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马来西亚粤剧之母蔡艳香:一生钟情粤剧传承(图)

2014年11月17日 15:49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蔡艳香透露,粤曲剧本中的每个角色都有各自不同的妆容,文生、武生、小兵、丫鬟、贵妃、奸妃等所画的妆也可自有别。(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蔡艳香透露,粤曲剧本中的每个角色都有各自不同的妆容,文生、武生、小兵、丫鬟、贵妃、奸妃等所画的妆也可自有别。(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中国侨网11月17日电 据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报道,“笃笃笃笃……锵……”,随着伴奏乐器响起,一群上了浓妆的文武小生及俏丽花旦粉墨登场!虽然他们口中所念唱的是年轻一代听不懂的粤剧戏曲,但它却是许多老戏骨抹不去的回忆……

  大马的粤剧崛起于40年代,且观赏粤剧曾是旧年代最受市民欢迎的消遣活动,花旦小生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能牵引着台下观众的情绪,因此,若演员的演技出神入化,台下观众便会起立拍掌叫好;若不经意出了小差错,台下观众就会毫不留情地喝倒采及开骂。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科技的进步,如此辉煌的情景却早已不复存在。

  有“马来西亚粤剧之母”美名的蔡艳香,今年已届81岁高龄,但她却是一名见证粤剧界从蓬勃发展至衰落景况的资深粤剧演员。

  出身粤剧世家

  来自芙蓉粤剧世家的蔡艳香因父亲蔡金球曾是粤剧班多才多艺的乐器手,而母亲则是闻名戏班的“苦花旦”林巧妆,因此,自3岁起,她已跟着母亲到处去,且也与戏班里的兄弟姐妹一起学习演戏,直至遇上日战失学和为了家计,她开始“跑龙套”,客串一些小兵、丫鬟、奸妃等小角色。

  其实,她曾在11岁时向父亲提出重回校园的要求,并寄宿在吉隆坡燕美学校求学,基于当时身边的师生都是友族,令她无法适应,以致母亲非常心疼,较后决定带她投入戏班。

  蔡艳香万万没想到,母亲当时的一个决定,从此改写自己一生的故事。

  “踩砂煲”赢“女武状元”称号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尽管生在粤剧世家,但蔡艳香从小所接受的磨练也不少。

  “辍学后,爸爸教我演戏,从读曲、学习武术、做表情等基本功开始学起,虽然万事起头难,但我也只能边做边学。”

  13岁时,蔡艳香已可正式担任女主角,出演《飞渡玉门关》的琉璃公主一角,惟无奈父母认为她无法入戏及缺少观众缘,以致当时一直红不起来。

  当时,上进心强的她为了提升演技,只好不断观赏粤剧及歌舞团,从中研磨粤剧精髓,进而才从众位演员的眼神中领略到如何“用心做戏”,为她的演艺事业加了不少分。

  那之后,她更以“踩砂煲”的独门绝技及南北武术而赢得“女武状元”的称号,至今仍为粤剧界前辈所津津乐道。

  同时,多年来的磨练及演绎经验,也让蔡艳香“绝技在身”,早已不再需要预先背诵剧本,就能在台上将各角色的对白念诵自如。

  不过,数十年来,蔡艳香不是没尝试过转战其他行业,包括投资服装及电影,惟始终觉得格格不入,因而最终再回到粤剧的舞台上,继续绽放光芒,并且开始一边演戏,一边教戏的生涯。

  自身化妆技术不能少

  传统粤剧除了讲究“演绎”技巧外,花旦小生脸上红红白白的浓妆也是一部作品不可忽视的环节。

  蔡艳香指出,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妆容,文生、武生、小兵、丫鬟、贵妃、奸妃等所画的妆也可自有别。

  “例如梁山伯的角色很善良,他的眉毛尾端不能画得太高;而武将黄飞虎必须皮甲上阵,所以他的眉毛必须画得较高较厚。”

  她透露,大部分的粤剧演员都是自己化妆,而每个角色上妆及佩戴衣饰所需的时间都不同,通常文武生需耗时至少45分钟,而花旦则至少1个小时。

  身为歌手必须保护嗓子,而作为一名粤剧演员,蔡艳香也无时无刻都必须照顾好自己的嗓子;而她的秘诀就是不喝冷饮及不发声超过4个小时。

  “我曾经在演完一部戏后,与兄弟姐妹们去吃夜宵时偷吃一碗红豆冰,结果隔天完全发不出声音,才知道冷饮是嗓子的克星,至今已‘一滴冷饮也不沾’。”

  谨记戏班禁忌

  同时,戏班里的禁忌可也不少,蔡艳香强调,粤剧演员一般初到贵地,不能随意丢垃圾及大小便,且还必须在抵达的第二天祭拜路边的好兄弟;而在开台前,还必须敬拜华光祖师、不可以杀生、不可采青、不能在后台唱歌;若有善心人士送上香烛,必须用以敬拜华光祖师等。

  “虽然我不清楚这些禁忌的由来,但基于戏班的兄弟姐妹曾在九皇爷诞时因不遵守这些‘规则’而发生了怪事,让我觉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粤剧风光有望重现

  基于电视、计算机、光驱的普遍,曾经俘虏了华裔欢心的粤剧,如今却面对“词曲依旧,人境已非”的景况,令蔡艳香无奈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不过,随着各地社团逐渐看重传统文化的传承,相继开办戏曲班,加上越来越多妇女喜好在闲暇时间学演戏,并藉此艺术为华社筹款,令她相信粤剧的风光在未来仍会有重现的机会。

【责任编辑:刘郁菁】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