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深圳将出版《光明村落史话》 讲述古村落历史

2016年10月25日 14:00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光明新区44个自然村,将有了自己的“家谱”。记者从新区史志办了解到,新区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第一阶段工作进展顺利。预计在11月前将完成社区资料收集,并于2017年3月底完成印刷《光明村落史话》一书。记者从新区史志办获取了已搜集的部分史志资料,选取其中较有特色的圳美村、迳口村,让读者先睹为快。

  自然村落是由人类聚居而自然生成的,积淀着人类发展演变的历史与文明。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村落正在逐渐消失,自然村落中保存的建筑、民俗等历史文化印记需要得到保护。为此,光明办事处积极开展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抢救与保护办事处历史文化遗产。

  新区史志办工作人员黄伟介绍,截至目前,新区共完成全部44个自然村的普查表、综述、图片配置及网络填报工作,全面进入资料审查验收阶段。新区史志办及各办事处坚持“能查尽查”原则,对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资料进行全面复审。

  对于即将消失的村落记忆,普查工作如何进行?据介绍,普查工作主要分为三个方向:聘请乡贤参与普查复审工作。通过聘请一批原乡里的贤达之人参与普查资料复核,走访老村民、老干部和熟悉村情、村史的热心人,对普查初稿内容进行逐一核实;组织熟悉当地情况的同志对自然村落普查数据进行审核,特别是相邻和姓氏相同的村落,核对数据是否客观、全面、一致、准确。

  其次,建立普查工作台账。在复审阶段进一步建立工作台账,广泛收集文字、图片、音像、实物资料,做好资料建档,不损失、不遗漏普查材料。第三,对历史重大事件、村名溯源和祖先迁徙史进行重点核实。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如地方志、年鉴、地情书、非遗、家谱族谱、办事处及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文字资料等,对照核实普查初稿,若出现不同之处或者调查与志书记载不一致的,作进一步的核实更正。

  资料

  圳美村:德淳书室积淀尚文祖风

  明末清初,圳美村先祖从公明上村分支到公明水贝楼村,再从楼村迁徙至此。村子位于原宝安县和东莞县交界,正好在两县交界中间位置,“正好”意同“正美”,而取名镇美村。后来村民为了书写方便,简化为圳美村。

  民国时期,圳美地属东莞县塘下新美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东莞县塘下新美乡。1958年,属广东省国营光明农场、光明人民公社。1988年,属深圳市光明华侨畜牧场农林业队。1999年,属宝安区光明办事处。2007年,属深圳市光明新区光明办事处圳美社区至今。

  目前的圳美村位于光明办事处北部,距办事处约4公里。村域东起石介头村,西临侨村,南接圳美老村,北靠圳美新村(丁子屋)。辖区位于丘陵地带,有大屏障山、大马山,海拔最高约250米。

  至今仍存的德淳书室,代表着圳美村厚重文化的最深积淀。书室建于清乾隆初年,距今约300年,是光明新区辖区范围内历史最悠久,且唯一保存下来的清代书院建筑。书室由陈氏17世祖为儿子陈德淳修建。书室为三进三开间中天井,青砖灰瓦,雕梁画栋,横梁檩条精美的雕刻与图案清晰可见。书院内堂有一个大缸,插满香烛,专供文人学士来此烧香许愿。书室的第二进小院在当时是科举秀才读书的地方,门口两个阁楼供他们居住。书室的第三进院子,上了台阶是私塾先生坐堂的大厅堂。革命战争年代,中共游击队曾在德淳书室内印报纸,成为秘密革命基地。

  据了解,在此次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中,发现德淳书室年久失修,墙壁斑驳,砖瓦残旧,桁条腐烂,面临坍塌的危险。2014年光明新区管委会将其列为不可移动文物,但目前因经费困难,文物保护和修缮措施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迳口村:黄氏宗祠诉说八百年沧桑

  迳口村位于光明办事处东面,东接龙华新区观澜街道,西到翠湖社区,南临白花村、碧眼村,北倚公明楼村,与白花、圳美、楼村相邻。迳口村始建于元后期,黄氏先祖躲避战乱带族人由南雄珠玑巷迁至此地。因村中坪嶂山与东莞分隔,该村有一条通往东莞的唯一道路而取名迳口。

  迳口村世居民系为广府民系,当地通用方言为粤方言深圳西路白话。主要姓氏为黄姓。从福建迁移至广东南雄珠玑巷,再从珠玑巷迁移至该地。据统计,至2015年末,该村户籍人口295人,非户籍外来人口2000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有200人、澳门同胞有30人,华人华侨20人。

  具有800多年历史的迳口村黄氏大宗祠,始建于南宋末年,是深圳最古老的宗祠之一。宗祠占地面积200平方米,正门刻有楹联“祖德永垂千秋盛,宗枝长衍万代昌”。整座建筑由大量的明代红山岩建造而成,宗祠墙体依稀可见岁月的痕迹。宗祠屋顶有双龙戏珠之装饰,栩栩如生。

  据了解,黄氏大宗祠先后经历破损、火烧、漏水、倒塌等灾难,在子孙后代悉心保护下,至今仍完好挺立。但因迳口村在1958年前属东莞县所辖,有关黄氏大宗祠的历史记载在深圳市和宝安区档案馆无从查找。所以,这座宗祠至今未能入选文物保护单位。也难以得到系统保护。将这一具有800年历史的宗祠保存好、开发好,成为村民与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一大心愿。(南方日报记者 皮韦 通讯员 黄伟)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