四兄弟到圣保罗后,开始都在堂哥开的角仔店里打工,后来各自也都开起了多间角仔店。

  苏新亮介绍说:“一个角仔店一天最少要用掉五六十公斤面粉。我伯父的角仔店生意很好,一天要用掉一吨面粉,门口排队的人从早排到晚。”

  角仔店除了卖角仔,还有一个“很来钱”的生意,就是卖鲜榨甘蔗水和混合水果汁。角仔店一天可以榨二三百打甘蔗。另外,巴西水果多,台山人又将新鲜木瓜、香蕉、苹果等多种水果混合牛奶榨成果汁,因为维生素丰富,于是就把这种鲜榨果汁命名为Vitamina,巴西人很喜欢。角仔配甘蔗水或果汁,几乎成了角仔店的标配套餐。( 文/图 特约通讯员 沈卫红 羊城晚报记者 黄丽娜)

【编辑:金嘉龙】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