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侨都”江门链接全球创新资源,落子何处?

2016年08月09日 14:37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

  台山,是江门所辖地域中与海外华人华侨联系最紧密的地方之一,拥有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侨圩。然而这些散落在乡间、城镇的圩市,背后折射的正是近代一段轰轰烈烈的发展历程。

  近日,一篇名为《台山:一场尘封百年/戛然而止的城市化》的文章在五邑地区引起广泛关注。文章认为,当年接受世界创新中心——美国辐射的台山,通过侨批、侨汇及归国华侨,得到了来自更高能态的创新源的能量,将先进的技术和文明带到侨乡中去,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变革。但后来因故与美国联系的中断,台山依靠模仿先进文明所取得的红利递减,这场建设运动逐渐走向衰落。

  台山这段社会变革历程,能给今日五邑地区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启示?南方日报记者近日与上述文章的作者李津逵以及对江门近代历史、经济深有研究的专家们展开对话。他们纷纷认为,随着全球创新路径的转移,在广东聚焦“创新驱动”和“珠西战略”的历史机遇面前,江门应该实现与全球创新中心的再链接,强化区域竞争能力,在珠三角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兴盛

  台山,中国城市化的先行者?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中国市长协会城市问题顾问李津逵在其所写的《台山:一场尘封百年/戛然而止的城市化》一文中提出,通过与世界创新中心的对接,台山以输出青壮劳力的代价,从美国引进资金、能量和信息。随着海外移民的增多,巨额侨汇不断涌入侨乡,掀起了城乡建设的高潮。在短短二三十年里,一座座侨村、一座座碉楼、一排排骑楼、一个个侨圩建设起来了。台山逐渐走上了城市化的试验之路。

  “侨圩是这场城市建设中最经典的代表,这是一些坐落在路口要冲、以柱廊和骑楼联排围合出小广场的新市镇,完全是欧美小城镇的空间形态。”李津逵认为,通过侨圩的建设,台山的交通、通讯、电力、采矿、房地产、教育、商业、金融等非农产业走向大发展,形成了“农民上楼”的城市化。

  这种模式与现今中国内陆依靠打工者寄回资金建设县城和乡镇极其相似,他进而提出,台山是中国城市化的先行者,“以其自身的历程,在近百年之前,就已揭示了今天中国广大内陆地区城市化中的共同规律”。

  “先侨是真心实意地按照欧美的模式来改造自己的家乡,从城市到农村逐步地推。当时城镇改造的全面化程度让我意想不到,在台山很偏远的西部地区都能见到整条街的中西合璧骑楼建筑。”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五邑大学副教授梅伟强则认为,台山当年的建设是政府主导下的县城、农村改造,得益于侨汇和华侨的先进思想,百年前台山的农村向城市化发展的做法在当时的广东,乃至全国来说都是比较先进的,甚至可以说当时台山的农村现代化走在了全国前列;且百年前台山依靠华侨和侨汇,也发展出了发电厂、电力公司、造纸厂、纺织厂、肥皂厂等实业,但是这些都没有保留下来。

  “台山籍华侨华人的侨汇造就了台山一段特别的乡村美化历程,但无法推动台山的城市化发展。”对江门经济深有研究的五邑大学教授刘志坚认为,台山并没有大规模的人口流入和集聚,没有经济结构的本质性大变革,原住民只是利用侨汇建设了较为现代的居住条件,所以“尘封百年的台山城市化”不过是“一段特别的乡村美化历程”。但不可否认的是,通过与世界创新中心的对接,台山确实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就了一段辉煌历史。

  衰落

  “小广州”何以断崖衰落?

  台山社会建设的惊心动魄,不仅在于当年风华,更在与今日之衰落的鲜明对照。近日,记者走访汀江墟和海口埠,道路两旁的商铺虽有斑驳之象,大体仍保存较为完好,留存着中西合璧风格,一间连着一间。但曾经的“小广州”已不复存在,当年的繁盛景象,仅通过遗存的银号商铺等建筑依稀可见。

  台山当年的现代化发展为何没能延续?李津逵指出,“台山是异地工业化带来的本地城镇化”,台山华侨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走美国西海岸,主要从事修铁路、开金矿等工作,没能给家乡带回太多的先进工业技术,加之巨额侨汇只是拉动了消费的增长,没有拓展到生产当中,导致当时台山并没有本土的产业,长期发展必然会带来本地空心化。

  而且,李津逵认为,台山从本地居住开始的城市化之路,始终没有形成影响一方的城市基本功能。对海外创新源的过度依赖还导致其迟迟未能融入珠三角,由战争等不可抗因素造成的与创新源的联系切断,直接让台山城市化出现断崖跌落。

  “‘居’只能是城市化的果,而不是因。若无产业发展进步、经济发展的支撑,‘造城’带不来城市化。”刘志坚认为,城市发展的决定因素主要是政治(因官而兴)、经济(因商而兴)。台山当时引进的侨汇主要被用于消费,而非投资,甚至还不能称为资本。仅仅靠引进侨汇和西方的生活用具、设施和方式,没有引进工业化的各种要素和动力,没有带来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的变革,也就无法成为因工业化而兴、因商贸而兴的城市化。

  “百年前的台山虽与美国西海岸形成了较为紧密的人缘及经济关系,却是属于输出性的。”刘志坚说,与之相比较,珠三角的东莞、深圳等城市不仅融入了全球产业体系,更能吸引众多的人口迁徙,形成人才集聚。这是深、莞两地城市化的关键,更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典范。“百年前的台山,差的正是这一点。”

  启示

  应主动整合全球华侨资源

  从台山过去曲折的发展历程看,江门想要实现再发展,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该如何深化利用侨力侨智重新对接全球创新资源,更好地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

  “对接海外创新源,江门要以‘我’为主,围绕‘我要做什么’来建立与世界的联系。”李津逵认为,江门应该将单向与华侨联系的“国际化”,变为主动整合全球华侨资源的“全球化”,通过与海外华侨华人的姻缘联系,汲取全球各地的优秀创新资源,为江门所用。而且,在政策支持上,江门还应争取对华人华侨开放更多经济领域,以宽松的投资、创业政策形成对海外创新资源的吸引力。

  刘志坚则认为,江门可从“引资引智为主”转为“营造政策资源为主”,以“中国侨都”的名义打侨务牌,提升台山的地位,争取国家相关的支持政策,营造台山城市品牌和营商环境,使台山成为国家侨务创新试验示范区,成为更高层面的台山。“目前,创新侨务工作不仅具有经济意义,更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通过政策资源引来经济资源、通过营造政策资源实现经济目标,应成为江门打好侨牌的战略选择。”

  台山发展的启示在于过度依赖与国外的联系,而不形成内生动力,不可能取得长足发展。“想要实现再发展,江门必须借珠三角打造湾区城市的机遇,融入珠三角湾区城市,打通与深圳等创新源的联通。”李津逵分析。深圳越来越承担起“珠三角硅谷”的角色,成为珠三角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中心,而周边的东莞、惠州、中山、江门则成为湾区的一部分,这些城市将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生态体系,通过完善的交通网络连接在一起。珠三角湾区化是一个大趋势。展望未来,全球城市中最有魅力的地方,是大都市圈内一些边缘地带。而江门正处于这样的位置,借助深茂铁路等,江门或可对接深圳、香港这类高端创新源,成为深圳、香港的后花园。

  在台山调研时,李津逵发现,越来越多深圳人在江门台山等地购置房产,过上双城生活。“双城生活是未来的一个趋势,也是城市间吸引创新人才集聚的好办法。”李津逵说。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江门打造创业创新中心,需要更加注重开放引领发展,需要集聚全球高端人才和创新要素资源。如果江门能抓住人才这一创新要素,便能在将来的发展中夺得先机。(戴惠甜 陶然 陈静)

【编辑:金嘉龙】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