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互动与服务

德国驻华大使:希望5年后中德实现相互免签

2016年06月08日 07:12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
字号:

  【环球时报记者 王天迷】德国总理默克尔将于12日至14日访问中国,并参加第四轮中德政府磋商,这是她任内第9次访华。除了北京,默克尔还会访问沈阳。德国驻中国大使柯慕贤日前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德国是唯一和中国举行由总理主持的政府级别磋商的国家。此次德方代表团成员包括大约10名联邦部长以及约20名经济界的高级别代表,如宝马、大众、西门子等公司的总裁。

  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中国和德国互为双方在各自大洲里的最大贸易伙伴,经济合作一直是中德关系最重要的纽带。柯慕贤表示,在这次政府磋商中,创新是重要议题,而为了保护创新成果,中德双方需要加强数据保护合作。此前提到过,在这次会谈中可能会签署一项有关经济间谍的协议,目前该协议虽然进展缓慢,“但我相信,在政府磋商之前能够起草出一个可签的文本”。此外,G20也是重要话题,中国是该组织今年的轮值主席国,德国明年接棒中国,所以中德就该议题会共同讨论两国如何在这两年里在G20发挥更积极的作用。G20峰会的重要议题是世界经济,现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中国和德国都主张应该通过开放和创新来促进增长,而不是通过发放贷款等方式。

  外交是近两年中德关系中发展较迅速的领域。柯慕贤说,德方愿和中方在叙利亚、阿富汗和朝鲜等问题上进一步协调。目前在阿富汗问题上,中德双方已确定会共同合作一些项目。

  除了经济和政治,此次中德政府磋商还会谈到科研合作。不过柯慕贤表示,科研关系到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对接的问题,所以这既是科研话题,也是经济话题。

  南海是当下世界的热点话题,此次中德政府磋商是否会提及?柯慕贤表示,这肯定会成为一个议题,中方也向德方表达了谈南海的意愿。德国和其他G7成员一样,对南海的紧张局势存有忧虑。不过,德国等欧洲国家并非南海相关国家,在这里没有领土利益,所以德国不持立场。“不过有一点很重要,这也是德国等欧洲国家对外政策的原则,就是任何国家都必须遵守国际规则。”

  中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是当下各国都十分关心的话题,在G7峰会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也表示,应该将此问题纳入到欧盟讨论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框架中。柯慕贤表示,中国其实更多的是要求欧盟修改其反倾销规则。目前的情况是,欧洲议会表示反对,“我们需要和中国一起寻找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我们要相向而行。”

  现在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构想,柯慕贤认为,该构想是个很有潜力的概念,应该将其潜力发挥出来。不过要实现“一带一路”,需要有效解决部分地区安全问题,比如阿富汗、乌克兰等。与此同时,还要所有参与国在经济方面进行开放。

  前一段时间,中国开往欧洲的列车满载出发、空驶而归的消息引发热议。对此,柯慕贤表示,这可能与欧盟对中国的贸易赤字有关。同时他认为,中国市场需要对欧洲商品更加开放,这样会有更多货物从欧洲运到中国。

  柯慕贤表示,现在,中国华为、中兴等通信产品在德国很受欢迎。而德国一些商品其实可以在中国做得更成功,比如药物、农产品和食品等。不过,这些商品目前在中国面临一些限制,德国企业需要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这其实对中国引进投资和技术也更有利。

  对于德国社会舆论现在担心中国的投资可能涉及其国家安全或技术安全,柯慕贤表示,德国政府对中资持开放态度,以后也会如此,德国没有法律依据能够限制这些商业行为。

  近日,德国机构发布了题为《德国和中国:感知与现实》的调查,结果发现,相较于74%的中国受访者对德国持积极看法,只有24%的德国受访者对中国看法积极。对此,柯慕贤表示,他认识许多在中国生活的德国人,绝大多数人对中国的看法积极,他们在这里生活得很愉快。民调出现这样的结果,可能首先是因为中德两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不同。其次,有些德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不够全面,比如第一次来中国时,他们会发现现实和其预期不同;反过来也是如此,没去过德国的中国人会将德国理想化。

  此次默克尔在中国期间会与中国社会人士见面,并有可能去一所大学发表演讲,这都是加强中德民间交流的机会。此外,2016年是中德青少年交流年,“我们希望,中德的民间交流从年轻人开始抓起”。

  在签证方面,柯慕贤表示,他希望以及预计在5年至10年里能实现中德相互免签,“必须定个雄心勃勃的目标,事情才能有所发展”。现在中德的经济和政治合作发展得很好,但签证还没跟上。为此,德方已经做了很多努力,包括将商务签证和旅游签证办理的时间分别缩减至48个小时和72个小时、外交护照已实现免签。下一步希望能够大量削减游客办理签证时需要出示的证件和材料。

  阅读更多内容请参见今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或下载登录新版“环球TIME”客户端。

【编辑:罗渊】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互动与服务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