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年轻新移民另类方式认识新加坡:美食与随拍(图)

2014年07月23日 13:53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字号:
在刘丹妮眼中,新加坡美食文化普及透彻像全民运动。(新加坡《联合早报》/梁麒麟
    在刘丹妮眼中,新加坡美食文化普及透彻像全民运动。(新加坡《联合早报》/梁麒麟 陈斌勤 摄)
    龙璇认为新加坡人并不像调查中所言的那般“淡漠”和“缺乏感情”。(新加坡《联合早报》/梁麒麟 陈斌勤 摄)

  中国侨网7月23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我们对自己所居住的国度和城市的了解与感情,似乎总受空间和时间的框限,而唯一能突破一切拘囿的,大概只有人心。一颗开放的心灵,能让远来的旅人和新至的居者,启动敏锐的感官,突破既定的眼界,跳脱思维的定式,以新奇、有趣、另类甚至大胆的方法和态度,接触并融入一个陌生新天地,空间阻挡不住拓延的脚步,时间也不再成为衡量“新旧”的依据。心在的话,人就在了。

  两位来自中国的年轻新移民,从独特的兴趣和视角出发,分享各自认识新加坡的四种新方法,他们眼中心中新加坡的可爱、美好和深度,或许是你未曾发觉的。

  “吃货”刘丹妮:新加坡“太好吃”啦

  记者眼前的刘丹妮,自称“吃货”,纤细的身材却让人怀疑。可当她如数家珍地聊起来新加坡不满两年所吃过的大餐厅小食肆,甚至“隐藏版”菜色,以及她广结的厨师、店东,才让人相信她不是“伪吃货”。

  26岁的刘丹妮是广州人,在美国圣塔芭芭拉读研时主修国际研究。她2012年7月来新,中间曾返美七八个月,目前在本地一大型地产发展商工作。

  “当时没报任何期望就飞来实习,一来马上决定要留下来,因为新加坡真是‘太好吃’啦!”刘丹妮说:“新加坡食物多元、分布集中、消费便利。相形之下,美国的食物就太单一,吃一碗拉面在圣塔芭芭拉要开一两个小时的车。来新后惊讶,怎么一个国家有这么多餐馆食阁?有这么多人在吃东西吗?原来真有呢。”

  不爱运动的刘丹妮说自己要胖还是胖得起来的,周休两天每顿都要吃好料的她,平时就不会放纵自己的胃口。那么,什么是“吃货”的定义?“吃就吃最好的,当然‘好’不是从价格上定的,既然吃,就要对得起吃进肚子的卡路里。吃之前,必须有这样的决心。每次和我去吃之前,刚认识的朋友都不相信我的决心和食量,但一到餐桌上,即便是男生,他们吃剩的我都能帮着吃光抹净,最后吃到朋友要把筷子从我手里夺走,我没有腹胀或饱足的感觉,也一点不介意吃高卡路里的食物,但吃碳水化合物我就会想一想,除非是很美味的碳水化合物,比如炭火炒@条,能连吃好几盘。”刘丹妮的吃货观点讲得头头是道。

  味藏于民间

  印度和马来食物都涉猎,她根本不怕重口味,“我广州人啊,没有不能吃的食物。”刘丹妮自言对美食品种的接受度相当广博,吃名厨也吃小摊,“名厨有出众的地方,对我来说,真正好吃的东西把材料、呈现、概念、厨师或店主本人的用心整合起来,才是一个配套。人均分摊价格达到300元以上,卖相自然好,味道不一定成正比,‘藏味于民间’,是我最愿去尝试的。”

  刘丹妮记得抵新吃的第一顿饭是“龙海鲜”,不单味道超赞,她也欣赏老板的经营理念,重质不重量,认真做好一顿饭。刘丹妮从此屡吃不爽,现在已吃到不用排队,直接进门:“嘿,我又来咯!”

  她此刻正孜孜不倦寻找好吃的牛排,有感于大部分餐馆的牛排都有点过熟,即使是三分熟吃起来都像七分熟。“有次经过一家法式餐馆Sprigs,点了个一分熟的牛排,上来的真是一分熟的!而且我习惯性会问清楚所有的食材和调料,他们的酱料里居然有自制的香料,好难得,虽然那肉对我来说确实太生,冲着他们‘说话算话’的服务,我还是统统吃光了,很欣慰。”

  有人抱持再贵再好吃的吃一顿就没了,不如买个名牌产品的物质主义思维。刘丹妮说:“我从没这种想法,我注重服务,不重物欲,别的东西再好我也看不出来,所有品味都寄托给美食了,哈哈!”花了大钱,味道却马马虎虎怎么办?“我会把好吃的部分吃完。”

  更有趣的是刘丹妮的男朋友人在深圳,也被她培养成吃货,他们两人每月都“对航”一次,不是她飞广东,就是男朋友飞新加坡,“所有行程都围绕着食物盘算,他来之前会开个清单,列出想吃的东西。我看我男朋友根本就是为了食物来,不是为了我来吧!”

  “随拍姐”龙璇:最爱新加坡的富丽色彩和文艺气质

  浏览龙璇的网上相簿,让人在一帧帧灵动优美的新加坡风情照片中,不免羞愧在都会生活的庸碌烦扰中,几乎忘记要擦亮发现美、捕捉美的眼睛。这些相片的拍摄者是另一位广东女孩龙璇,2009年来新加坡念国际关系硕士,留下来工作,在一社交媒体公司任职近5年。龙璇说:“新加坡风景是我留在这里的理由之一。我来自珠海,一个海滨城市,风物、气候、水土、环境等各方面,新加坡和珠海都相似,特别是珠海有一条街道,叫情侣路,跟新加坡东海岸蛮像的,连我妈妈来旅行时,也觉得新加坡和珠海有相像之处。”

  龙璇5岁开始学画,学过国画、素描,初中就有随拍的兴趣,当时用胶片相机和宝丽来拍照,手机照相功能还不像现在这么先进和全面。龙璇认为要拍一张好照片,并不需要大光圈、浅景深,或精密摄影器材。“手机的摄录功能发展很快,又有一些实用的应用程序,拍完稍加一点润色就很漂亮,不一定要扛着很多器材去拍照。”

  社交媒体风行,人们自拍和随拍成习,似乎去哪里、做什么都要用拍照来“打卡签到”,分享给好友,但网上许多照片,只在乎“随拍”的“随”,却“拍”得不明就里,缺失主题。

  龙璇说自己随拍尽管随性,依然讲求主题和氛围:“我在新加坡走到哪里都会拍,但不会漫无目的,还是会有选择地拍,经过构图和设计。比起单纯风景,我更喜欢拍人,不过有些风景本身美得宁谧又完整,不需人物加入;也较常遇到的是人在景中,人与景相得益彰,我会上前去问那个人:‘可不可以让我帮你拍照,你这样很好看’,我遇到几乎所有的新加坡人都通情达理,配合被拍。有人的照片更有温度、更有故事。”

  新加坡人有一种自我、自在的达观

  联系自己随拍时所观察和结识的各色新加坡人,龙璇认为新加坡人并不像调查中所言的那般“淡漠”和“缺乏感情”。她说:“新加坡生活相对安逸,竞争压力并不大,很多人心态上是平和的,对,那不是淡漠,而是平和。新加坡人的热情是你一开口就能感受到的,比如问路,新加坡人都尽可能详细解说,甚至还愿意抽空带路。”

  比较新中两地年轻一代的差异,她发现中国人怕落后,比起遵从心底的真实梦想,更多的像是活在别人眼光中;新加坡环境则不同,很多人知道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也正开心地过着那种生活,不被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攀比态度所捆绑,有一种自我、自在的达观。

  龙璇满怀感情地说:“新加坡从色泽上看是很漂亮的国家,牛车水、小印度、阿拉伯街等地色彩斑斓、风味独具,朋友来新加坡旅游,我不怎么带他们去商业化的地方,总带他们看新加坡的传统和民俗文化。”

  闲暇时随拍过新加坡各处,龙璇觉得中Q鲁是常被轻忽却颇值得一逛的地方。“走在中Q鲁,每个小角落都是个小风景――餐馆、花店、礼品店、小服装店、 咖啡馆、书店、玩具店,都是性格各异的店家,中Q鲁称得上新加坡的文艺地标,可一般人以为那里好像没什么好玩的。试想,当地人不想去深入了解,外地游客又怎么会知道呢?都说‘熟悉处无风景’,但风景无处不在,有时只需退一步,远看才有光彩,当然也要用心看。”(王一鸣)

【编辑:于小础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