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老侨务工作者向汕头侨批文物馆捐368封家族侨批

2017年06月06日 10:31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

  在位于汕头市外马路18号的侨批文物馆三楼,有一封《征集侨批文物倡议书》,里面写道:“小小侨批是我们的祖辈亲笔所书,饱含着华侨华人的游子情怀。如今,水客的身影与批局的繁荣早已成为过往,而尘封在侨批里的往事源远流长。虽然历史已离我们远去,但侨批演绎的亲情乡情仍历历在目。经过努力,我们已经征集到一个半世纪以来的12万封侨批,这是潮籍华侨华人在海外奋斗的见证,也是华侨华人对家乡贡献的永久记忆,在民族发展史上市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珍藏的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档案文献。”

  以广东侨批及福建侨批为主的侨批档案,在2013年6月19日正式以“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的名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成为目前为止中国入选的十个项目的其中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以流传于民间的记忆形式入选的项目。

捐赠的侨批。
捐赠的侨批。

  在即将到来的“国际档案日”(6月9日),汕头市档案局将在汕头侨批文物馆举行开幕仪式,在仪式上,将有“向侨批捐赠者谢昭璧先生颁发荣誉证书”的内容。据了解,谢昭璧先生向侨批文物馆捐献368封家族侨批,百余年来,谢家先后有三代13名亲人“过番”打拼,通过侨批与在国内的乡亲互通,成为重要的家族记忆。

  “我们的共同记忆”正是今年的国际档案日主题,而侨批无疑是“共同记忆”一个很好的载体,谢昭璧是怎么将这家族记忆奉献出来成为共同记忆的呢?笔者就此进行了解。

  “谢家侨批无法用‘市价’衡量”

  “我名谢昭璧,乳名谢映逵,现年85岁,妻李木杏。生有四个儿子,我出生于1933年5月1日,在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玉窖镇上乡村西面埕18号。”谢昭璧如是介绍自己,“我家先后有三代13位亲人下南洋,而我1954年初中毕业后,就被揭阳县侨联会推选为县侨联委员,接着成为公社(镇)侨联主席,做侨联主任、主席30多年,得到中华全国归侨联合会荣誉证书。一生出钱出力,建设玉滘戏院;为侨属出力办理出国与亲人团住,接待侨领、归侨,解除他们回国探亲的疑虑;在家乡积极努力引资,三来一补,穿针引线工作……”

  瘦削银发的谢昭璧,既是侨批家族记忆的承载者,也是一名老侨务工作者,深知侨批的意义与价值。在他家中,侨批都被很好地收藏着。

  “一段时间,经常有人下乡‘收批’,有些人就把家里的侨批卖了,但是我知道这是家族记忆,多少钱都不能卖。侨批的珍贵在于放在什么地方,我们希望给家族的侨批找一个能够长期保存、展示的地方,让后辈们知道这段历史,同时更好地发挥侨批的社会价值,传承发扬祖辈艰苦奋斗、爱国爱家的精神。”谢昭璧说,可惜的是,谢家曾数遭盗贼,清末至民国部分的侨批已遗失殆尽,留存着的368封侨批多为1949年至1990年期间的侨批,均来自新加坡,寄出者主要为谢昭璧的父亲、姑姑和妹妹。

  谢昭璧的二儿子谢龙波在汕头工作多年。2013年,得知汕头侨批文物馆正式迁入外马路的新址,谢龙波看到这个消息并到馆内参观后,他想起父亲保留的一大批从新加坡寄来的侨批,觉得与其藏在家中,不如捐给文物馆。2016年国庆,谢龙波把父亲从揭阳老家接到汕头市区居住,也带着父亲到馆内参观,父亲谢昭璧回家后,经与家人商议,整理出了家族侨批和其他涉侨文物近500件,今年初无偿捐赠给了侨批文物馆,其中侨批有368封。

  在谢龙波眼里,父亲或许是因为做了多年侨务工作的缘故,遇到批脚(派送员)送侨批过来,他不是跟别人一样拿了钱读过信就丢掉侨批,而是放在抽屉里保管起来。

  在侨批文物馆馆长林庆熙眼中,谢家侨批极其珍贵,无法以所谓“市价”来衡量。它不同于收藏家从民间渠道收购搜集而来的那些“事不关己”的侨批,而是一个家族自身保留下来并可追溯到源头的侨批,是研究侨史和侨批史、挖掘中华文化和潮汕文化的珍贵资料,是家情、乡情、国情和海外情势的见证,也是注重家庭、注重家风、注重家训的活生生教材。

  这368封侨批涵盖了各个年代不同的样式,从折叠式的早期侨批到有批封的侨批,从有特色印记的各批局自印封到白底红蓝边框的空邮批封,从黑色毛笔字迹到蓝色钢笔或圆珠笔字迹……此外,谢家侨批的批封、内文都保留得十分完整,折射出时代的轨迹。

  侨批演绎亲情乡情

  说起侨批背后的家族史,谢昭璧宛如打开了话匣:“我祖父的三代人以上是清朝末代的富庶人家,有田园,100石的谷田。我家正是从我祖父这一代开始下南洋‘过番’。”

  最初,谢昭璧的祖父谢逢记(1880年5月出生)1905年去南洋是为了寻找在新加坡的二弟三弟,一道在当地谋生。“祖父一去十余年无点音讯。祖父在国内的家中,只有妻儿三人,也就是我祖母及父亲、姑姑艰苦过日子。我祖母就在歌册上剪字贴成信,托人往南洋给祖父。祖父接信不久就回家。后来才知道,祖父前往新加坡寻不到他三弟的踪迹,只听说他三弟谢老赤参加辛亥革命牺牲了。”在当时,像谢昭璧祖母一样,身在家乡心系海外亲人的人并不少,而通过剪字拼接成家书的故事并不少见,而正是这封家书,开启了谢家与国外通书的历史。

  对于祖父的记忆,谢昭璧知悉的并不多,但在谢家的家中,藏有祖父一张摄于新加坡的黑白相片,相片中,四个青年男子并排而坐,衣着光鲜。

  在谢家的家族记忆中,谢昭璧了解最多和印象最深的,是其父亲谢南清。1925年,回到家乡的祖父谢逢记在给儿子谢南清操办婚礼后,就带老婆和女儿去南洋,国内家中只有谢南清夫妻。

  “在过番人家中有一个传统,都是要把香火留在国内成长,自己再外出打拼,挣钱养家,只有到了香火成家立业后,才会将自己一代外迁。不仅是我家这样,不少过番人家都是这么做的,既能够确保在家有人祭拜先人,在家乡的亲人也让游子对家乡多了一份牵挂。正是这样,也才有了千千万万封附着钱银的侨批从国外寄往国内。”谢昭璧说:“1935年时我才3岁,我父亲就去南洋谋生,当时祖父已买一个女儿,取名谢娥香,身价100银元,和我父亲一同往南洋,家中只有我和我兄长及母亲。”

  在谢昭璧的记忆中,父亲曾有一段时间回到家乡,1951年再回新加坡做干货生意,“1956年父亲回家带我母亲和我妹妹谢映貂再去新加坡。1972年8月祖母90岁生辰,父亲带来很多燕窝、鱼翅、鲍鱼、海参、干果料等物品,设酒宴,敬请亲朋好友。1982年5月父亲和继母回国内养老,落叶归根,1987年9月2日父亲仙游。父母亲回国时,胞妹妹婿时常汇款孝敬父母亲。可以说,我家三代人以上,人人都有去过南洋,只有我和我家属在家乡祭拜老祖公。”谢昭璧说。

  谢家保存下来的一封1957年的侨批,便记载了谢南清托朋友带猪脚、鱿鱼、爽身粉、布匹等“贵重物品”回家的信息。

  “父亲一生艰苦奋斗,爱国爱乡爱家庭,并且多次捐赠家乡公益事业。在新加坡时,参加谢氏工会、揭阳会馆、汕头南洋华侨互助社,一生助人为乐,给家乡儿孙们物质、资金的幸福生活。在国家困难时大量资助家庭和亲戚。我们总无法遗忘他爱国爱乡爱家庭的思想。”谢昭璧说,在他的印象中还清晰记得在1961年,谢南清特意回国并带回两木箱共1000斤德国产化肥,其中800斤无偿赠送生产队和大队,在当时国内价格高达2500元,可谓一笔巨款。

  谢树逵是谢昭璧几十年的老邻居,今年63岁。他说,几十年前,每当青黄不接之际,村里不少人家里无米下锅,就会到谢昭璧家里借米。

  受到父亲的影响,谢昭璧在成为玉滘公社(镇)侨联主席后,在公社的动员下,他召集侨眷集资建设玉滘戏院,后来兼办书店,为繁荣家乡经济文化生活出力。当时建玉窖戏院花费在5000元左右,谢家便占股超过两成。

  儿孙成长与侨批息息相关

  随着1979年侨批业务归口中国银行统一管理,历时约一个半世纪的民营侨批业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迄今谢家保存下来时间最晚的一封侨批,正出自谢昭璧的妹妹谢映貂之手。

  1990年10月23日,她在寄给侄子的侨批中写道:“我已抵马来,一切顺利。不过日前血路有些阻塞,幸有好转,免介。附上人民币两百元,并问近好。姑书。”

右二为其祖父谢逢记。受访者供图
右二为其祖父谢逢记。受访者供图

  原来,谢昭璧的大儿子谢梅波在1978年的高考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玉滘公社唯一考上大学本科的学生,在新加坡的姑姑每月会给他寄20元,支持他读书。如今,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工作的谢梅波为海洋石油事业作出了贡献,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荣誉和奖励。他的三个弟弟,也各有出息。

  在谢昭璧看来,孩子们的成长、懂事,也与侨批息息相关。很长一段时间,谢昭璧一家靠着侨批在家乡过着好日子,直到有一天收到父亲的一封侨批。

  “昭璧吾儿……现叻(即新加坡)中生意冷淡取利艰难……况且余现年事已高粗重工作不能任,况又与人合作生意须要论工领薪。在不久将来终要回籍之日,先此示知。”这是1965年2月22日谢南清寄出的侨批,透露出寄望子孙、告老还乡的意味。

  半年后,新加坡正式脱离马来西亚独立,谢南清在侨批中告知家人:“现刻叻中行情干竭取利艰难,原因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成为独立国,万物起税物价高贵,因此人民生活困难,各情况凉。尔们会知一二。”

  1972年6月的一天,他收到父亲寄来的一封“沉甸甸”的侨批。除照常汇来200元用于购买稻谷维持温饱外,父亲还有其他的交代,为此,谢昭璧特意召集家人,宣读了批中内容。

  原来,因新加坡快速发展,父亲在码头租用的杂货店要改建,加上年事已高,计划不再做干货生意。“不能每月都寄侨批回家了,每年一般只寄四次,分别为春节、中秋、夏收、秋收,每次200元。”也就是说,只能保基本温饱,其余要靠家人自己努力了。

  这封侨批给家庭带来了很大触动。在伤感之余,整个家庭投入更大精力种田养猪、自力更生,孩子们更加懂事了。而在夏收秋收的时候,谢昭璧一家也会用那200元购买稻谷进行存储,以备不时之需,同时也能周济乡亲。

  汕头已寻访到20位“侨批后人”

  当前,在广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侨批中的故事已成为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集体记忆,牵动着海内外所有华人华侨的记忆和情感。

  进入21世纪后,随着著名学者饶宗颐首倡侨批研究并指出侨批的价值后,无论是在政府官方、或者是学术机构及民间,关于侨批的收集、整理、研究等工作持续开展,侨批的收集与研究,成为了华侨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今年1月12日,汕头市政府门户网上发布了《关于寻找侨批后人的公告》,依托汕头市西堤公园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侨批纪念地,踏出了从“研究侨批这一文献本身到了解背后家族及其故事”这一步。1月20日,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档案馆组织,中国南粤古驿道网也发起了“驿道依旧在,故人何处寻——寻访侨批银信后人”活动,邀请侨批后人讲述侨批故事。像谢昭璧这样的侨批后人,汕头目前已经寻访到20位。

  据西堤公园管理处负责人李向东介绍,西堤公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侨批纪念地,汇集了不少侨批后人的记忆,也是寻访侨批后人的主要负责单位,从2月份寻访到5位侨批后人后,现在基本每周都有侨批后人寻至西堤公园,提供更多的侨批故事及记忆。正是这些记忆,才组成了侨批这一潮汕人的集体记忆。(许端阳)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