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苏州:聆听乡村振兴故事

2020年10月20日 09:51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海外华文媒体记者走进张家港永联村,探访苏州乡村振兴的“成色”。 钟升 摄
    海外华文媒体记者走进张家港永联村,探访苏州乡村振兴的“成色”。 钟升 摄

  中国侨网10月20日电 题:海外华文媒体走进苏州:聆听乡村振兴故事

  作者 周建琳 钟升

  青砖、黛瓦,小桥、流水……绿水环抱中,一个别具江南风情的现代化村庄展现在眼前。“这里跟我印象中的中国乡村差别太大了!”走进张家港市永联村,印尼《国际日报》社长张春梅感慨不已。

海外华文媒体记者了解永联村的发展经历。 钟升 摄
海外华文媒体记者了解永联村的发展经历。 钟升 摄

  由苏州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苏州市政府侨务办公室、苏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小康苏州创业天堂”海外华文媒体姑苏行活动近日在苏州启动。来自意大利、法国、美国、埃及、印尼、哈萨克斯坦等地的十多位海外华文媒体负责人应邀参加了活动。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因此,苏州乡村振兴是此次采访团报道的重点,他们通过探访张家港永联村、吴中区柳舍村等,感受中国乡村振兴的最新模式。

  位于张家港东部的永联村在过去几十年实现了从穷村到经济强村的蝶变,经济总量名列全国行政村前三,上缴税收高居第二。2019年村民人均纯收入5.8万元。在永联展示馆,媒体团的记者们观看了永联村从无到有的艰辛发展历程,奇妙的新媒体展现手段,加深了大家对永联村的了解。

  永钢集团是永联村主要经济增长来源,这家由村办企业永联轧钢厂改制而来的钢铁企业,2020年进入全国民营企业100强。2019年实现产值750亿元,利税56亿元,村级可用财力1.68亿元。

  袋子里有钱后,永钢集团开始反哺永联村。2002年,永钢从实际出发,没有将集体资产一卖了之,而是搞“村企合一”,在公司改制时留出25%股权给村集体,由此保证了村集体每年可从企业盈利中分得巨额红利。正是这25%的股份,每年为永联村带来1个亿的收入,成为集体经济的强大后盾。

  村民议事厅是永联村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每当村里有重大事项需要决定时,村民代表们都聚集在这里,充分发表意见后进行表决。听了讲解员的介绍,张春梅忍不住竖起大拇指为永联点赞。她说,在永联,她感觉到村民自治、基层民主法治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海外华文媒体记者了解永联村的发展经历。 钟升 摄
海外华文媒体记者了解永联村的发展经历。 钟升 摄

  永联村的背后,是中国其他50万个亟待突围的行政村庄。永联的经验能带来哪些启示?“永联经验可以分可复制与不可复制,永钢集团不可复制,永联小镇不可复制,但永联村壮大集体经济的路径可以复制。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可以复制。”意大利《欧华联合时报》社社长吴敏表示。

  离开永联小镇,驻足太湖之滨的临湖镇柳舍村,这个自然淳朴、清新灵动的江南小村落,现在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游客竞相前往的旅游休闲目的地。柳舍村缘起明洪武五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这个自然村一直努力建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美丽村庄。

  2016年,第九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落户临湖镇,太湖之畔的柳舍村被划归为园博园的一部分。以此为契机,柳舍村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面貌焕然一新,绿化覆盖率达46%。环境美了,柳舍村开始着力做大特色经济增长点,他们以民宿项目为据点,激活本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柳舍村目前已有10多家精品民宿对外营业,共100多个房间,每所民宿风格迥异。柳岸花田民宿负责人说,一次偶然机会,发现这里不仅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也很好,她看好这里的发展前景,于是在这里开了民宿。“十一”期间,民宿的生意火爆,天天满房。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是‘酒香也怕巷子深’。柳舍有这么好的资源,需要借助更多的平台做好推广工作。”美国《新世界时报》副总编辑王传明表示将利用镜头将柳舍美景带到海外。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滋润。走进昆山西浜村,这个小村庄正在通过一座小小的昆曲学社,把四栋荒废的老房子改造成粉墙黛瓦的昆曲学社,将600年前的诗情画意、曲调音律,植入到这个昆曲文化发源地的乡村中。

  随着昆山城市发展与不断扩张,阳澄湖畔的很多乡村居民离开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到城市中生活。乡村被大量的拆迁、房倒屋塌,位于其间的西浜村也逐渐衰落。作为“百戏之祖”昆曲的发祥地,如果乡村一旦消失,这些历史将再无可鉴。

  为了保持这份文化记忆并复兴乡村,使其继续传承原本的非物质文化与风貌特色,当地政府和中国建筑设计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决定在这里建造一间“昆曲学社”,来重构西浜村传统昆曲文化氛围,让村子里再响起昆曲的曲调,让文化的复兴加强村民的凝聚力,从而促成村庄的再生。

  意大利侨网总编辑王卫平表示,昆曲学社让自己感受了一次穿越千年的对话。他建议,当地政府要经常在这里举办能够让民众参与的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体现文化软实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同时,也要鼓励政府和民众到欧洲等地交流和参观,学习他们的经验,感受文化层次的提升带来的民众生活品质的提高。(完)

【责任编辑:胡文卉】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文媒体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