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留学考察成出国游第四大动力 低龄留学需做足准备

2014年11月27日 15:45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国际教育专家提醒,只有明确留学目标,并在留学前知晓国际规则、了解国外文化,有相关的国际教育经历,才有把握成功留学。

  胡润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14海外教育特别报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报告》指出,八成中国富豪计划将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这一比例为世界最高。而中国富豪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平均年龄越来越低,有的富豪甚至直接把孩子送到海外读初中、小学。

  调研数据

  1 八成中国富豪送子女出国留学

  《报告》指出,80%的中国富豪计划将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而在日本,同级别的富豪中,只有不到1%的人会把孩子送出国读书;法国富豪中这一比例不到5%,德国也不超过10%。《报告》还显示,研究生阶段选择留学美国的绝对数最多,这一阶段由留学生自己作决定的多;而本科及以下阶段留学则基本由家长作决定的多。高中及以下学历层次的富豪子女更偏爱留学英国、美国,本科及以上的富豪子女则更加偏爱留学美国。除了英美,一直给人以“贵族教育”印象的瑞士、以英汉双语教育为特长的新加坡,以及通用语非英语的法国、日本、德国等国家,也颇受留学家庭关注。

  《报告》指出,留学低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千万富豪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平均年龄为18岁,亿万富豪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平均年龄为16岁。尽管目前看来,大学阶段出国留学的富豪子女仍然占比最高(23.9%),但“出国读高中”的比例与其越来越接近(22.9%),只相差1%。送孩子到海外读初中,甚至读小学的家庭亦不在少数。

  业内观察

  2 “留学考察”成出国游第四大动力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1978年到2013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305.86万人;仅2013年,中国自费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就达到38.43万人。中国学生已成为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最大的留学生群体。

  随着留学市场的不断膨胀,与学术考试、申请学校相关的留学金融服务、旅游、投资移民和置业等事务也不断升温。业内尤其关注到,子女留学已然带动了中国家庭的国际旅游,“子女留学考察”已成为目前我国出国旅游的第四大动力,甚至还排在“投资考察”和“移民考察”之前。此外,留学市场还带动先让孩子“海外交换学习”,再着手“出国留学”的行动计划。ULC广东优联国际学校自去年起为校内准留学生设立的海外交换学习课程报名情况,正印证了这一现象。在该校已举办的三批次海外交换学习,每批学习团均人数爆满,并且每批学员数还呈30%以上增速递增,而最小年龄层次的交换生仅13岁。

  专家意见

  3 低龄留学更需要做足准备和铺垫

  以前,国人出国留学,主要为学知识、长见识,未来回国投身国家建设。这些年,留学对于国人来说越来越成为家庭或个人的个性化需求——为了更好的自我提升,选择有别于国内教育的国际教育模式;受国内升学政策影响而放弃国内升学渠道;又或是为移民做准备、父母有足够物质基础支撑孩子到国外深造发展等。

  对此现象,不少留学机构顺势向中国家长建议,尽早把孩子送出去,权当为冲刺国外知名院校做准备。然而,国际教育专家、ULC广东优联校长沈敏静却对此持不同意见。沈敏静认为,留学这条路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顺当,留学要有规划、有理性目标,并非越小送出去越好、随大流先出去为好,关键还得适合孩子身心发展、考虑他们个人的意愿,再接受一定阶段的国内教育至国际教育的过渡、适应,具备了能接受、融入国外教育的素质能力,这样的留学才能顺利、成功。

  多年来专注研究国际教育,沈敏静就发现,虽然有留学低龄化的趋势,但国人却不太清楚低龄留学更需要家长、孩子为留学做足充分的准备和铺垫。有的家庭认为国外有亲戚帮照看孩子,就把孩子单独丢出去;有的家庭则让孩子先到国外,再着手语言学习、院校申请;有的家庭甚至不问孩子意愿,单方面认为把孩子送到国外学习就好,随大流就把孩子掺入留学大军之中。然而,没有规划的留学造成相当一批留学生在国外因学业能力不足、语言能力不足、行为失当等,遭学校开除。个别未成年留学生因高中吸烟、喝酒、课堂表现不良等,面临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

  沈敏静指出,留学时机、方式的选择因人而异。首当其冲要考虑孩子的个性、需要,其次让孩子在国内掌握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让其有必需的学习力及心智成熟度。出国之前,要做好时间规划、目的地规划、院校规划、学习规划、生活规划乃至就业规划,充分的语言学习、接受一段过渡式的国际教育经历也显得尤其重要。不可忽视的是,留学前还需对留学所在地的法律、规则、文化、教育制度、行为思维模式等进行一定的了解及掌握。“总而言之,留学不盲目,留学有规划,这样的留学才有意义,更有把握成功。”沈敏静提醒。(杨广)

【责任编辑:刘郁菁】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