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新移民画家纸上留住新加坡历史 观国庆激动不已

2014年08月04日 10:47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字号:
范少华见证岛国的迅速发展,感觉有必要通过画作记载将消失或已走入历史的人事物。(新加坡《联合早报》/龙国雄
    范少华见证岛国的迅速发展,感觉有必要通过画作记载将消失或已走入历史的人事物。(新加坡《联合早报》/龙国雄 邬福梁 摄)
    陈初电经常以当地历史人物和事件为作画题材。(新加坡《联合早报》/龙国雄 邬福梁 摄)

  中国侨网8月4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从90年代初至今,已迅速发展为第一世界国家。岛国这20多年来的经济、人文与社会变迁,三名来自中国的新移民画家亲眼见证,通过敏锐观察力捕捉这城市的改变,逐一记录在画纸上。

  随着国庆日即将到来,三名资深画家陈初电、任建辉和范少华分享了他们的创作经验,谈及岛国的人和事物如何成为他们画笔下的题材。

  远古时代人类在岩石上雕刻作画,对人物脸部、社会活动和一些古老传说进行描述,让后人得以窥探原始社会的生活面貌。如今,移居新加坡的三名中国画家也巧用画笔,描绘该国领导人物、历史事件和昔日街景,以各自艺术方式,记载岛国数年来历史变迁,并向领导人致以崇高敬意。

  这三名资深画家是陈初电(70岁)、任建辉(58岁)和范少华(51岁)。他们都是在90年代初期移居新加坡,成为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他们的作品当中,不乏以新加坡街景、小市民生活或领导人物为题材的画作,体现出对当地民生的细微观察,反映岛国这2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

  三人在中国取得一定成就

  陈初电出生于上海,中学时代,他师从徐悲鸿的高徒祝家声学画,打下坚实的绘画基础。1961年,陈初电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得到画界泰斗颜文梁、丁加生等多位名师教导,练出更加扎实的画功,开始崭露头角。

  大学毕业后,陈初电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负责无数电影的美术设计,并荣获中国电影最高奖百花奖的美术大奖。期间,他也创作多幅风景画,尤其是水乡作品,在中国、美国、日本等多个地方展出。1993年起,陈初电定居新加坡,将视角转向本地风土民情,创作多幅具有岛国风情的风景、历史和人物画。

  来自成都的任建辉,1982年毕业于中国中央工艺美院(现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大学期间,他是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性画家吴冠中的得意弟子之一,毕业后加入北京出版界工作,几年便取得一定的成就。他不仅多次获得国家油画、插画一等奖和美术设计大奖,也凭借画作成就,被收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1991年,任建辉来新加坡举办个人美术展,受到出版界的关注和邀请,决定在来年移居新加坡。1997年,他成为该国公民。不到几年,他的画作就引起东南亚藏家的关注,作品很快地进入纽约、伦敦,并受到好评。2000年起,任建辉逐渐为国际所认知,并先后在吉隆坡、东京、纽约、雅加达等地举办个人画展。2009年,他在意大利国际当代双年展上,获得特别荣誉奖。

  温文儒雅的范少华生于广州,具东西画技法训练,曾是中国广东著名画家卢延光的学生,很早就学会中国水墨人物、花鸟画。他在198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 学院油画系,1990年移居新加坡。来新之前,他曾在广东电视台工作三年,从事舞台设计和节目制作。接触过新闻媒体行业后,他又到广州大学任教三年,教授艺术设计。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范少华的作品享誉国际,包括移居本地后创作的一系列牛车水街景写实派画作,令人印象深刻。他的作品曾多次在比赛中获奖,譬如2000年的油画《他们》,获得大华银行集团全国绘画比赛全场最佳奖。

  陈初电:艺术家有责任还原历史

  艺术源于生活,三名画家移居新加坡这些年,大部分画作以本土生活、人物、街景和历史为题材。陈初电花多年时间研究本地历史,以经典油画方式,重现当地历史上华人社会重要场景的画作。其中不乏标志性作品,例如2004年的《孙中山接见陈嘉庚》、2005年的《孙中山在牛车水》,以及2011年的《绣制历史之旗》。

  其中一幅《孙中山在牛车水》,则展现100年前牛车水戏院街(史密斯街)中秋夜晚的繁华景象,孙中山与当地革命先驱来到“梨春园”戏院,为筹募革命资金的演员打气。在陈初电的妙笔下,画中近80名人物个个栩栩如生

  谈到以新加坡当地历史为画作素材的灵感,陈初电透露:“晚晴园在筹建时,我有机会进一步接触新加坡历史,了解南洋华侨和孙中山先生在这里,为辛亥革命做了很大的贡献。这些都是我在中国学习历史时被遗漏的,所以听闻这些事件后,颇为感动。”陈初电认为,艺术家有责任把历史还原。“画家的工作不是百分百围绕着利益,里头存在人道和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我有约七成的画作,以新加坡历史为题材,尽力体现出历史原貌。”

  这一系列精彩的画作,在东凌购物中心的经典艺苑画廊展出,3日刚结束。画廊创办人之一林小莹也是中国新移民,非常欣赏陈初电的才华,提供展示平台,让更多人欣赏他的作品。

  任建辉:表达新移民对李光耀感激之情

  自2012年起,任建辉开始绘画建国总理李光耀的画像,通过历史资料和图片集,追寻李光耀年轻时的踪迹,对他的生平有了一定了解后才动笔。过去两年来,他总共画了10幅李光耀的画像,包括他儿时和年轻时于英国留学的样貌,以及与已故夫人柯玉芝的画像。

  任建辉观察到,新加坡虽有许多优秀画家,但以李光耀为题材的画家不多。“一些画家虽画过李光耀的肖像,而且画得非常好,但我认为还能有更多不同的表现方式。再说李光耀年事已高,觉得更有必要表达我们新移民对他的感激之情。”他指出:“李光耀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岛变成世界一流的国家,他的高瞻远瞩、独具慧眼,令我们佩服。”

  李光耀系列画像都为高2米、宽1.7米的大型画像。为了创作这10幅画作,任建辉到图书馆详细阅读他的传记和语录,选出他认为最能代表李光耀不同人生阶段的10张照片,展开绘画。例如李光耀大学时期身穿西装的画像,就以绿色为主,表达出青春的活力旺盛。

  另一幅黑白作品,则着重于展现李光耀最意气风发的中年时期。任建辉花了10年研究结合水墨与油画的画法,创作出独一无二的效果,并实践在这幅画中。他透露:“我摸索了很久,终于摸索到接近大泼墨的感觉,同时也会偶发性地出现一些斑驳、裂纹效果,类似于大理石、花岗岩自然形成的纹理。

  “于是我就故意用这画法来描绘脸的局部,将肉质感抽离,制造像石头一样坚硬的感觉,体现建国总理李光耀的刚毅和智慧。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开个画展,邀请李光耀亲自欣赏这些作品。”

  范少华:新加坡应放慢发展脚步

  无独有偶,范少华也画过两幅建国总理李光耀肖像。然而吸引他的注意力的,包括最朴实、最贴近民生的日常生活街景。2003年成为新加坡公民的他,喜欢将人们的生活状态、当地街景、人文与传统文化特色作为表现题材。

  这22年来见证岛国的迅速发展,让范少华感觉有必要通过画作,记载即将消失或已走入历史的人事物。因此在他画作里出现的人物,包括新加坡开埠时期的红头巾,华人先驱人物陈嘉庚、林义顺,以及不同族群和谐生活在一起的社会现实。

  范少华认为,艺术需要生活的体验,因此既然来到新加坡,就应该把对当地生活的体验呈现在画中。除了历史人物,他也画过旧时结霜桥、豆腐街,还有牛车水其他被遗忘的角落,包括在街角修补鞋子的鞋匠,在街上为人剪发的理发师等。

  这些昔日景物的逐一消失,不免令范少华感到一丝惋惜。他说:“从艺术角度来看,我觉得新加坡应放慢发展的脚步,尤其是考虑到环保问题。若发展得太快,大自然难免受到破坏。幸好我国政府的做法还相当平衡,在许多地方种树,将高楼楼顶绿化等。”

  艺术家需要的空间

  在新加坡居住超过20年,三名画家都对新加坡建立起一定的归属与认同感,每当观赏国庆庆典时,情绪都是亢奋激动的。任建辉兴奋地透露,今年有幸抽中国庆庆典门票,将携带一家大小到现场观看。

  至于陈初电和范少华,今年将在家中透过电视观赏国庆。陈初电笑说:“每次观看国庆,心情都激动不已,实在想把那一个个壮观画面捕捉在画纸上。”范少华则表示,每当观看国庆庆典,总会感受到国民万众一心,被人民的团结所感动,并为之而自豪。

  然而再华丽璀璨的庆典,也始终要落幕。对三名画家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在这里找到适合他们追求艺术理想的空间。正如范少华所说:“在一个种族和谐、公平的环境下,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井然有序。对艺术家来说,正是需要这样完善、和谐的创作空间。”(邓华贵)

【编辑:于小础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