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丝重镇——岭南先人从这里走向世界

千百年来,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中,南粤大地涌现出多个节点重镇。岭南先人曾跟随瓷器、丝绸、茶叶一起,乘着帆船,漂洋过海,驶向世界的另一头,并在那里生根发芽,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播到海上丝路所到的每一处。
松口古镇 客家人下南洋始发站
蜿蜒的梅江绕松口镇流淌而过,静静的河水曾见证成千上万的客家人从这里出发。
宋末元初,来自福建汀州府各县的汉人大量迁入松口。明末清初,松口镇商贸发达,人口爆满后,又再纷纷迁移外地谋生。因地处闽粤要冲,旧时水路发达,松口镇也成为闽粤赣地区客家人出南洋的首站,足迹遍布印度洋沿线的各个国家和地区。清末民国初期,一些华侨开始回乡投资置业,修路办学,在松口留下了许多异域风情的建筑和绘画,为松口打下了海丝重镇的历史烙印。
2013年10月,中国移民纪念广场在松口镇落成,这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国内唯一的移民纪念项目。如今,环印度洋的毛里求斯、留尼旺、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等国家和地区的华人中,梅州客家籍华人占了很大比重,成为当地发展的中流砥柱。
珠玑古巷 海陆丝绸之路交接点
“丝绸之路”同时也是人口迁移之路,珠玑巷是中原南迁氏族的驻足地和发祥地,从唐代开始,特别是从宋至元的200年间,自中原南来之移民有史记载的大规模者有3次,少量者有百多次。随后从珠玑巷又南迁至珠江三角洲,然后再到港澳以及海外,多达150多姓氏的后裔。
珠玑巷与梅关仅几里路程,是过梅关古道的第一站。古时候,广东自海上丝绸之路而来的海外商品,经此运往中原,中原南下运往海外的货物也需经此运抵广州,再转大商船。珠玑巷因此成为商贸重镇,成为陆上与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连接点,满足南北贸易之需,往来马车众多,商客云集,极为繁荣。
明代诗人黄公辅在《过沙水珠玑村》中曾写道:“长亭去路是珠玑,此日观风盛黍离,编户村中人集处,摩肩道上马交驰……”
大鹏所城 海上丝绸之路安全屏障
明朝初期,珠江口左侧筑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固若磐石的城池,名为大鹏守御千户所城,也是深圳“鹏城”之称的起源。古时候,大鹏所城后面是山,前面是海,地势险要,扼住珠江口左海路,是驻守外敌入侵岭南重地的必经之地。在倭寇肆虐时期,大鹏所城成为中国南部海防重镇,承担了如今深圳、中山、香港等明清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保卫工作,守护着往来商船货物以及人员的安全。
大鹏所城,如今是中国18000公里海岸线上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海防遗址,走入其中,只见古建筑鳞次栉比,古色古香,窄街小巷,石板铺就其街道格局和民居风格都是明清时期遗存。
历经岁月风吹雨打,昔日荣光不再。修旧如旧的松口镇火船码头,恍然可见客家人在此挥别亲人,踏上下南洋之路;珠玑古巷的青石板路上,似乎仍可辨析出曾经车水马龙的印迹;触摸大鹏所城的古城墙,耳边仿佛响起将士们为保卫海域船只与倭寇血战的声声号角。(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张由琼 实习生 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