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东莞莞城“骑楼街”新规划 传承并创新发展

2019年05月10日 11:05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中兴路—大西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详细规划通过审批,再次引发人们对莞城骑楼的关注。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中兴路—大西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详细规划通过审批,再次引发人们对莞城骑楼的关注。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中兴路—大西路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进行批后公示
莞城“骑楼街”将留住“旧时光”

  南方日报记者 刘远忠

  中兴路—大西路历史文化街区,是莞城骑楼的集中地,这里见证了城市和历史的变迁,也传承了商贸演变的脉络。为进一步规划保护和活化利用,东莞市在2015年7月就启动了《中兴路—大西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详细规划》(下称《规划》)的编制工作,经过基础调研、多轮专家咨询和评审、公众参与、规委会审议等工作,已顺利形成最终成果并完成审批。

  近日,该《规划》正式进行批后公示,中兴路—大西路历史文化街区将在保护的基础上,积极进行街区活力振兴、文化旅游产业及创新类产业的挖掘和发展。这片承载东莞记忆的老街,再次引起各界对莞城活化历史街区、复兴老城经济的关注和期待。

  街区规划 传承街区生活,发展创新业态

  从屹立600余年的西城楼出发,跨过西正路莞城桥往西北而行,华侨大酒店背后,振华路、大西路、中兴路两边的特色骑楼,让老莞城的风貌穿越数十年的时光扑面而来。

  沿着大西路行走,两边民国风格的骑楼鳞次栉比,骑楼下东方红照相馆、五金家电、钟表维修等各种“老字号”店铺琳琅满目。

  “这里的骑楼很有特色,与广州北京路有点像,但是楼房有些破败,也没什么人气。”“五一”期间,在广州珠江新城附近工作的“80后”女孩陈玲,趁着休假和朋友来东莞游玩。半天的行程让陈玲对中兴路—大西路颇为感慨:骑楼很有特色,但是让人感觉很老气,甚至有点颓败,缺少活力和吸引人的东西。“附近很多商铺都关着门,连个像样的卖咖啡茶点的休闲地方都没有,怎么能留住人的脚步?实在可惜。”

  作为东莞的主城区之一,莞城有着1260多年的建城史,过去很长时间内一直是东莞行政和经济的中心,凝聚了众多东莞人的儿时记忆和美好时光。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和城市中心南移,莞城面临人口、商业外流的尴尬境地,类似中兴路—大西路这样曾经繁华一时的商贸老街区,也慢慢变为街坊日常用品的零售之地,逐渐冷清。

  随着《规划》的公示,这片区域的未来走向也逐渐明晰。

  《规划》要求,对中兴路—大西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保护,不但要保护街区的遗产要素和河涌,也要保护反映莞城古城内外发展脉络的整体环境;除了全面保护体现当地文化历史的建筑、传统街巷格局等遗存外,更要保护和传承当地的街区生活,以留住“旧时光”。

  同时,对历史文化街区内现状零散的街区空间进行整理,整治障碍建筑,优化调整功能,植入优质资源,添加必要的公共与文化设施,改善市政公用设施,提升街区生活品质。

  “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时期所沉淀形成的特色街区生活和功能定位,进行有效的传承和创新,以满足城市更新发展的要求。”《规划》项目负责人杨圣勇表示,要对不同价值的遗存进行分类、分层关联梳理,充分挖掘本土特色内涵,通过对现有业态进行升级、植入、置换等形式,培育现代街区持续的活力和创新力。

  比如把中兴路—大西路周边的珊洲河、阮涌河的滨河空间盘活,根据前期调研摸排情况,将商铺、骑楼、水廊串起来,优化提升街区的基本公共设施,引进书局、咖啡馆、民宿、精品酒店、产业办公等创新类业态,提升丰富街区公共服务水平,留住人、也留住历史街区特色的文化。

  市民期待 改造要留下城市的“根”和“记忆”

  5月8日下午,天空下着小雨,大西路上行人稀少,只有两车道的路边却停着不少车辆。20号商铺“坚记钟表店”内,年届70岁的坚叔正在把弄一个老街坊送来的机械表。

  “隔壁开了几十年的同德五金店也搬走了,现在这里冷清了很多,生意勉勉强强,都是些老街坊和熟客。”自上世纪70年代在大西路开店,“坚记钟表店”至今已40余年,老板坚叔和许多莞城人一样,共同见证了这条路上曾经的繁华。

  历史悠久的莞城,至今常住人口中仍有较多原住居民,并集中在中兴路—大西路、兴贤里、象塔街等老街区内,这些街区大部分传统建筑维持着居住状态,并保存完好,被列为历史文化街区。但由于缺少有效规划和整合,多数巷道内电缆纵横、盘根错节,也有不少房屋濒临倒塌或仅剩下房屋框架。虽是历史文化街区,但并没有形成明显效益。

  在今年初召开的党代会上,莞城提出将城市更新改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三旧”改造,活化利用老街区,保护莞城的优质商业、文化资源,恢复莞城记忆,并提出通过注入新业态、新功能,提升老城区的颜值和内涵,为优化产业发展空间、推动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做了几十年舍不得走,但原来的店面太旧,被鉴定为危房,肯定要搬。”从大西路26—30号搬走后,“同德”的老板在附近的维新路重新开张,只是“同德”变成了“太德”。

  当天,几名老街坊围坐在“太德”店门口的板凳上聊家常。说起老街的规划发展,“太德”的老板一脸感慨,时代在发展进步,老街迟早要升级改造的,街坊们也期盼着新变化,但也希望能留住老莞城的记忆。

  专家建议 城市建设要留住“乡愁”避免单纯的商业开发

  关于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规划,莞城一直有清醒的认识,那就是必须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城市更新中通过保护修缮、活化利用、品牌重构、业态更新、结构调整等形式,赋予城市发展新的内涵、业态和功能,塑造莞城发展新优势。

  “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城市建设要能留住‘乡愁’。”杨圣勇认为,中兴路—大西路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发展,保护是前提,同时要充分考虑本地历史特色和原住居民的利益,避免单纯的商业开发,要尽量保留住其中实质性的历史记忆和生活形态,不能让文化街区沦为一个仅保存外壳、失去内涵的商业风景区。

  然而,因为时间久远,有些老街区存在建筑破败、管理“脏乱差”等问题,相关配套设施也难以满足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需求。因此,对历史街区进行改造有其必要性,但老街区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这些有着历史底蕴、文化内涵的街区的改造,需要进行科学的调研、摸查和规划,要在城市建设发展和本土文化保护方面寻求平衡。

  目前,东莞各镇街正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其实,历史街区的活化利用,也需要绣花一般的精细功夫。如何在老街区改造中做到精细化规划,实现保护开发与活化利用的平衡?如何兼顾改造开发与原住居民的关系?如何吸引社会力量,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不仅考验着各方智慧,也事关街区的未来发展。

【责任编辑:史词】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