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华人中医蔡广耀:“弃”营养学“投”中医

中国侨网9月24日电 据马拉西亚《光华日报》报道,医学博士蔡广耀,毕业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营养与社会健康系,曾任职临床营养师。后来发现自己更爱中医术,于是毫不犹豫远赴中国南京中医药大学修读博士学位,经过多年的研钻和临床经验的累积,如今已经是一名优秀针刀专家,成功研发刃针结合推拿疗法治愈脊椎病及奇难杂症。
蔡广耀出自小康之家,小时候只是个平凡的男孩,愿望是当工程师,当时完全没想过自己长大后会成为一名中医师。对中医的好奇和兴趣始于中学时期,当时因为生病而接触了草药,喝了草药熬成的中药之后,感觉没有服用了西药之后的疲倦,而且病也痊愈了。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草药和食疗的功能,大学时期他放弃了工程系而选修营养学。
成功进入营养系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不是他所想象的,蔡广耀以为在营养学里可以学习到许多关于草药的知识,其实并没有。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似乎是选错了科系,不过当时父母对他的期望是希望他可以顺利地大学毕业,拿到一纸文凭。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蔡广耀终于想到了两全其美的方法,即不会辜负父母亲的期望,又可以朝自己兴趣的领域发展。
挤时间修读中医
蔡广耀报读了中医学院的黄昏班,白天继续在大学上课,晚上就到中医学院进修中医文凭。繁忙的大学课业,让他像挤牙膏般硬硬把时间给挤了出来,每星期有好几个晚上独自骑了半小时的摩托车去上课,就这样持续了4年的时间。
大学毕业后,蔡广耀成为了一名营养师,不过心中对中医的热诚仍然不熄灭。他用了好几年的时间来回大马和中国两地继续进修,在厦门中医院作临床,钻研针灸、内科等学问。后来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为了可以真正帮助到病人,他又到了中国南京中医药大学修读博士学位。
在南京的3年时间过得非常充实。早上上了一整天的课后,就接着去作临床,而晚上也常常会有一些课程或临床实习。不过这地狱式般的训练却让蔡广耀曾经萌生想放弃的念头,可是他认为,既然已经选择了这条路,只能咬紧牙根坚持下去。
蔡广耀回想当初修读博士的初衷,是为了好好充实自己后才可以真正帮助到病人,如果研究做了一半就放弃,之前所付出的心思和精神就这么白白地付诸流水了。蔡广耀的那一班开始时有30多位同学,可是熬到最后却只剩下7、8位,而大马的就只剩下他一位。
学针灸伤痕累累
蔡广耀记得第一次学习针灸是在大马的文凭班里,当时是同学之间互相下针。结果当彼此的白老鼠的后果就是被针刺到手脚伤痕累累,又痛又伤却欲哭无泪,这真是个毕生难忘的经历。开始学习的阶段,紧张得连拿针也禁不住发抖,因为没有信心,也怕患者会疼痛,更担心会不小心针伤患者。
由于针错的话会有非常严重的后果,比如会瘀青,内出血等等,所以蔡广耀每次都必须小心谨慎下针。此外,还需将人体上最常用到的300多个穴道牢牢给记住。在中国作临床实习时,每个部门有5、6位医师驻守,每天都有整百位病人挂诊,因此每位医师每天需要为20多位病人看病。由于当地的贫富差异很大,许多农民都是病到很严重后才来就医,因此他可以看到很多复杂的疑难杂症,也从中学习了很多。
给病人传播正面的思想
当蔡广耀从中国回来时,思想上有了些改变。看着那些病得很严重的病人,他的脑海常常浮现疑问:为何人会病得这么严重?可以选择不生病吗?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逃过病魔的折磨?他现在更多时候是朝向预防医学的方向发展,与其等你生病了来看我,那倒不如我教你如何调整身心及预防生病。因此除了中医的治疗,蔡广耀也常常需要扮演心理辅导师的角色。
蔡广耀说,每当人生病时,表示一个人的身心不能合一,所以健康就会出现问题。因此蔡广耀会花时间与病人详谈,帮助他们把负面的思想转变成正面。比如说人生病时很沮丧消极的话,可能需要花比较长的时间才能痊愈。反之,一个积极乐观的病人,康复的速度就会比较快。
蔡广耀说,《黄帝内经》里有句话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作为医师本身需时刻保持正面的思想和能量才能行医。医师们就像回收站,每天回收病人负面的能量,因此要把这些不好的能量转换。每天下班回家后,他都会做反省,重新审察自己当天治疗的病人,是否有帮助到他们?如果没有的话,是什么原因?有没有犯下一些不应该犯的错误?此外,蔡广耀也会做禅修来调节自己的身心灵,让身心都处于平衡自在的状态。
虽然蔡广耀当初觉得自己选错了营养学的科系而后来转入中医的跑道,不过也许是冥冥中安排好的机缘,意想不到的是如今营养学和食疗对他的中医医疗起了辅助的作用,中药配上营养治疗可以帮助病人缩短疗程,复原得更快。(林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