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华人移民大量涌入令纽约布鲁克林发生巨变(2)
布鲁克林华人协会的创始人麦保罗(Paul Mak)称,新崛起的华裔社区里不太可能有太多餐馆和商店,因为住在这里的家庭更倾向于省钱,“以便让后代受益”。他说:“目前,很多华裔家庭一周只出去喝一次早茶。”
麦保罗说,纽约的移民模式一直由房地产所带动。在上世纪70和80年代,中国广东移民来到曼哈顿华埠,导致住房需求激增。尽管当时月租金仅为每月200美元,但移民需要给中介付最高达5000美金的费用以保证公寓不被他人租走。
当华埠日渐饱和,更多已在美国扎根的移民顺着N号地铁来到了日落公园,这里由于布鲁克林海滨的工作机会减少,导致许多公寓空置。小企业开始沿着八大道开设,在中国文化中,八是一个象征着财富的吉利数字,而华人家庭也开始搬向八大道周围。
麦保罗表示,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社区对于独栋住房的需求飙升,一套独栋住房的售价为35万美元。许多卖家将房子卖掉获得收益后,沿着N和D号地铁线搬向布鲁克林东南部。
海军公园社区的房产经纪人雷蒙德•陈(Raymond Chan,音译)20年前搬来羊头湾,花15万美元买下了那里的一栋房子。如今,他帮助原本住在日落公园和班森贺的家人也搬到那里,为了能住上更大的房子。他说,现在羊头湾和海军公园的单个家庭住房价格从50万到100多万不等。
尽管班森贺的主要商业街已经开始被华人商家占领,克里申区(Gravesend)、Homecrest和羊头湾区的商家仍呈现着多样性,但是越来越多亚裔商家的入驻也显而易见。
在克里申区的U大道上,1970年从意大利来美的维多和贝阿特丽丝夫妇于1980年开了自己的面包店。如今,维多把面包卖给街区另一头的越南餐馆,被用来做越南三明治。
“这个街坊变化太大了。我们一直住在这,从我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就是,”维多的女儿西尔维娅纳说。她今年36岁,在店里做服务员。“从犹太人到爱尔兰人再到意大利人,然后就变成了俄罗斯人,又接着中国人,墨西哥人。不过不管怎么变,那些走了的人也还会回来。他们没把U大道忘了。”
布鲁克林华人协会会长钟承楚(Steve Chung)说,中国新移民的涌入在班森贺区Bay Parkway一段不长的路段上最为明显。一家超市已经扩张成四家规模齐全的市场,每一家的门脸都是中国国旗的红黄两色。
挂着“隆重开业”广告牌的家家乐超市里空间开阔,人头涌动。一名员工正用一把大刀非常戏剧化地切菜。他一点也不担心竞争的问题。“这几年人们要的货更多”他说。
几条街开外是205公校,学生们在放学时涌出校园。他们不是去上布鲁克林华人协会办的免费课后班,就是去街对面的三个不同的家教中心,获得作业上的辅导。
在过去的十年当中,班森贺和克里申区的人口组成变化如此巨大,以致在去年夏天,唐凤巧当选纽约州众议院第47选区党代表,成为布鲁克林民主党的首位华裔民选官员。
只要还有地方立足,华裔民众就不断往南扩张。李和昌(Ho Cheung Li,音译)八年前在康尼岛的美人鱼大道上开了一家J&R药店,自己就住在店面楼上。李先生说,在飓风珊迪过后,原本居住在美人鱼大道和海神大道上的住户从受损了的小房子搬走,而华人家庭搬了进来。
皇后学院应用社科研究办公室的数据显示,2000年到2013年间,康尼岛上的华人移民人数猛增了87%。
“中国人还会更多,”李先生站在他药店里的一个佛龛下面推测。不过他说,应该不至于在康尼岛上也发展出一个华埠,至少不是最近。
现在,美人鱼大道上只有一家中餐外卖,不和谐地起名为“远东”。李先生说,人们通常会坐地铁去班森贺买日常用品。
不过,他在回到康尼岛的时候是最开心的。“夏天的时候你能闻到街上的味道——闻起来像鱼,”他说,“我喜欢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