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寻访800年历史的东莞鸡啼岗村:祠堂与洋楼共存

2018年09月26日 16:39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2001年,为进一步保护保养宗祠,黄氏后人再次集资进行重修。图为村民在黄氏宗祠内看报纸休闲。    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2001年,为进一步保护保养宗祠,黄氏后人再次集资进行重修。图为村民在黄氏宗祠内看报纸休闲。 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寻访800年历史的鸡啼岗村——

  祠堂与洋楼共存 古村和社区并进

  从(东莞市)黄江大道拐入鸡啼岗路,行至黄江公园附近,在宝山鸡啼岗广场,一座“金鸡”雕塑格外抢眼。从广场旁的村道进入村内,在三四层的楼房和水泥路之间,偶尔可见小巷道和绿瓦灰砖,保存完好但略显破旧的老建筑似乎隐隐透着它悠久的历史。近日,记者对这个始于宋末元初、历经800年风雨的鸡啼岗村进行了走访。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刘远忠

  因“金鸡”得名的古村

  黄江镇鸡啼岗原名鸡陵岗,据考已有800多年历史。对于村名因何而来以及为何改名,村里至今仍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相传在宋末元初,黄氏先祖从河南省史兴县迁徙至此,因村边有座小山岗叫石鸡岭,所以起名“鸡陵岗村”。至于为何改名,村里很多长者则以“石鸡啼叫救村民”的传说作为依据:石鸡岭上原有一只石鸡,每逢有盗贼或敌人进村的时候就会啼叫,提醒村民提前做好准备,保村民居住平安。后来,“石鸡啼叫救村民”的行为被盗贼发现,并遭其阉割,难觅去处。村民为纪念“英雄”石鸡,遂将村名改为鸡啼岗,这也是村民在广场上铸造“金鸡”塑像的缘由。

  虽然这是一个无明确记载、无法考证的传说,但鸡啼岗村人一直以此为村史,并代代相传。“也许只是个传说,但里面饱含村民对历史的传承和保护,提倡向善和感恩的文化。”村里一名老人说。

  据介绍,鸡啼岗村呈“8”字形布局,由太平围、石鸡围、顶头围等形成“七星伴月”之势。民房以传统的广府民居为主,但目前大多破败,已无现存。村民有黄、仇、叶等十余个姓,其中又以黄姓为主,目前是村内主要人口,黄氏宗祠更是黄江镇著名的古迹之一。

  400年黄氏古祠延续宗族风俗

  祠堂是村庄历史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见证一个地区人文历史尤其是姓氏的迁徙,也是联系村民与公共事务的重要纽带,更是对村庄时代更替、民俗变迁的反映。

  在鸡啼岗村太平围与顶头围交界处,一个绿瓦灰砖的建筑夹在两栋混凝土建筑之间,显得遗世独立。这便是2004年公布为东莞市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的黄氏宗祠。据鸡啼岗村负责人介绍,这个宗祠始建于明代中晚期,具体时间未有明确记载,至今约有三四百年的历史,相传是黄氏宗祖考取举人回故乡后,为光宗耀祖出资筹建。

  黄氏宗祠坐北向南,为“五开间三进合院式布局”,面阔17.3米,进深35.4米,占地617.2平方米。踏入宗祠大门,恢宏气派扑面而来。正厅横额红底黄字的“积庆堂”端正肃穆,屋脊上龙凤呈祥雕塑栩栩如生,左右两旁廊设有花岗岩石塾台,廊柱上木刻雕塑、水彩油画琳琅满目,古朴而壮观,墙画、壁画玲珑活现,尽显年代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和普通传统宗祠的红梁绿瓦不同,黄氏宗祠多是蓝白相间的搭配,一些门厅和墙檐选用蓝底白花进行装饰,在古色古香的栋梁之间颇有异域风情。有村民认为,这些不同的风格很可能是民国时期重修产生的,因为在宗祠门口两侧的悬梁上,不仅有民国时期的题迹和装饰图案,标识着民国整修的时间,还有“TAK”“E17”等英文字母数字图样。

  “黄氏宗祠什么年代建的,我们后人已不清楚,因为没有历史记载。但根据宗祠梁柱上的记载,应该是在民国二十一年重修过。”村民黄金台介绍,2001年,为进一步保护保养宗祠,黄氏后人再次集资进行重修,形成现在的整体样貌。从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算起到最近一次维修,时间相隔将近70年,根据维修时间、次数和概率推算,黄氏宗祠应该至少有300年历史。

  虽经历数百年风雨,鸡啼岗村黄氏宗祠至今保存得比较完整,这主要得益于村民自发的保护和保养。村内黄氏宗人都有一个共识,保护好黄氏宗祠是历代鸡啼岗人的首要任务。多年来,村里未出现过损坏宗祠的事件,黄氏宗祠不仅保存完整,而且保养得当。宗祠在上世纪70年代前曾作为鸡啼岗小学,改革开放初期曾成为毛织厂,现在是老年活动场所。除了节庆时间的宴席活动,日常主要是老年人在里面下棋休闲娱乐等。

  不仅如此,作为鸡啼岗村黄氏族人的纪念宗祠,几百年来有个不成文的宗规遗训:村里新生儿不论男女一定要到祠堂拜祭先祖,“入过祠堂才算鸡啼岗人”。每年春节,村里的新生男孩要在祠堂“点丁”拜祖先,“请过开丁酒庆祝才算黄氏人”。同时,凡是女孩嫁入村内也一定要拜过黄氏祖先才算是黄家媳妇。现在,每逢新婚添丁等人生大事,村里不少人仍会按老传统在祠堂里摆宴席,邀请亲朋好友共聚一堂,热闹非常。

  保护和活化并重城市更新势在必行

  行走在鸡啼岗村内,村道两旁大多是三四层的小洋楼,但在走街串巷后,你会豁然开朗,发现另一片天地:绿瓦灰砖白墙,翘起的屋檐角,古色古香的雕塑,富含意境的檐画……如果不是地面上的青苔,墙脚下的杂草,略显破败的门窗,你会以为时光穿越,返回到百年前的古村。

  “除了我们这些老人不愿意走,现在旧围(指旧房老屋一带的区域)越来越少人住,年轻人都住新楼房去了。”65岁的张阿婆是外村嫁入鸡啼岗的媳妇,已经在石鸡围住了将近40年。她的儿子黄先生5年前在靠近鸡啼岗路的宅基地上新建一栋4层小洋楼,一直让她过去同住以便照顾,但张阿婆舍不得生活了几十年的老房子,至今仍一个人生活在旧围里。

  黄先生说,父亲过世多年,母亲认为老房子里有他们生活的印记,感觉踏实,而且有几户老邻居相互照应。黄先生只好每隔几天过来看望母亲,顺便检查清理老房子。“我也是在这里长大,旧围承载了鸡啼岗人太多的记忆和历史,但时代在变,鸡啼岗也在变。”

  据了解,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鸡啼岗人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村民因为子女分户或者危房改造,不少人已搬离旧围,住进了新楼房。一些老房子由于年久失修,无人打理,也逐渐破败,成了危房。

  “作为黄江镇面积比较大的旧村,城市更新改造是迟早的事情。”宝山社区书记黄耀辉告诉记者,目前鸡啼岗村的改造升级项目已经成功进行招投标,并进入总体规划的初稿阶段。初稿经过各方面修改完善后上报相关部门审批,最终通过后可以进行各个项目的推进和实施,“具体规划目前未最终确定,但是作为历史丰厚的古村,对老建筑特别是文物保护单位如何在改造过程中兼顾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及活化利用,将各方权益最大化,肯定是项目规划的重点和关注点。”黄耀辉说道。

【责任编辑:齐倩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