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侨批档案菲律宾展出 引菲华动容忆先祖

中国侨网马尼拉12月10日电(记者关向东)福建省档案馆与菲华商联总会联合举办的《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图片展》9日在马尼拉开展,其中首次展出的11封菲律宾华侨华人与福建故乡亲人往来的侨批,让许多对侨批岁月有深刻记忆的菲华动容忆先祖。

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寄给国内家乡眷属的汇款和书信的合称(“批”是福建、广东方言对书信的称呼),又称“银信”,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侨乡。据史料记载,早在18世纪80年代(清乾隆年间)就有了相关侨批的记录。侨批历时近两个世纪的发展演变,在清末民国时期最为盛行,直至20世纪70年代侨批业务归口中国银行管理,侨批成历史。

福建省档案馆副馆长游富明介绍,侨批真实记录了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国际移民运动的发展历程,是维系海外华侨华人与故乡、亲人之间情感、经济与信息的桥梁,承载了华侨华人及其眷属的历史记忆,反映了侨乡和侨居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见证了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之间持续不断的交流与融合。是研究近代华侨史、家族史、经济史、社会史、邮政史、中外交通史以及侨居地历史文化的珍贵档案文献。2013年6月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自古福建人就有“漂洋过海,过蕃谋生”的传统,现在海外的闽籍华侨华人约有1580万人,分布在世界上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早在隋唐时期,中国与菲律宾之间已经出现了较为固定的海上贸易路线,此后几百年间,马尼拉等地逐渐聚集了不少华侨华人在当地经商、定居、通婚。现在菲律宾人口当中,不少人带有华裔血统,因此两国民众在文化交融方面有其天然的民心基础。

游富明介绍,本次赴菲展览以“过番谋生赴重洋”、“云中谁寄锦书来”、“家书封封抵万金”、“世界记忆永流芳”四个部分,展示侨批档案这一世界记忆遗产的文化价值和世界意义。
他介绍,福建省档案馆特意挑选了11封来自菲律宾的有代表性侨批,个性化展示菲华对故乡亲人的思念、问候、感谢、嘱托和期盼……
如福建省档案馆目前发现的最早侨批,由菲律宾华侨颜良满1885年写给妻儿。菲律宾华侨施至詹心系故土,他在1952年给妻子秀芬的侨批中写道:“小孩子金华的照片我也收到了,我瞧他的形影,一定不会像个呆子,教我如何不欢心呢。”数年后,施至詹又给儿子金华写侨批:“我愿你做一个好好的青年,来替我吐一口气,不负我终身的劳苦,力谋家庭的幸福……”
这些来自时间深处,写在骨肉离分、跨洋思念侨批上的动人文字,现场引发不少菲华纷纷表示将整理家族的侨批,并期望有机会将菲华侨批专题作展。
有有心人已做了整理:祖籍福建晋江的第四代菲华曾宏达,带着厚厚一本家族几代人往来的侨批和老照片,来到展览现场,其资料之完整,让福建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惊叹。
中国驻菲大使馆参赞兼总领事罗刚、菲律宾档案馆馆长马那洛等百余嘉宾出席了展览开幕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