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英国华人金融圈:压力因人而异 消费注重生活品质(2)

2014年10月09日 14:29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薪酬与考核挂钩员工流动性较大

  在采访中,大部分华人从业者表示对目前所在行业的工资基本满意。最终的工资与业绩挂钩,每年需要有严格的考核,也会有同事间的互评,这也是一部分员工会感到工作压力的原因之一。另外,金融行业普遍流动性较大,员工跳槽是很平常的事。

  Z先生所在的企业每年考核一次,主要是看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互评,而评价结果直接反应在奖金上。不同员工工资幅度相差较大,工作两年以内的员工工资主要在50,000-100,000英镑之间(税前),这主要取决于职务、工龄和奖金。另外还有考评和年资升职,一般2-3年会有升职的机会。在对冲基金行业工作的孔先生也表示,薪资跟付出的比例还是符合预期的。这类工作的薪资浮动范围很大,是一种上不封顶的状态,完全取决于你一年能给公司带来多少利润。年资几年的职员,基本工资可能会在100,000英镑左右,但是奖金、分红都是因人而异的。

  据陈先生介绍,银行业公司的福利基本都差不多。基本工资和奖金之外,会有退休金、最基本的保险,还有一些提供渠道和折扣,如果要用就自己交钱,比如健身房、牙医、私人诊所、带薪年假等。

  在四大工作的C小姐称新人工资在30,000+英镑一年,大约两年可以升职一个等级。考核体制半年一次,一年一次正式考评,有自评和同事上司的评价。考评结果不会公开,如果有很好的成绩会得到加薪。相比到英国各银行或投行工作的同级同学来说,她的薪水只属于中下水平。

  对于行业内快速的员工流动,M小姐表示,行业流动性的确很大,因为业内机会很多,会有人挖你去更好的职位,或者是自己在公司感觉没有更大的晋升空间而跳槽。完全因为不堪压力而离开行业的很少,离开是因为找到了其他的人生目标,比如我的朋友工作4-5年后离开公司去了非洲做志愿者,因为他想在慈善方面帮助更多人。这个完全是看个人选择。王女士也对此很淡然,“身边的同事经常换,有排名有淘汰,一个旧的结束是一个新的开始。”

  消费注重生活品质周末生活精彩

  据了解,由于需要临时加班等原因,大部分年轻的华人金融业从业者都住在金融城附近。对于还未买房的华人而言,房租是最大的开销。而其他大部分的花销则用在诸如旅游、健身或是个人兴趣爱好方面,对于奢侈品及个人着装的花销并不算多。而这些华人在平时工作之余都几乎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不少华人都有“好好工作好好玩”的共识。

  Z先生住在金丝雀码头附近,到公司走路只需十分钟。他称,由于地段原因,这里的房租跟伦敦市中心地区的房租差不多,所以房租是日常开销的最大头。

  M小姐认为自己的个人消费属于正常水平,不会因为工作需要而添置很多品牌的服饰。“到了伦敦才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奢侈。带着swatch的手表去见客户,也向客户传达公司的亲和文化。工作二三十年的老板也是简单打扮。”

  M小姐认为消费与个人风格以及公司文化有关,之前在香港的工作经历让她觉得在亚洲大家十分注重外表,但在欧洲并没有。“过于注重外表只能代表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同事们都收入都不菲但打扮并不奢华,大家更愿意把钱花在了旅游、健身这些提高个人生活品质的事情上。

  陈先生也表示,其实金融业工作者的消费没有很奢侈,“不像销售他们需要在见客户为树立公司形象去买高档衣服,我们御寒就好。”谈到消费,已经成立家庭的王女士调侃道,“我花很多在吃饭上,恩格尔系数很高,按经济学的角度,应该属于穷人。”

  M小姐称和很多同事一样,周末喜欢去户外,旅游或徒步爬山等等。一般会去英国郊外的乡村,或是没有去过的欧洲国家。除非自己觉得项目很赶来不及,周末基本不会工作,周末好好休息,这样工作日的效率会更好。C小姐的消遣方式则是与朋友聚餐、看戏。最近她还尝试了高空跳伞的项目,觉得很刺激新鲜。

  在一家英国银行工作数年的林女士是朋友眼中的运动达人。每次出游,她的各种专业攀岩设备一应俱全,她还经常参加每年的马拉松比赛,并爱好潜水,目前已经拿到了可以救生的等级证书。Z先生则是一位十足的麦霸,他也喜欢听歌剧、看芭蕾舞等参加文艺活动。他认为,尽管金融业人士压力颇大,但是否选择刺激的释放方式因人而异,与是否在哪个行业工作没有直接的关系。

  此外,还有不少金融业工作人士在上班之余仍不忘工作,努力提升自己。在对冲基金从事量化交易工作的孔先生是英国华人金融家协会的成员。这是一个为在伦敦工作,较为资深的金融人士组建的专业性协会。协会会组织专业性的活动,例如主题报告,行业论坛等,大型活动会有上百人参加,会邀请一些英国银行的高管,以及金融家协会里的华人高管,一起出席活动。在促进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帮助大家了解行业最新情况,提高业务水平。(孔确 王丹蒙)

【责任编辑:刘郁菁】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