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中国驻也门大使:危急关头中国公民把国家当成依靠

2015年04月28日 09:03   来源:环球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近些年随着中国崛起,中国政府的海外大型救援已成为对国力增长的特殊检阅。在也门的国际撤侨行动中,中国令全球刮目相看,几乎得了“满分”。尼泊尔地震后中国第一时间的表现继续加深了世人对中国行动力的新印象。国内外舆论都由衷的为中国点赞。那么在这一次次近乎完美的表现背后到底还有哪些不为大众所知的故事?在也门撤侨行动圆满完成后,中方使馆及其他机构的财产能否得到保护?也门局势将走向何方?中方何时能在也门复馆?环球网记者带您一同走近中国驻也门大使田琦,听这位坚毅、勇敢、冷静的文装军人来一一给出答案。

  “中国人民与尼泊尔人民坚定地站在一起”

  环球网:尼泊尔25日发生里氏8.1级强烈地震,中国撤离本国游客和实施国际救援的快速反应能力再一次给世界和国内舆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评论称,这再次体现了中国的大国风范。您如何评价中方这次表现?

  田琦:尼泊尔发生特大地震灾害后,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第一时间向尼泊尔领导人发出慰问电,王毅外长第一时间召开部际紧急协调会,中方国际救援队第一时间赶到地震现场施救,中方救援物资第一时间运抵灾区,中国政府第一时间派飞机接回滞留尼泊尔的中国公民。这一切再次充分展现了中国政府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以及务实高效的执政能力。中方行动表明,在危急时刻,中国人民与尼泊尔人民坚定地站在一起,是我亲诚惠容周边外交方针的真实写照。

  “危急关头,许多细节体现也门与中国患难与共的友谊”

  环球网:请田大使介绍一下中国也门撤侨行动的基本情况。

  田琦:3月26日沙特对也门展开空袭。3月29日、30日、4月2日、6日,中方分5批,共将908人安全从也门撤离,其中中国公民629人,15国共279名外国公民。本次撤侨行动安全、有序、迅速,这一点在以往各国的撤离行动中都比较罕见,行动较为圆满成功。

  环球网:这次被媒体称为“亚丁方舟”的撤侨行动,圆满完成任务,并赢得外界广泛赞誉。当时安全形势恶劣、时间紧急,您作为撤离领导小组组长,整个过程中什么给您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田琦:危急关头,中国公民对使馆的信任感很强,大家把使馆当成依靠。也门索科特拉岛动植物生态系统别致,被誉为“最像外星球的岛”,是游览的好去处。然而,因为该岛并无较大港口,物资基本靠空运,所以本次沙特展开空袭后,有两名中国游客被困在了岛上。当时虽无即时危险,但我了解到她们的情况后,便通过当地导游与这两名游客联络,并通过护航编队将她们成功撤回。回国后我们一直保持联络,她们还向我展示了索岛独特风貌的照片。她们表示,在岛上的外国游客都自行租船冒险逃往阿曼时,我使馆主动找到她们,她们坚持等使馆来救她们。无论是在关键时刻,还是在平时,使馆都会积极掌握当地定居的中国公民及游客等人员的情况,并向他们提供保护。很多具体的事例都说明国家政府奉行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撤侨行动得以圆满快速完成,也离不开也门政府的大力支持。当时安全形势紧张,当地许多政府部门多已暂停办公。级别较高的人员出于安全考虑,手机不随身携带,然而他们一旦看到中国朋友电话便会立即回复。他们对我们不仅有求必应,而且还及时落实,将事情办成。当时我们提出“办理许可、为撤离过程提供安保及为使馆外围加强保卫”三点要求,对方均在当天落实,并且每项事务都提供对接者的联系方式,负责的态度令人印象深刻。在关键时刻,在危难时刻,中国与也门的患难真情得到了体现。对方在自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能如此办实事,这种感情实属难得。撤侨任务完成,刚回到家时,我便收到也门全人大党负责人致电问候。这些细节都说明中也友谊患难与共,能经受住考验。

  中也关系深厚的渊源还体现在许多不同的方面。本次撤离行动最为关键的230公里长的公路就是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的援建项目。中国在也门首都萨那还建立了技术学校培养技术人员。从1966年开始到目前为止,中国共向也门派出了3500人次的医疗队。为也门诊治超过1000万人次,实施手术60万人次。目前援也医疗队是中国在海外最大规模的医疗队。截至目前,有近百名中国人在也门牺牲,使馆对中国公墓进行了修缮,并在搜集整理他们的事迹,计划翻译成阿拉伯语,让也门的年轻人知道中国人为也门和平与发展做出的贡献,将公墓建成中也友谊的象征,这得到也门人民和政府的积极响应。

  “看似‘说走就走’的撤离,实则一场有准备有把握之战”

  环球网:1999年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轰炸时,田大使就曾作为政府工作组成员前往处理善后事宜。在外交部干部司亚非处担任处长期间,您也参与许多非洲战乱地区的撤馆工作。与之前相比,中方在本次撤侨行动中遭遇了哪些新挑战?我使馆以及外交部门是否总结出了一些新的经验?

  田琦:当时主要有两大困难:想走走不了,想撤不知道撤谁。空袭导致也门被禁空,而机场、塔台、跑道当时都被炸毁,因此本次行动主要是经陆路转海路。这种情况对国家实力和使馆工作能力提出了考验。

  如果使馆平时无法掌握中国公民的真实情况或关键时刻中国公民不找使馆,使馆就无法掌握中国当地公民的情况。1月20日我刚到也门时,当地有近千名中国公民。在与中方企业负责人的座谈会上,我建议先让一部分人员回国过春节。当时共回来300多人。元宵节招待会时,使馆还掌握了当地40多名中国留学生的情况。空袭前几天,使馆安排中方医疗队部分人员从比较危险的地区转移。这都为后来的成功撤离打下了基础。看似一场说走就走的撤离,实则是一场有准备有把握之战。这都基于我们对也门形势演变的预判。

  撤离时最让人担心的还有230公里的陆路交通安全问题。当地道路海拔3000多米,都是单车道、急转弯,包括海事卫星电话都没信号。在大山里,下边是数百米上千米的悬崖峭壁。由四十多辆车组成的混合车队,最后都平安通过。沿途经过7个检查站,也全部放行,穿过了许多部落的控制区。而这条公路是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的援建项目,也是也门的第一条公路。建筑质量非常好,几十年后无大修,路面整体完好,这也为撤离行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快速成功撤离,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本次撤离以军舰为主要手段,当时中方的护航编队就在附近,而中方商船也早已做好准备。我们请到的都是当地最好的司机,租用到最好的车,这为中方撤离行动40多辆混合车队在230公里险要山路的交通增加了安全保障。本次撤离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个重要体现,反映的是国家的实力和外交工作整体的能力和水平。

  “中方可为外国公民提供便利,但不能包办代替”

  环球网:中方除撤离本国人员外,还成功帮助15国撤侨。能否介绍一下现在使馆前方的情况?中方现在是否还收到类似的请求?

  田琦:中方共帮助15个国家,撤离了279名外国公民。当时共有2000多名外国公民提出申请。中方可以为外国公民提供便利,但是不能包办代替。撤离外国公民,首先要尊重也门政府相关法律规定。所有外国人只要不是外交护照,均须办出境签证。只撤离200多名外国公民,就是因为其他人的签证等必要条件未及时得以办理。目前因为已经撤馆,当地留守人员只剩也门雇员,所以不可能再接受外国公民的撤离申请了。

  外国公民会向中方提出请求,一方面是因为中方成功撤离产生的积极效应,外国公民觉得中方撤离行动可靠、安全、有序。其次是得益于中国在也门的外交政策,同时这也反映出了中国同这些国家的关系也比较友好。

  环球网:中方人员在撤离也门后,如何保护在当地的资产利益?目前也门的安全形势正在不断恶化,外国人的人身安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直接威胁。如何维护留守的中国公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田琦:空袭第一天,使馆就报回中方在也门的机构,包括留学生居所的位置坐标,要求沙方保障安全。撤离之前,使馆要求也门政府保护中方所有机构安全。我们还找了当地保安公司负责当地的机构资产安全,聘用当地对华友好可靠人士负责看管。他们及时向我们通报情况,恪尽职守。

  “中方复馆需待当地恢复正常工作生活秩序”

  环球网:您如何判断未来的也门局势?中方人员何时能重返也门继续正常工作?

  田琦:目前空袭仍在继续,军事行动仍未停止。也门局势问题是多重矛盾叠加的结果,短期内很难得到彻底解决。

  中方人员何时重返也门,主要取决于也安全形势的发展,以及中也双边关系发展的需要。当地目前还不具备正常工作生活的条件,中方复馆需待当地恢复正常工作生活秩序。

  环球网:最后想谈谈个人情况,是什么促使您投入中国的外交事业?

  田琦:外交工作首先要忠诚于国家人民,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安危放在第一位。其次,外交工作还需要投入和牺牲。习近平主席提出,“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周恩来总理说过,外交人员是文装解放军。我觉得新时期外交人员也需要有血性,危险面前绝不退缩,关键时候要冲得上,顶得住,打得赢。作为大使,首先要这么要求自己。撤侨和闭馆是对使馆工作的总检验。

  使馆的所有工作人员当时都是在炮声中圆满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3月29日首批人员撤离时,使馆人员无一例外,全都主动要求留下来。这其中还包括再有几个月就退休的老同志和好几个90后,包括一名90后女同志。这支外交队伍每个人都非常英勇,互相之间都有非常深厚的感情。这是我新时期外交队伍的缩影。(王一)

【责任编辑:冉文娟】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