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互动与服务

菲律宾进入雨季涉水活动风险高 中使馆吁提高警惕

2018年07月11日 10:57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7月11日电 据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微信公众号消息,每年6月至11月,菲律宾西部地区,包括首都大马尼拉市所在的吕宋岛以及巴拉望、长滩岛等地进入雨季和台风灾害多发期。菲每年均遭数十次台风侵袭,目前超强台风“玛利亚”(MARIA)已经从菲律宾海向福建沿海快速移动。台风导致的强风、强降雨使交通阻断,并易引发诸多次生灾害,给在菲境内旅行的游客带来危险。

  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在此提醒我旅菲中国公民提高警惕,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及时稳妥做好行程安排,特别要注意雨季涉水活动安全。

  一、乘坐水上交通工具

  菲律宾岛屿众多,在菲旅游期间,往来各岛屿之间必然要乘坐各种船只。“螃蟹船”是常见交通工具之一,此外还有渡轮和其他大小不一的船只。乘坐水上交通工具时,请务必通过正规旅行社安排,特别注意天气变化和船只状况,遇到大风大浪的恶劣天气,不能心存侥幸出海。另外乘坐水上交通工具时请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上船以后一定要认真观察。要留意船上的应急标志,比如逃生通道、上下楼、甲板集合点等等。事先看好一些物品的位置,比如救生衣、救生圈等(乘坐“螃蟹船”等小型船只时,需时刻穿救生衣,不可心存侥幸)。危险发生时,要第一时间找到这些救生用品,穿戴好后,迅速奔向甲板的集合点,寻找救生艇等设备帮助逃生。

  乘坐船只突发情况时,是否弃船,可以考虑几个条件:第一,船长是否有指令;第二,是否迫不得已必须弃船,如船舱走廊到处是水或者船只已经倾覆;第三,周围有无救援船及时接应。如果满足了其中任意一个条件,就可以考虑弃船。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跳船,但要注意避开浅滩礁石,如果船只倾覆,一定要从船头或船尾跳。

  一旦落水,要迅速离开船体,以防被漩涡再次吸入。同时应仰起头,使身体倾斜,借助救生衣的强大浮力,慢慢浮上水面。出水后,不要将手举出水面,要放在水下划水,使头部保持在水面以上,以便呼吸空气。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保持体力,当有人员来救援时,要利用救生衣上的哨子、反光器材,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

  如暂时没有救援,被迫在海上漂流时要谨记以下要点:

  1、保持身体能量:头脑冷静,不做无谓喊叫和消耗体力的动作。如果身边有其他落水者,要互相配对以背对背方式取暖以维持体温。不刻意的依靠运动来保持体温,不断刻意循环动作更容易加速体温流失速度,消耗自身热量,使人感到精疲力竭。保持浮力及利用各种有帮助的各式材料才是自救的最佳方法。

  如果还没有来得及穿救生衣就落水了,建议按照下图方法自救:第一步,深吸一口气。第二步,将脸放入水中,闭上嘴,胳膊前伸,放松。第三步,保持这个姿势休息。第四步,抬头出水面,踏水,换气在将头放入水中。如此循环。

  2、避免阳光直接暴晒。在海面上求生,要避免头部及身体与阳光直接接触,尽量将头部及身体放在篷布或衣物之下,从急救工具中找寻膏状物来隔离阳光对皮肤所造成的伤害,尽量防止晒伤的状况发生。此外,要留意阳光照射至水面所带来的反射强光,如果有准备,请戴上太阳眼镜来保护眼睛,避免眼睛被此类强光伤害。

  3、避免脱水。在海面上求生,为求避免脱水,应尽量减少排尿次数,让水分保存于体内,要尽量避免呕吐,如果可能的话,可适时将防晒油涂抹在嘴唇上,以维持体内水分。

  4、利用镜子等反射原理制造信号。利用海上漂浮的金属物品当做反射镜。轻微的摇晃镜子让反射的光线闪光断断续续,吸引搜救人员的注意。

  二、参与水上活动

  菲律宾以海岛游著称,水上项目种类繁多,给人们带来了不尽的欢乐,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却也给众多家庭带来了意外的悲痛。

  参与水上项目,务必时刻将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下水前对自身健康状况、游泳技能、当地天气和水文情况作出客观理性的评估,不可勉强行事;选择拥有救生员和急救设施的正规场所,遵守场区规定,注意携带必要救生设备;不在水况不明、陌生偏僻海域下水;切忌酒后下水,争强好胜;参与摩托艇、冲浪等风险较高的水上项目应通过正规旅行社安排,购买相关保险,明确意外情况下的责任理赔问题。

  三、参与潜水活动

  菲律宾是举世闻名的潜水圣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潜水爱好者,但由于潜水者身体不适、景区基础设施滞后等多种原因,每年发生的各类潜水事故多达数百起,给诸多家庭带来巨大痛苦和损失。

  请谨慎进行潜水活动,结伴而行,杜绝单独行动,事先务必做足功课和计划,了解自身健康状况,配足必要设备,熟悉潜水基本知识,核实潜水教练资质,了解当地救助能力,并请购买相关保险。根据有关机构对潜水死亡事故的调查显示,大约有一半导致死亡的潜水事故发生在距离海面10米以内,而其中超过一半的事故发生在水面。参加休闲浮潜活动时要特别注意,水性不佳者务必要全程穿带救生衣。

【责任编辑:谢萍】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互动与服务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