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江门甘化厂老工人忆往事 蓬江“沙面”现风情

2016年10月25日 13:35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甘化厂曾是亚洲最大的糖厂。
甘化厂曾是亚洲最大的糖厂。 全泽超 摄

  “我们厂曾是亚洲最大的糖厂。”说起往事,今年86岁的徐鸿庆难掩自豪。“只要穿着厂里的制服出门,街上的女孩子都会忍不住偷偷看你。”从19岁进入江门甘蔗化工厂(下简称“甘化厂”)到退休,徐鸿庆从风华正茂的年轻小伙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

  可惜,曾让徐鸿庆引以为傲的工厂早已没落,只剩下满地荒草。

  从甘化厂往海傍街走,在上世纪20年代被称为江门“沙面”的北街,仍散布着江门海关、新宁铁路北街火车站、仁济医院(现江门市中心医院)、亚细亚石油公司、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等众多近百年历史的江门发展遗迹。

  而今,随着蓬江区启动“33墟街”建设工作,甘化厂和北街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33墟街”如何建设?江门市市长邓伟根提出思考:“33墟街”故事很多。老街重振,应从民生回归切入,不只在硬件上改善,更主要是在故事的挖掘上,点点滴滴,步步细化……

  在北街生活了60多年的徐鸿庆希望,在时代的大铲车推倒老街坊的记忆之前,能让更多街坊了解这段属于甘化厂和北街的“威水史”……

  总理视察亲题字

    厂内火车运料忙

  甘化厂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是当时引进规模最大、我国首次通过与国外资本及技术合作建设成功的项目。

徐鸿庆。符锡钢 摄
徐鸿庆。符锡钢 摄

  当时,为了建设江门甘蔗化工厂,国家从广州造纸厂、顺德糖厂抽调了工人来支援,徐鸿庆便是从顺德糖厂抽调过来支援的第一批工人。“那是1957年的一天,我收拾行李到码头,准备坐船前往江门,到甘化厂入职。”徐鸿庆回忆。“谁知,当时顺德糖厂的领导舍不得我离开,便追到了码头边,拿走了我的行李,希望我能继续留在顺德。”幸好,经过徐鸿庆的劝导,糖厂的领导最后还是忍痛让才了。

  甘化厂出产的“莲花牌”白砂糖是当时举国闻名的产品。1958年,周恩来总理到江门视察,提议将北街糖厂与江门纸浆厂合并,更名为江门甘蔗化工厂,并为其牌坊题名。

  “总理为我们的牌坊题名后,我们都备受鼓舞,下定决心要好好干!”徐鸿庆说。由于刻苦努力,徐鸿庆很快就从基层工人变为宣传员,负责记录资料。

  当时,甘化厂对于国家和人民来说,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所以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其发展。1960年,邓小平同志到甘化厂视察的前一天,甘化厂的领导只知道明天会有领导来视察,但并不清楚具体是哪位领导。为了做好准备,甘化厂的领导找到徐鸿庆,让他准备好拍照用的胶卷。

  邓小平同志到甘化厂视察的当天,徐鸿庆便守在门口,等待拍下重要的时刻。“9时左右,门口停了几辆汽车。我的心里很紧张。”当时,由于天气问题,光线不好,想要拍出好的照片会有一定的难度。徐鸿庆的额头冒起了汗……

  合并投产后的甘化厂,由于产量大,每日都需要小火车在厂内运送蔗渣。小火车一般由20多节车厢组成,每节车厢长约3到4米。小火车运蔗渣,成为厂内一道独特的风景。“车厢比成年男工的身高还要高。小火车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每个工人每天的产值可达到300元。”与徐鸿庆一样,曾在甘化厂内工作数十年的符锡钢介绍道。

  “甘化厂还曾拍过两次电影。”符锡钢介绍,北京电影制片厂在1979年拍摄的《甜蜜的事业》与2000年拍摄的《新甜蜜的事业》,都曾在江门甘化厂取景。

  “三家村”邻里亲

    工人活动娱乐多

  建厂初期,甘化厂就有6000多名职工。“当时甘化厂距离蓬江市区约6公里,工人每次要从市区回厂里,就要花费1毛钱乘坐汽车”。为了保障工人的基本生活和丰富业余活动,甘化厂在宿舍区附近建设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娱乐设施。

  “足球、篮球、乒乓球等体育活动都很受工人欢迎。当时,宿舍区附近还有电影院,每逢周末,不少工人都会跑到电影院里看电影。”徐鸿庆介绍。

  当时,由于生产紧张,为保证生产效率,“甘化厂实行三班轮值制度,8时到16时为一班,16时至24时为一班,零时到8时又是一班。”已经退休30多年,徐鸿庆的工友李根龙回忆。

  李根龙的老家在开平。谈起当时进入甘化厂工作的感受,李根龙说,“那当然是很光荣!别人都很羡慕我能在甘化厂工作。”

  当时的甘化厂建设生产规模很大,工人的工资也比其他行业要高。甘化厂招收工人的条件较高,除了基本的技能外,还有一个文化优先的标准。“当时江门的平均工资是20多元,而甘化厂工人的工资是40多元。”李根龙说,每次放假回到老家时,家里人都会很自豪。

  由于职工数量多,当时甘化厂的宿舍十分紧张,一个宿舍往往就住了3户人家,每户人家一个房间,亲人都挤在里面。由于房间小,一些人家就在宿舍的小房间里建起了阁楼,为孩子腾出房间。

  徐鸿庆回忆,“一个房子里面挤了3户人家,每个房间都有工人自建的阁楼,所以,甘化厂的宿舍当时又叫‘三家村’。”

  虽然生活艰苦,但“三家村”内邻里相处十分和谐。“也许因为都是工人,大家都能互相体谅。有时,一个宿舍内的几户人家还会帮忙照顾小孩呢。”现在,以前的邻居遇到徐鸿庆,还会热情地邀请他去茶楼喝喝茶聊聊天。

  西江静静诉“新”事

    “花尾渡”上忙“拍拖”

  蓬江北街位处西江南岸、蓬江口之西,距香港95海里、澳门55海里,河阔水深,是一个优良的江海型港口。对于北街的老街坊来说,他们过去的生活与西江上的航船息息相关:那不仅是农产品的主要集销市场,还是他们前往广州、香港澳门的主要通道。在北街生活多年的符锡钢回忆,当时老街坊前往广州,主要是乘坐“花尾渡”。

  “花尾渡”是清末民初出现在西江流域的航运船只。笔者翻阅相关资料发现,“花尾渡”其实是一种拖驳船体,前面由一艘小电动轮船作为拖轮,拖动后面的大型木质客货驳船。驳船是平底的浅水船,楼高多为三层半,亦有四层半的,分客舱和货舱两部分。“花尾渡”的得名,皆因其驳船的船头彩绘有一只“镇魔压邪”的貔貅,船尾彩绘有艳丽夺目的海棠、牡丹、龙凤、麒麒等奇花异兽。

  当时,每天晚上8时左右,都会有一班从北街开往广州的“花尾渡”。因此,每晚8时左右,码头上便站满了人,好不热闹。在码头上,你能从热闹的旅客中听到不少的新鲜事,比如哪里有新鲜的洋货售卖,哪户人家生了个漂亮的孩子……

  “晚上开出的航班,大约要行驶8个小时才能到达广州。”符锡钢说。“一等票的座位在最上层,三等票的座位在最下层。最上层的座位空气好,还能看到江水流动。”

  每当“花尾渡”转急弯时,前面的拖轮便短促地“呜!呜!呜!”鸣响三声汽笛,后面的驳船便以“当、当、当”三响清脆的钟声回应。

  “花尾渡”每次靠岸或启航时,都要“拍拖”一次。启航“拍拖”时,驳船先带离码头,到了宽阔的江面,两船再改“拍拖”为“拉拖”。后来,这一航运用语——“拍拖”,便衍化成粤语地区男女之间谈恋爱的代名词。

  符锡钢讲述,1981年11月的一个晚上,“东风2号”拖轮牵拉着“曙光301号”驳船,从江门东炮台向北街河段缓缓起航。当时,船上人声鼎沸,却是“花尾渡”的最后一次航班了。

  蓬江“沙面”今何在

    百年北街存我忆

  从甘化厂往海傍街走,笔者看到,道路逐渐变得狭窄,沿路只有小卖部、饮食店以及小旅馆,偶尔有老人在路边乘凉。

  但若时光倒流到上世纪20年代,这里的景况则大不相同。那时北街已有美孚、亚细亚、德士古石油公司等外资公司进入,商铺林立,外资云集,水面船只来往穿梭,码头堆满洋货,外籍人员、医生、神职人员、公司职员全都住在北街,新宁铁路北街站挤满等待回乡的华侨。

  上世纪50到60年代,北街已不似从前繁华,但仍有贩卖洋货的商铺,也有不少人到教堂做礼拜,码头上站满了等待“花尾渡”的旅客……

  如今,走在北街,人们仍能从甘化厂、江门海关、新宁铁路北街火车站、仁济医院(现江门市中心医院)、亚细亚石油公司、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等遗址中看到中西文化融合的痕迹。

北街鸟瞰。符锡钢 摄
北街鸟瞰。符锡钢 摄

  “随着老一辈人逐渐离开,这里的历史也渐渐被人遗忘。”徐鸿庆痛心地说。现在,年轻人已基本不知道甘化厂的“威水史”,也不知道“三家村”“花尾渡”是什么了。

  “甘化厂的产品曾经伴随着很多江门人成长,成为江门人的公共记忆。”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谭金花建议,甘化厂是江门的城市名片,政府应做好规划,擦亮其文化品牌。

  根据“33墟街”的相关规划,原北街片区将会被打造成为工业交通遗迹街区,将重点构建近现代工业发展轨迹的文化建筑街区,依托新宁火车站旧址,规划建设“百年梦想”新宁火车站陈列馆;利用甘化厂厂房改造,纵深发展工业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

  今年,白沙街道提出以“两区两园一径”为近期规划建设的重点内容,其中,“一径”就是指北街潮人径,串联北街教堂、亚细亚石油公司、新宁火车站、甘化厂工业遗址等历史文化景点。目前,白沙街道正在办理相关立项手续,致力于打造出一条集江门百年遗址、沿江璀璨灯色、绿色环保低碳、休闲时尚、旅游生活于一体的潮人径。

  徐鸿庆、符锡钢、李根龙等老街坊都期待,随着“33墟街”的建设,曾消失在岁月长河中的北街往事不仅能通过一些文化载体被记录下来,还能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

  “这里风景很美,这里的故事也很多,我觉得它值得被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符锡钢希望,北街潮人径的建设能为这里带来新的活力。(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戴惠甜 实习生 李秋玲 通讯员 黄智军 何卫冰)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