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年轻医生脱下白大褂投身公益 服务残障人士-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佛山年轻医生脱下白大褂投身公益 服务残障人士

2021年03月24日 09:4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佛山年轻医生脱下白大褂投身公益

  为残障人士打造社区里的“阳光家园”

  清晨七时许,一辆标有“阳光号康复巴士”的无障碍接送车迎着朝霞驶出顺德区乐从镇大罗学校,这是慈佑阳光家园所在地。

  每周一至周五早上,接送车会分批次接学员返回慈佑阳光家园。中心现有学员46人。他们都是在周边居住的残障人士,有的是肢体类残障,有的是智力或精神类残障,年龄介于16岁至49岁。

  “这一年龄段属于就业年龄范围,超出这一范围的残障人士会有其他专门机构去服务。”关镜坤是乐从慈佑阳光家园的运营主管,也是一名专业的助残社工和康复治疗师,曾在佛山市中医院任骨科康复理疗师。30岁那年,他在机缘巧合下了解到社区康复的重要性,遂投身残障人士的公益服务领域。

  从最初挨家挨户上门了解学员情况,到如今吸引不少家长慕名而来,关镜坤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无私的奉献精神,逐步擦亮了“慈佑阳光家园”的品牌,赢得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参与。

  2020年,他入选了第三季度“佛山好人”。“新的一年,我希望能为不同类型的残障人士开拓更多就业渠道,为他们提供更多出路。”关镜坤表示。

  南方日报记者 王芃琹

  告别“金饭碗”投身社区公益

  每周一至周五早上七时,关镜坤会准时出门,驱车一小时从南海九江前往顺德大罗学校,与学员一同做早操。在他看来,这是与学员培育亲近感的重要方式。

  多年前,关镜坤曾是佛山市中医院的骨科康复理疗师。“因为社保原因,一般残障病人会在术后两个星期内出院。因此,社区康复非常重要,尤其是针对术后患者。如果康复跟上了,落下残障的几率更低了。”现实与他的想法并不相同。一些患者出院后因无法得到专业的康复指导,身体状况甚至比出院前更差。

  在家人与朋友的不解中,关镜坤辞去了外人眼中的“金饭碗”,决心投身社区康复的公益服务领域。辗转珠海金湾、佛山南海,机缘巧合之下,关镜坤来到了乐从慈佑阳光家园。

  2015年,在乐从镇公共服务办公室牵头带领下,乐从慈善会筹建慈佑阳光家园,将原大罗学校改造提升后用作运营场所。慈佑阳光家园将原来的学校教室改造成各种教学活动场所,例如日间照护中心、健身室、电脑室、手工教室等,软硬件设施相对齐全,着力为残障人士提供一个日间照料、保健康复、娱乐学习等综合性服务平台。

  慈佑阳光家园的学员残障种类与级别各不相同,他们所接受的康复服务也会因人而异。其中,患有重度肢体障碍与重度智力障碍的11名学员会留在日间照护中心,由专门的社工照料基本生活需求。而四肢健全但患有智力类残障的学员,则会集中进行一些简单的光管加工作业,提升技能之余也能补贴家用。

  此外,社工也会定时组织这类学员到健身室进行康复运动。“精神类与智力类残障人士都有服药需要。这些药物对他们有个共同的副作用,就是白天不想动、晚上睡不着。所以,我们白天会组织工疗、运动,帮助他们消耗体力,晚上能够更容易睡着,减少对药物的依赖,也能避免虚胖。”在关镜坤看来,针对残障人士的康复服务,需要足够的专业与细心。

  “他们能做的,远比你想象的更多”

  虽然是公益服务,慈佑阳光家园项目在推进之初,仍面临着不少障碍。“一开始,我并不熟悉这个社区,只能通过慈善会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了解情况,挨家挨户上门拜访。”关镜坤的到来,让不少家庭感到疑惑与不解。他只能通过一次次的耐心沟通,逐步建立双方的信任,让对方安心将残障人士送到慈佑阳光家园。

  “还有一些家庭怕让周围邻居知道自家有残障人士,会丢面子。所以不愿把学员送到我们这里。”关镜坤透露,自己曾7次去到一位学员家中,对方父母终于被打动,同意让学员入园。

  劝服学员入园只是第一步。随着学员逐步增多,关镜坤发现他们之中大部分人康复需求并不高。原来,社区康复介入最佳时期为术后6个月内,而他接收的学员大部分超过了3年,功能恢复可能性非常低。

  面对眼前的事实,关镜坤开始调整思路,“我给康复进行了重新定义,康复不仅是针对疾病,更多是功能障碍。”他举例称,如果学员是听不见、不能说话,丧失的是交流功能,因此需要进行功能重建。例如学习简单的肢体表达方式,或利用辅具进行沟通交流。“我想做的是消除功能障碍对学员们日常工作生活带来的影响。”他说。

  在关镜坤与社工团队的指导帮助下,慈佑阳光家园的学员们完成了“了不起的第一次”,例如独自搭公交。“我在家长会第一次提出这个想法时,遭到了很多家长的反对,因为他们不放心。”但关镜坤认为,患有二级、三级智力残障的学员是有能力完成这项任务的,“我经常告诉家长,不要用爱抹杀学员的可能性。他们能做的,远比你想象的更多。”

  即便如此,教学员搭公交并非易事。关镜坤为这批学员配备了定位手表,以防走丢。第一个星期,社工会带着学员们一起搭公交,反复教学员看到某一标志物或听到报站就下车,然后再转乘其他公交。“一开始确实很难,但是他们愿意学,希望能证明自己成长。经过反复训练,这批学员全都能自己搭公交了。”关镜坤骄傲地说。

  拒绝同情,期待平等相待

  去年底,关镜坤的一项大胆设想得以落地实施,这令他非常开心。

  “推进残障人士就业,是我们社区康复服务的重要工作。但这项工作推进起来很难。”他坦言,曾经推荐了87名残障人士去企业就业,仅有20名学员成功就业,且智力类残障学员无人被接收。这类学员的学习模仿能力与表达能力较低,使得他们很难被企业接纳。

  一次偶然的机会,关镜坤了解到深圳喜憨儿洗车中心的模式,顿时茅塞顿开。“为什么我们不能创造一个平台让他们就业,为他们提供更多机会接触社会呢?”随后,关镜坤开始联系各方机构,积极筹建乐从版的喜憨儿洗车中心。

  2020年10月,占地259平方米的乐从镇喜憨儿洗车中心启动试运营;同年12月1日,该洗车中心正式对外营业。关镜坤介绍称,乐从镇喜憨儿洗车中心是完全独立运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企业,是乐从首个“政+企+社”合力打造的通过商业手法解决残障人士就业的社企项目。目前,该洗车中心一共有11名员工,为智力类或肢体类残障人士。其中,3名管理人员是肢体残障人士。

  教残障学员洗车,比关镜坤想象的更难。单单“把车弄湿”这一个动作,他教了很多遍,学员却总是学不会。后来,他才发现,“把车弄湿”在正常人看来是一个动作,但在残障学员看来是六个分解动作,例如拿起喷枪、拖出水管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前期培训,这批学员通过考核成功上岗。如今,他们的洗车手法十分熟练,与常人无异。关镜坤介绍,乐从镇喜憨儿洗车中心正式营业后,日均洗车30辆,已实现盈利。洗车中心每月支付学员2000元工资,并为学员购买社保。“许多客人是看了媒体报道后来光顾的,希望给这些残障学员们一些支持。然而,看完他们洗的车,发现他们也能做得很好。”关镜坤表示,比起同情,学员们更需要消费者的认同,“希望大家能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学员,给予他们更多行业评价”。

【责任编辑:刘曦涵】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