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病毒”入侵悉尼华人移民 析抑郁症四大诱因
中国侨网11月13日电 据澳洲新快网报道,身处异国他乡的悉尼华人,经历着移民决定、环境突变、学业、职场、情感、家庭、疾病等各种人生际遇,处于中西文化冲突的夹缝中,生存发展不易,也容易引发种种精神危机,患上有“蓝色病毒”之称的抑郁症。
有的人自我排遣,有的人求助亲友,但也有人一蹶不振。其实抑郁症离每个人都不遥远。
抑郁症患者自述:
悉尼王女士:家庭矛盾导致极度失眠曾想自杀
今年8月的某一天,和往日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对于两个孩子的母亲王女士来说,蛰伏的抑郁情绪再次爆发。她的家婆喜欢深夜做家务,当天夜里11点多还在拖地,这让王女士觉得自己会睡不着,结果果然整夜失眠。那段时间,失眠带来的焦虑和恐慌时时吞噬着她。
王女士告诉记者,当时她最严重时3天只能睡不到3个小时。越焦虑,越睡不着,越睡不着,就更焦虑,甚至一想到晚上要睡觉、一看到床就害怕,一整天都在恐慌和痛苦中度过,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王女士自认天性乐观,朋友也多,万万没料到自己会得抑郁症,几十个小时不睡也不打哈欠。
谈起诱因,王女士分析可能是自己和家婆在育儿观念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冲突积累导致。家婆通常很晚还做家务,声响让她难以入眠。她也弄不清楚究竟是长期睡不好、心情烦闷导致抑郁,还是抑郁情绪导致了失眠。失眠短短数天之内,王女士的体重掉了将近10斤,并总觉得心慌。
有一天,王女士带孩子出门,脑子忍不住浮现很多乱七八糟的想法,她闯了红灯也没有感觉,孩子哭了也不去哄,恍恍惚惚的,只觉得内心极度煎熬。
这种状态吓坏了她的老公和家婆。老公原以为王女士的抑郁是闷出来和闲出来的,还给她布置任务,希望她忙于做事摆脱低落情绪。但当时王女士根本无法集中精力去做任何事情。
记者问王女士,发病最严重时会特别纠结什么事情,还是大脑完全一片空白?王女士说,失眠非常严重时,每天就是想3个问题,我怎样才能睡觉?我今后睡不着了怎么办?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康复之后会觉得原先纠结的问题不值一提,但是当时就是钻在里面出不来,“没有得过抑郁症的人无法想象那种痛苦。”
难过、无助和绝望的心理,还伴随着生理的变化。王女士说:“不要以为抑郁症就只是不开心,事实上身体也在垮掉,有时会出冷汗,头疼欲裂。”
悲观到极点时,王女士曾想过自杀,“如果不是因为两个孩子,当时会毫不犹豫就选择死。”后来王女士终于去看了家庭医生,经诊断是急性中重度抑郁症。后来,她开始吃抗抑郁药治疗,还服用安定药进行睡眠辅助。家人也给予她贴心的支持。
随后王女士每天中午跑步一小时,还和悉尼的抑郁病友群和国内的抑郁病友群进行交流。经过两个多月的积极治疗,王女士目前恢复得不错。
悉尼赵女士:产后抑郁症严重内疚感
孕期一直开心的赵女士,在孩子出生后不久便开始经常以泪洗面。在医院时,白天家人来探访,同病房另一床的新生儿总哭,赵女士无法休息好。晚上家人回去,赵女士便感到无边的孤独和无助包围着自己。
她不敢睡觉,害怕有人把宝宝抱走或者掉包。虽然明知自己的想法很无厘头,但是她无法克制自己这样的想法。
第二天晚上护士巡房看到赵女士的状态很差,便提出把宝宝带到育婴室,让她好好睡一觉。但是赵女士躺下不到5分钟,又把孩子抱了回来,她还是担心孩子被抱走。
回到家后,赵女士不知如何才能把幼小的婴儿养育成人,之后一个多月里,赵女士经常哭泣,一哭就控制不了,虚弱不堪,而且出现幻听,总听到宝宝在哭,很紧张。但是真的看到宝宝在哭,她也不知如何去哄。
后来赵女士不愿出门,不愿看到其他人。孩子差不多满月时,亲戚一家来庆祝,赵女士则一直躲在房里。
孩子两个月大时,赵女士带孩子去社区幼儿健康中心(Early Childhood Health Centre)做检查,幼儿护士给她一份关于抑郁症自检表。赵女士这才了解自己得了产后抑郁症,随后开始看医生进行治疗。
“一开始觉得自己很没用,不知怎么应付母亲的责任,而且内疚感重。我应该很开心才是,为什么会那么悲伤呢?觉得很对不起宝宝。后来和医生聊天,这种内疚感慢慢减轻,也开始对胜任母亲一职有了信心。”赵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