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首届邻里活动周启动 庆华侨新村建成50周年

177栋老花园别墅,半个世纪的月貌花容,在这里经历着时光荏苒……在广州,除了东山口的小洋楼,华侨新村拥有着醉人的景致,同时在变化中见证着曾经烙下印记的一代代归国华侨的故事。
1955年奠基、1966年全面落成的华侨新村,今年迎来建成50周年的大日子。为了促进社区邻里关系和谐发展,展现辖内的华侨文化,(11月)1日,由越秀区华乐街主办的首届邻里活动周启动仪式在华侨新村举行,位于友爱路75号首层的华侨新村邻里活动中心也正式启用。
归侨侨眷在穗安居乐业
1954年7月,响应党和国家的侨务政策,广州市人民政府决定筹建华侨新村,吸引华侨来华安居乐业。一年后,华侨新村奠基典礼盛大举行,时任市长朱光在仪式上培上第一铲土,时任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全国侨委主任何香凝欣然挥毫为“华侨新村”写了村名。
经过11年的建设,1965年华侨新村建成177座独院式建筑和291座公寓式住宅,成为全国大城市中第一个最大型的华侨住宅区。
华侨新村的建设对吸引侨界精英归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来自印尼、新加坡、加拿大、美国、英国等20多个侨居国回来的侨胞踊跃购房建房,落户华侨新村,为广州城市的建设带来先进的理念、技术和经验,热情地投入到建设祖国的热潮中。
粤剧大师红线女归国后也定居华侨新村。从1957年始直至离世,红线女在此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在华侨新村纪念馆中展示着这样一幅照片:在玉子岗旁一座米黄色的楼房里,红线女在单辟的练功小内厅对镜排练,姿态优雅,身段迷人。
在富庶繁华的城央越秀,华侨新村历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一派世外桃源之境,何香凝老人欣然为之题词“归侨侨眷的幸福乐园”。
侨文化社区博物馆免费开放
亲密友爱的邻里关系延续至今,11月1日,华侨新村邻里活动中心正式投入使用,邻里活动周系列活动也同步启动。
华侨新村邻里活动中心面积328平方米,设置服务区、书吧、青少年活动区、儿童天地、多功能活动区和休闲花园,提供华侨文化陈列展示、居民文化活动、文化阅览、企业沙龙、社会组织孵化、青少年活动等多功能社区服务。
华乐街党工委书记江桂洪介绍,活动中心的筹建属于企业与社区共建共享的典型。在场地租赁及装修方面均获得辖内企业的大力支持相助。
而作为广州市内以华侨文化为主题的社区“博物馆”——华侨新村纪念馆今后也将乔迁至此,免费向市民开放。
相关
这里是归国华侨最温暖的家
由大批归国华侨带回的海外文化,在这里交融激荡,“民间外交”载誉海内外。今年适逢华侨新村全面建村50周年,活动启动仪式现场,在这里居住生活了69年的何光宇是华乐街侨联名誉主席,他谈起这片故土依然满怀深厚的眷恋。
当时的华侨业主是有一定经济基础,有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中产阶级,加之海外归来,按理会崇尚西式建筑和装修,但当时却没有一个人有此要求,他们均表示,祖国百业待兴,要学习祖国人民勤俭朴素作风。筹建委归侨代表一再表示,无论是公寓或独院都要简朴,与国内建造标准拉近。
“这里是归国华侨最温暖的家。”何光宇说,感触最深的就是党和国家“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这十六字方针。“那时我的普通话说得不好,粤语也‘麻麻地’,生活习惯各方面都不一样。”何光宇回忆,华侨新村让归国华侨居住在一起,熟悉国内的生活,更好地融入当地。
数量巨大的海外华侨华人,属于广东籍的约占2/3,这是建设文化广东、发展文化广东的重要资源。海外华侨还把海外文化带回国内,在华侨新村留下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
也正是因为华侨新村建设成功,广州市政府才相继在东山区的农林下路、培正二横路;越秀区的大北路、北京路、文德路、海珠区的云桂新村、河南中路、南园新村;荔湾区的逢源路、西村公路等十个地方兴建了华侨住宅新村共计华侨房屋986个单元面积达15万平方米。(南方日报记者 张西陆 通讯员 谭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