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开平“媒人墟”式微 专家吁挖掘侨都故事(图)

2016年08月30日 09:21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媒人黄保秀今年已85岁,家人担心她的健康,劝她离开媒人墟。图为黄保秀接受记者采访。龚春辉
    媒人黄保秀今年已85岁,家人担心她的健康,劝她离开媒人墟。图为黄保秀接受记者采访。龚春辉 摄

  “陈姨,你这里有20多岁的男孩介绍吗?我这里有个20多岁的姑娘想要找个男朋友。她的工作是……”刚走进老朋友陈姨的家里,黄保秀便与陈姨交流起手中适婚男女的信息。交换完信息后,陈姨便给一位适婚青年打去电话:“有个本地姑娘想找个男朋友,我看挺适合你的。”陈姨打完电话,黄保秀也给委托自己找对象的那位姑娘打去电话。

  今年85岁的黄保秀,是开平赤坎镇媒人墟一位兼职媒人,已有10多年做媒经验。每逢尾数为三、八的墟日,这些来自赤坎各地的“媒人婆”便穿梭在赤坎市场附近,与同行交谈,交流手上适婚男女的信息资料。

  改革开放初期,大量五邑华侨回乡通过媒人介绍进行婚嫁,因而形成“媒人墟”。鼎盛时,曾有过百名专职媒人穿梭在大街小巷。

  最近一个墟日,南方日报记者来到媒人墟实地走访发现,当地媒人数已锐减至20多个。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社交媒体的普及和现代男女正确婚恋观的确立,媒人墟或将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现场▶▶

  赤坎墟媒人街冷清兼职媒人年龄渐长

  过去,开平华侨回乡多经赤坎中转,因此,聚居着大量华人华侨的赤坎镇便成为开平最繁华的城镇之一,曾被称为“开平上下九”。据《岭南民间墟市节庆》介绍,开平华侨众多,海外侨胞子弟大多喜欢回开平找配偶,造就了媒人墟市的热闹。

  媒人平时走乡过镇了解各村未嫁男女的情况,并向委托人推介未婚男女。而每逢墟日,媒人都会聚集在“媒人街”(媒人街是媒人墟的一部分,是媒人集中交流信息的地方;媒人墟指特定时间、地点形成的墟)碰面,交流未婚男女的信息,并着手安排双方的相亲事宜。

  8月8日是媒人墟墟日,这一天,黄保秀起了个大早。凌晨5时多,她便要步行走过约5公里的田间小路,赶到赤坎市场内的媒人街内“趁墟”。在媒人街内,她和几名年纪较大的同行轻声交谈,交换着手头上未婚男女的姓名、年龄、工作、联系方式等信息。

  黄保秀原先是赤坎镇的一名护工,专职照顾镇上的老人。黄保秀细心的照顾让这些老人家对她充满好感,这些老人家便把家里适婚男女的资料给黄保秀,让她为家里的年轻人介绍对象。于是,在做护工的同时,黄保秀便做起了兼职媒人,一做便是十多年。如今,在黄保秀随身携带的布袋里,笔、笔记本和手机已经是必不可少的出门“标配”。

  媒人墟是赤坎墟的一小部分,具体的形成时间现已难以考究。在当地做了数十年媒人的李阿姨介绍,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有不少媒人,每逢墟日都会聚集在“媒人街”。

  记者沿着赤坎市场,走过一排骑楼,在中华东路与牛圩路交接处二三十米的窄街里,见到数名年过六旬的媒人坐在一起。时不时有一些中年妇女走到她们身边,与她们简单地交流几句。更多的时候,他们只静静地坐在街边闭目养神。过百名专职媒婆穿梭在大街小巷,为适婚的华侨和当地男女牵姻缘的盛况已不复存在。

  “原来媒人街有100多名专职媒人,如今,热闹场面已比不上从前了。”媒人街上一位经营粮油杂货生意的老板告诉记者,这些媒人大都是兼职媒人,他们平时或务农或经营小生意,每逢墟日才到赤坎市场碰面,每次碰面时间很短,大都不超过半个小时。

  历史▶▶

  “金山伯”受欢迎媒人墟因需而兴

  江门是著名侨乡,台山、开平是华侨聚居地。当时,许多在海外谋生的五邑华侨华人,碍于根深蒂固的“男大当婚”思想,虽远在重洋,仍然设法在故乡寻一名女子成婚。而在开平,嫁往海外,不仅是当时不少女孩的理想婚姻,也是当地家庭、社会的普遍选择。当时,女子外嫁不仅改变个人的命运,还牵动着整个家族的利益。于是,为海外华侨华人和本地未婚男女的婚姻服务的职业——媒人便应运而生。

  《岭南民间墟市节庆》记载,媒人墟的“鼻祖”是赤坎五龙村委会的关婆婆。据说,其一生撮合的夫妻至少有1500对,赤坎附近乡镇居民几乎没有一个适婚青年不知其名。除了平时留心做媒外,每逢墟日她就到人多热闹的媒人街帮人做媒。慢慢地,她的名声远扬,找她做媒的人越来越多,学她做媒的人也越来越多,“媒人墟”渐成气候。

  可观的“茶水费”是媒人墟兴起的一个原因。李阿姨告诉记者,媒人墟兴盛时,每位媒人一般每年都能撮合近百对新人。其中,根据家境撮合成功最高可获礼金数万元。因此,“金山伯”最为吃香(上年纪的海外华人在外国发迹后回国,广东人习惯称他们为“金山伯”)。李阿姨说:“现在,我们给村里的男女介绍对象,成功结婚,一般只收几百元介绍费。”

  现在,媒人墟里的媒人已鲜少收到华侨华人的相亲委托。黄保秀告诉记者,由于身份信息难以核实,媒人不敢轻易接受陌生华侨华人的委托。“除非是自家亲戚的委托,我们知根知底才能给人家介绍。”黄保秀说。

  由于文化差异和受教育程度不一,华侨华人与当地男女谈恋爱也有困难,这大大增加了做媒成功的难度。如今,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依靠媒人做媒的未婚男女数量骤减。媒人墟内的媒人一年仅能做成一到两对夫妻。“今年还没有做成的咧!现在的男女青年都追求自由恋爱了。”李阿姨说道。

  现今▶▶

  “媒人墟”去留成谜讲好中国侨都故事

  兴盛时期的媒人墟不仅见证了侨乡华侨华人的婚恋史,更折射出当年江门涉外婚姻的火热。上个世纪90年代,江门涉外婚姻数量大增;21世纪初期,涉外婚姻登记数量达到高峰。一份名为《台山侨乡“外嫁女”成因与途径初析》的学术研究资料显示,2006年,仅台山就有1956对新登记的涉外夫妻。

  随着国内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人们思想转变,2008年后,涉外婚姻热开始有所减弱。以台山市为例,据民政部门统计,台山的涉外婚姻登记数从2013年的1275对减少至2015年1078对。

  “人品与修养,个人能力,身材与相貌,经济条件和家庭背景,年龄差距,兴趣爱好,职业,学历,出生和成长环境等都是现代男女青年较为看重的择偶因素。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社会文明的逐步开放化,过去依靠传统媒人撮合婚姻的婚恋方式正逐渐减少。以爱为基础的婚姻是目前大多数男女青年的追求。”江门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指出,人们越来越强调情感互爱和精神结合的爱情婚姻,双方只有在情感上达到互爱,婚姻的基础才是牢固的,婚姻也才是美满的。正确婚恋观的确立,让男女青年更侧重于从互爱的角度思考婚姻的价值。

  受涉外婚姻热潮减退等各方面的影响,媒人墟内媒人的经营十分困难。带有鲜明侨乡特色的“媒人墟”将逐渐消失,华人华侨回乡通过媒人相亲的那段历史或将被人遗忘。

  “从发展趋势来看,媒人墟总有一天是要消亡的。”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五邑大学副教授梅伟强对媒人墟的去留持保留意见。梅伟强指出,媒人墟目前逐渐式微,但仍没有消失,且短期内也不可能消失。媒人墟是侨乡社会某个历史时期发展形成的产物,它对华侨历史文化以及侨乡现在的家庭风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随着中西社会差异的缩小,全球化的发展和现代社交媒体的普及应用,涉外婚姻不再被人们热切追捧,媒人墟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张国雄指出,作为著名的侨乡,江门的涉外以及涉港澳台婚姻现象相当普遍。政府可发掘媒人墟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媒人墟的“小故事”,讲好“中国侨都故事”,增强海外华侨华人的向心力,培养海外华侨华人对家乡的亲切感。(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戴惠甜 记者 全泽超)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