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英国华人妈妈开启新媒体育儿时代 网络上分享经验(3)

2015年03月13日 13:55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读书会活动参与者集体照。(法国《欧洲时报》英国版)
读书会活动参与者集体照。(法国《欧洲时报》英国版)

  中英双语国际化育儿平台

  华人妈妈在英国育儿,语言总是一道坎,中国孩子学外语,海外华裔学中文,都面临方法学、环境挑战、文化冲突等相似问题。“语言学习与教育国际工作坊”(以下简称“国际工作坊”)公众号应运而生。

  “国际工作坊”的创办人王冬莹曾任北京新华社对外记者和全球环境研究所项目协调员,获得过“志奋领”奖学金。在英国生子后,她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开始去做个全职妈妈,从而也激发了她对育儿话题的写作兴趣以及对教育的思考和探索。

  在“国际工作坊”上很少有追求点击量的标题党文章。“我们的文章全部是原创,由公号向各国的父母,孩子以及教育、语言、社会、心理学界人士直接约稿,编辑和刊发。”

  “国际工作坊”的另一特点是,相当一部分文章以中英文双语发表,且要求言之有物,力求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有意义的内容。虽然现在点击量相对来说不算高,但王冬莹觉得这些文章的价值是最高的。“喜欢看的就会一直看,不会像其它公众号一样,为了追求点击量就用一个文不对题的标题去吸引人眼球,,如同教育需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的文章过十年一样会流传。一篇文章,翻译、校对、再找母语编辑改一遍,这样来来回回就6、7遍了,质量能不高吗?”王冬莹说,“在我看来,如果读书成为一种习惯,那人生已到了一定的境界;但如果写作也成为一种习惯,那可算是到了一个最高的境界了。再者,如果写的文章能给别人带来正能量,并因此带来好的变化,那这样的人生应该是最快乐无比的了。所以,希望我们的文章和各类子项目能对读者和群友的育儿、学习和生活带来一些好的促进作用。”

  “国际工作坊”的线上栏目包括:“童书房”、“小小作家”、“群刊”,“亲子绿色创意”、“萌娃猛语”等。公众号还有一个配套的微信群,名为“海内外父母谈孩子的语言学习和教育”。该群成员近200名,他们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父母以及相关业界人士,从60后到80后都有,群友的素质非常高。微信群起到了支持群刊发布,推广公号以及为项目出谋划策等作用。

  “国际工作坊”公号还不断探索,开展一些线上和线下的项目。比如,邀请到画家翁长江为全球的名小朋友开设了国际在线国画班;在育儿心理等健康方面的专家也被邀请加入项目的微信群和大家讨论问题。而“小小作家栏目”是将中国孩子的作品翻译成英文发表,培养孩子对写作的兴趣,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好处。

  在女儿出生前,环境与公益曾是她的事业,因此,她的线上公益活动侧重点多在原创公益上,这也是“国际工作坊”的立家之本。3月15日母亲节,公众号将举办名为“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家”的公益在线活动,有儿童朗读跟环境保护有关的文章及影视欣赏等环节,希望有兴趣的妈妈一起参加活动,共同交流。

  “英国养娃那些事儿”(微信号:UKkids)是创始于2014年9月的公众号,这个以“方便在英国养娃的妈妈们更便捷地找到一切有关养娃信息”为宗旨的公号,分享诸如“带娃去哪里玩儿、去哪儿吃、有啥兴趣班、啥又打折”等实用信息,短短几个月内就吸引了近6000名粉丝。这个公众号背后的运营团队是三位北京老乡、漂在英国养娃的妈妈:马佳、魏莱和海一。

  “我们仨都是北京人、80后,分别毕业于北京四中、北师大实验和人大附中。”相似的背景、经历让她们在英伦三岛相识成为朋友。

  在QueenMary大学材料系获得博士学位的马佳,曾担任助教、博士后研究员等,现在已有2个女儿。在小女儿降生后不久,马佳因舍不得孩子独自上幼儿园,2013年变成全职妈妈,闲暇时做做代购。娇小的马佳精力充沛,时常组织妈妈朋友们聚会、出游,在自己微信朋友圈贴出的相关信息也受到朋友们欢迎。有朋友建议,何不把这些内容做成公众号,让更多人分享。马佳是行动派,找来曾在媒体任职、现在英格兰艺术委员会(ArtCouncilEngland)工作的魏莱,创建了“英国养娃那些事儿”。

  对魏莱来说,写文章是她的爱好,已出版了两本英国留学、游玩指南类书。她在英国硕士毕业后曾先后在媒体、博彩、学校、私营、事业单位工作。魏莱的女儿在2012年9月出生,产假期间她开始撰写育儿相关的文章,所以和马佳一拍即合。

  王海一是作为“第一写手”加入的。在利物浦大学获得人体免疫硕士的她,现在已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大儿子福福8岁、二女儿佑佑3岁、小儿子达达1岁。大儿子2岁时,在利物浦大学生物医学实验室做科研工作的海一从全职转为兼职。她喜欢写作,写过不少育儿博客和二十多万字的回忆录。她给“养娃那些事儿”投了好几篇稿都被采用,之后受邀成为这个公号编辑团队中的一员。

  三位妈妈各有擅长的领域,分工协作默契,现在公号有“育儿宝典”、“干货分享”、“带娃哪里去”、“带娃看世界”、“妈妈访谈”、“折扣信息”等栏目,马佳还特别关注英国儿童慈善活动,时常分享活动信息。她们表示,建这个公众号的目标是:“让娃生活丰富多彩,让妈妈养娃更省心。”

  魏莱表示,现在公众号发出的文章阅读量基本都过千,很多妈妈也会投稿,虽然都是无偿工作,不过大家都很有成就感。“公号组织过'万圣节孩子装扮'、'春节宝宝秀'等线上投稿活动,受到妈妈群的积极响应,以后我们可能也会组织一些线下活动,”马佳说,“在英国养娃不易,妈妈们对于信息分享都很有热情。”

  为了便于讨论选题和交流各类信息,海一通过微信建立了包括她们三位运营者、妈妈朋友们以及公号粉丝等在内的“英国养娃群”,现在群友已近350人。有不少学校、广告商打听是否能在“英国养娃那些事儿”的微信号或者群里打广告,都被三位妈妈婉拒了,“我们希望这个平台就是纯粹分享信息,如果对妈妈、宝宝有用的活动和信息,我们都支持。”

  公号也不时会推出英国母婴产品的折扣信息,有不少中国或者海外读者会向后台咨询能否帮忙代购,那时做代购的马佳会根据实际情况回复。不过她认为,现阶段代购不会作为公众号附加服务,不会用公号来做广告。

  问及未来发展,三位妈妈一致表示,“英国养娃那些事儿”将继续无偿分享各类和育儿、亲子相关的实用信息,丰富更多在英妈妈、宝宝的生活,这是她们坚持的“一份成就感”。

  妈妈的充电时光 学会自我欣赏

  “伦敦妈妈读书会”是近来兴起的又一华人妈妈“根据地”,这给时下蓬勃发展的社交新媒体群提供了一种冷静思考,妈妈读书会的发展、壮大,也恰是来自妈妈群内部的自我审视。

  读书会发起人白鲜平在中英出版界有多年工作经历。她曾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求学,毕业后先后任职于全国政协、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老公出国一年时,她辞职带女儿来英团聚,结束MBA课程后进入Anness出版集团工作了7年,直到2012年辞职,开始相夫教子的幸福生活,业余做版代、写作和翻译。

  “作为一名语文老教师的女儿、一个爱书人和一个图书出版从业人员”,白鲜平一直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不过她承认,很长一段时间,微信妈妈群的抱团很能给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奔波的自己情感安抚,群友们的支持对要适应妈妈角色的女性们提供了诸多实际帮助。

  “女儿和我丈夫偶尔抱怨,妈妈有些沉迷于社交媒体,当时我并不自觉,直到有次家中来了一位24小时沉湎于手机不与人对话交流的小留学生,我才惊觉自己的'丑陋姿态'。”她说,“喜欢看的书没看多少,网络对于时间的消磨却很惊人。”于是她开始给自己设定上网时间,并有意识地读书,在群里倡导妈妈们一起交流阅读感受,立即赢得很多妈妈的响应。

  她认为,现代女性承担抚育下一代责任的同时,也要懂得自我欣赏。“遗憾的是,身处异国他乡,尤其是很多女性因各种因素成为全职妈妈时,这种自我欣赏的诉求似乎也快被忙碌生活所消磨了,而读书会满足了华人妈妈们的需求。”

  去年至今“伦敦妈妈读书会”已经举办了5期,读书会群友也增长到近300人。在白鲜平看来,英国华人妈妈们大都受过高等教育,她们对文化的鉴赏能力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在读书会中得到释放,同时也提升了读书会的欣赏水平。用读书会成员的话说,就是“每次都有惊喜,你永远猜不到同伴会带什么精神食粮与大家共同分享”。

  她承认虽然读书会也带来一定压力,“碰面时间快到时,就会逼自己看书速度要抓紧,不过这种压力是正面的。付出与投入对等,在孩子的吃喝拉撒中,读书让我感到久违了的属于自己的舒适和温暖”。

  每次读书会之后,参与者会将会议和推荐书目小结发布在“伦敦妈妈读书会”博客上:londonreadingclub.wordpress.com,此外这个博客也成为群友发布读书笔记、推荐分类书目的平台。

  据了解,除伦敦外,在剑桥、曼城等地也有类似的读书会活动。白鲜平说,非常希望这样的活动在英国各地能够更大范围地开展,也希望更多妈妈加入,让自己的心灵有更好的栖息之所。“不管多忙,活动也会进行下去。因为这真的能让妈妈们再次看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为自己而活。”

  随着天气转暖,白鲜平表示,将会设计更多活动,如讲座分享、户外交流等,满足妈妈的交流需求。(严振羽 侯清源 伯玥玥 张贝旎)

【责任编辑:冉文娟】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