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黄埔古港古村 “一口通商”地的百年浮沉

2016年10月14日 11:29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如今的黄埔村宁静而古朴。张由琼
如今的黄埔村宁静而古朴。张由琼 摄

  1904年,清王朝风雨飘摇。这一年中国举行了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日俄战争爆发,东北成为战场;孙中山游历美国,宣传革命。

  在这风雨如晦的年头,40岁的美国公使梁诚,正在向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打听追回多余庚款的可能性。

  梁诚,黄埔村人,他身体微胖,留有整齐厚实的八字须,两眼炯炯有神,看起来像是一个饱经世故的商人。他12岁以第四批留学幼童身份出国,壮年从事外交工作,数十年外交生涯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巧争庚子退款。

  这一追讨历时5年,他游说国会、召见记者,对两任国务卿穷追不舍,娴熟运用美国政治博弈技巧,其精明可见一斑。1909年,美国老罗斯福总统颁布了行政令,退还1196万美元,用于办学和留美教育。清华大学由此兴建,梅贻琦、胡适、赵元任、吴宓、竺可桢等数十人使用庚款留学,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廷倒台,梁诚归国后淡出政坛,回到广州黄埔村侍奉老母,后来举家迁往香港。

  金秋十月,拂过黄埔古村的秋风熏得游人欲醉。一场关注黄埔古村22座古祠堂、家塾的岭南祠堂文化节刚刚闭幕,梁氏宗祠内游人如织。自来广州大学城的学生们惊讶发现,黄埔村人梁诚竟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有着这样神奇联系。

  麻石街上,镬耳墙下,游人徘徊。从黄埔村走出去的梁诚,身上的精明与坚毅、爱国与开放,和他的祖辈们以及“一口通商”地的精神气质一脉相承。

  小档案

  名称:黄埔古港古村

  面积:古村约60公顷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黄埔村

  年岁:作为广州外贸港长达170年历史,1757年—1842年间因“一口通商”最为鼎盛。

  游览精品:粤海第一关纪念馆、胡氏大宗祠、主山冯公祠、化隆冯公祠、晃亭梁公祠、榕川冯公祠、梁氏大宗祠、敬波梁公祠、文楷冯公祠、左垣家塾、北帝庙、姑婆屋、日本楼、古港遗风牌坊等。

  荣誉: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广东最美十大古村落

  交通:旅游观光1路到黄埔古村总站下车;公交车564路、762路、137路、262路途经黄埔村牌坊门口;地铁站8号线、有轨电车万胜围站,再接驳公共交通工具。

  开放时间:全天免费开放

  古港

  “一口通商”见证对外贸易变迁

  研究近代中国国际贸易和对外交流脉络,无法避开黄埔古港古村的沉浮史。

  中国海运源远流长,北宋年间海运尤为昌盛,朝廷在现今的黄埔村设置了粤海关。清乾隆二十二年间(1757年)实行“一口通商”政策之后,广州成为西方商人进入中国贸易的门户城市。曾名为酱园码头的黄埔古港内夷舟蚁泊。据记载,从1785年到1838年间,来华贸易的商船有4519艘。

  陶瓷、丝绸、茶叶成为西方贵族最为期待的奢侈品,满载货物的商船在秋天挂帆而去,经过半年的航行才抵达大西洋彼岸。

  繁忙的国际贸易让清廷长期处于贸易顺差地位,大量白银从这里流入中国。紧靠古港码头的黄埔村为这场持续170多年的国际贸易提供管理和服务。世界透过黄埔这一窗口了解古老中国文明,黄埔税口、黄埔村、琶洲塔、“满大人”瓷器、通纸画频繁出现在西方人的著作、游记和绘画中。

  黄埔古村原名“凤浦”,相传有凤鸟栖于泥滩上而得名。古村内天后宫有一副清同治二年(1863年)的对联“迹著莆田恩流凤浦,德敷海国泽被凰洲”是例证之一。如今高悬于古村入口的“凤浦”牌坊也是一处见证。坊间传说,由于外国船员讹读“凤浦”为“黄埔”,久而久之,洋为中用,“黄埔”之名日著,“凤浦”反而被人淡忘。

  据黄埔村后人介绍,有一年“黄埔先生”胡璇泽后人回广州寻根,先寻黄埔区,再访黄埔军校旧址长洲岛,皆一无所获。后来经人介绍才在海珠区的黄埔古村找到胡氏宗祠与故居。

  数十年前黄埔后人寻根问祖的“坎坷”,侧面见证了黄埔古港古村的起落浮沉。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通关口岸被西方列强炮火打开,上海港逐渐取代黄埔港地位。这一时期,黄埔古港所在的酱园码头也因为河道淤塞而向东迁至长洲岛。由于沿用黄埔港名字,黄埔军校的命名正是由此而来。上世纪80年代,黄埔港再次向珠江下游搬迁,即如今的黄埔新港。如今广州港口重镇调头向南,位于珠江出海口的南沙港成为国际性深水良港。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完成了历史使命的黄埔古港不再“奔跑”,像安详的老人一样打盹。

  今天,站在“粤海第一关纪念馆”门口,眼前一碑“黄埔古港遗址”和一塘浅浅碧水不禁令人心生感慨。从1757年到1842年的“一口通商”变迁中,黄埔古港的眼泪与创痛、繁荣与浮沉在时运大潮之中渐渐平息。得风气之先的广州没有停下脚步,相继成为近现代革命策源地和改革开放前沿地,融入新一轮振兴发展大潮中。

  古村

  中西融汇先贤辈出开眼看世界

  “黄埔岛是一个几千人的市镇,常住人口直接或间接与外国船运有关,充当买办、装卸工、铁匠等。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比船队集结在黄埔的景象更好看了,各船的进口货已经卸完毕,排成优美的行列,等待装运茶叶。”

  这段描述记载在美国商人亨特1882年出版的《广州番鬼录》书中。亨特于1825年随美国商船抵达黄埔,一直到1844年中美签订《望厦条约》后才离开黄埔。

  1825年,十几岁的亨特踏上黄埔之时,十三行行商、天宝行创始人梁经国已经年近花甲。梁经国是十三行行商中唯一一名黄埔村人,他是梁诚的曾祖父。老年的梁经国身材瘦削,颧骨突出,留着花白山羊胡须。他是一个坚忍不拔、极富经营头脑的商人。幼年失怙,年稍长学习洋务生理,十余年备尝艰苦。发达之后,梁经国深感读书少之苦,便在古村开设“左垣私塾”,聘师教子孙及族人读书,鼓励和鞭策后代考举入仕。兴学教育的风气逐渐在黄埔村内流行开来,小小的黄埔村一度开办有私塾和家塾十几处。

  长期面向世界开放,黄埔村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吸纳世界精华的先贤们。

  近代以来,黄埔村涌现了不少名门望族和著名人物,如荣西里走出了巨商、大学者、科学家等一门7代名人;有19世纪中后期名噪一时的新加坡华侨领袖、被称为“黄埔先生”的胡璇泽;有清朝时曾先后任美国、西班牙、德国、秘鲁等国大使的梁诚;有首先从美国引进牛痘种,为中国防治天花做了件大好事的梁韬;有冒死奋战55天,营救孙中山的永丰舰(即中山舰)舰长冯肇宪;有让南粤人民告别购买洋糖历史的糖业专家冯锐;有与詹天佑同时期的铁路工程师、亲手规划了广州惠爱路(今中山四、五、六路)、永汉路(今北京路)、长堤大马路的胡栋朝等。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说,考量一个时期的文明与历史,首先要研究那个时代的人物,个人的命运是时代的缩影,他们让历史变得十分亲切和易于理解。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梁碧莹认为,尽管当时清政府闭关自守,但是生活在这个涉外口岸村庄的人们,思想早已站在开放的前沿。

  黄埔村内沿堤而建的海傍街,当年店铺林立,夜市通宵达旦,除茶楼、食肆、打铁铺外,还有修理维护洋人船只的木匠铺和漆匠店。如今走进黄埔古村,已经看不到昔日黄埔古港的繁荣景象,只留下码头遗址、古祠堂、旧民居、麻石街巷、北帝庙、天后宫等还古韵犹存。新建筑物与古旧祠堂混杂相处,村庄显得宁静而古朴。

黄埔村祠堂街上的晃亭梁公祠。符超军 摄
黄埔村祠堂街上的晃亭梁公祠。符超军 摄

  1999年,海珠区开始对黄埔村内文物建筑进行普查,历经多年的修缮,重现尘封的面容。2006年,海珠区大规模翻修古村里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逐渐恢复传统民间活动和习俗。

  吹沙见金。如今黄埔古村一砖一瓦早已洗净铅华,而开眼见世界的先贤们还在滋养这座古村。

  解读

  古村变身广府民居“博物馆”

  在诸多外国史料中,黄埔村是一个田园风光的村庄。有记载称,18世纪50年代初,黄埔村一片田园风光,河道两边绿色的稻田延伸到目光看不见的远方,种类繁多的树木组成了美丽的树林、山峰、河谷。这样的田园风光如今还能从村内大量古祠堂中找到踪影。

黄埔村岭南古民居保存完整。符超军 摄
黄埔村岭南古民居保存完整。符超军 摄

  品读黄埔古村,麻石街、镬耳墙、古祠堂等建筑比比皆是,黄埔古村因为建筑多样化和保存完整而被认定为广府民居“博物馆”。

  2009年,黄埔古村启动了“黄埔历史文化古村保护建设工程”改造。改造制定了“抽疏保旧、完善配套、适度开发、商业运作”原则,坚持不弃一砖一瓦,利用原材料、原工艺在原地方重新修补。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曾对黄埔古村建筑进行修缮设计,建筑人员拆除房梁榫卯进行修缮之前,必须对所有构件拍照、录像,以便修缮完成后保持原样。对于墙上的破洞,为了使其与原墙面所用的青砖大小一致,青砖一块块地精挑细选,然后经过切割,打磨,配制,砌筑,再用磨研贝灰膏勾缝,使其恢复如初。

  2011年,黄埔村一期改造基本完成之后,著名学者、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罗汝才这样说:“我曾经说过,广州没有开发黄埔古村,是广东的一大损失。见不到黄埔古村的开发,我们是死不瞑目。”

  如今,黄埔村的房屋树木,庙宇祠堂,都在无声之中传递着岭南水乡神韵。保存完整、列入文物保存并适当活化运用的古祠堂、家塾有22座之多。修建历时1个世纪之久的梁氏大宗祠改造为黄埔村人文历史展览馆。胡氏大宗祠、主山冯公祠、化隆冯公祠、晃亭梁公祠、榕川冯公祠、敬波梁公祠、文楷冯公祠、左垣家塾等祠堂和家塾则引入了常驻画家、非遗文化展览。古村内还建起了岭南工艺街区,推广三雕一彩一绣等传统文化技艺。

  值得一提的是,黄埔村人文历史展览馆不但力图还原古村特有的民俗风情,还展出众多古港外贸物品,其中有不少清代广州的外销画。这些外销画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不同,虽然画的是广州旧时风物,但却多是写实的水彩画,画风细腻,展示古港繁忙的对外贸易。

  其中,“镇馆之宝”是三幅描绘阿拉伯宫廷生活的清代外销画,构图鲜明、色彩鲜艳,以金粉着色,这些外销画是当时广州画师为外国客户定制而作,遗世很少,价值不菲。

  看馆

  黄埔古港最珍贵的是水域

  “如果要我说黄埔港、黄埔村内哪些遗址最为珍贵,我的答案是从仑头至长洲岛的珠江水域。”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志伟说,这片水域便是外国商船的停泊地,是黄埔古港成为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基地。

黄埔古港兴衰见证贸易变迁。严亮 摄
黄埔古港兴衰见证贸易变迁。严亮 摄

  2008年,原广东省社科院院长、著名历史学家张磊,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志伟,中科院华南植物所原所长、黄埔村人梁承邺等学者一起致信省委、省政府,建议对黄埔古村进行保护开发,提议得到了省、市主要领导的支持。2009年,广州市决定对黄埔村进行综合改造,海珠区启动了黄埔历史文化古村保护整治工程。

  “事实上,从这段国际贸易史来考量,黄埔古港水域只是其中一个小单元。与这段历史发生关系的是从西到东的整体水域,包含从白鹅潭到伶仃洋至澳门的整体水域。”刘志伟补充道,“水域是黄埔古港之所以扬名天下的重要元素,也是黄埔古港古村区别于其他历史村落的原因。”

  黄埔古港地理位置优越,地处珠江出海口,背靠小山,三面环水,珠江主水道和黄埔涌在黄埔村前分流而去,在黄埔村东南方面形成一大片宽阔水域。早期,黄埔港水深有20米左右,是一个天然的浅水湾,极适合木制帆船出行和停泊。后期由于河道淤塞,黄埔港向东迁至长洲岛。

  1793年,英国派到中国的第一任大使马嘎尔尼来到广州,他的日记是这样记载黄埔港:“‘雄狮号’泊于黄埔港。黄埔从广州去约11英里,船程为3小时,可实际不用两个小时便可以达到。广州河面几乎为船只和各种舢板所覆盖,哪怕是最小的船只,也都是成队地栖息在那儿。靠近江面的陆地平整开阔,在10里或12里远的地方有山隆起。左边是黄埔村。”

  如此繁忙的水上运输盛况现在已经不见踪影,站在粤海第一关纪念馆外,游客只能见到一塘小小的水面,“夷舟蚁泊”情景只能从馆内数幅油画中凭吊。

  刘志伟建议,重新让船只在黄埔港内起航和停泊,是继黄埔村完成了保护开发后另一件应当提上日程的大事,这样才能全貌展示黄埔港曾经作为国际贸易港口的历史盛况。(南方日报记者 马喜生 黄伟 刘茜)

 

  参考文献

  《梁诚与近代中国》,梁碧莹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

  补遗

  9月23日见报的馆窥岭南第三篇《南海神庙》,看馆部分采访自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李庆新。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