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纪录片《透过历史的眼睛》首映 探讨华裔认同危机

2015年05月04日 09:51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纪录片《透过中国城的眼睛》日前在中国城社区教堂公开放映,李刘曼斯(后右三)、毛远珉(后右四)和与会者合影。(美国《世界日报》/冯兆音 摄)
    纪录片《透过中国城的眼睛》日前在中国城社区教堂公开放映,李刘曼斯(后右三)、毛远珉(后右四)和与会者合影。(美国《世界日报》/冯兆音 摄)

  中国侨网5月3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美国巴尔的摩骚乱尚未平息,打砸抢烧的场景犹如1968年暴动历史重演。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金恩(Martin Luther King)当年遇刺身亡,撼动全美,引爆华盛顿在内的多个城市连日暴动。记录这段历史的资料浩如烟海,却鲜有从华裔美国人的角度,以口述历史方式呈现事件原貌。纪录片《透过中国城的眼睛(Through Chinatown Eyes)》采访了十几名当年亲历暴动的华人,并于日前在中国城社区教堂首次公开放映。影片制作团队及多名历史见证者,将在放映后举办讨论会,讨论多年来华裔的认同危机和华盛顿中国城的历史演变。

  1968年4月4日金恩被刺,爆发华盛顿长达五日的暴动,并波及中国城区域,有华人商铺被打砸抢烧。片中描述,华裔家庭经营的商铺暂时关门,因催泪弹烟雾弥漫全街,全家只能躲在地下室竖起耳朵听外面声响,无法踏出店外。有的华人在店面玻璃窗上写上支持非裔的“灵魂兄弟”(soul bros)字样,躲过被砸被烧的大劫;有的却没那么幸运,店铺被破门而入,毁于一炬。这场暴动因而成为不少华人搬离华盛顿、移居城郊的催化剂,是中国城演变的历史转折点。

  然而总的来说,68年暴动过后,华裔和非裔间的关系并未变得紧张,因不少华人子弟在非裔为主的学校上课,同为少数族裔的华人,也较能理解非裔的诉求。

  导演李刘曼斯(Penny Lee)及编剧毛远珉(Lisa Mao),以近半年的时间完成这部25分钟的影片,其中不仅探讨暴动本身,还触及华人身份认同的议题。

  华裔居民最早在1851年搬到华盛顿宾州大道,即中国城发祥地。以台山人为主的华裔移民,在20世纪初陆续从西岸或太平洋彼岸搬到华盛顿,中国城则因国家广场建设,搬到如今的H街和第七街附近区域。虽然华裔居民渐渐增加,华盛顿人口组成仍以白人和非裔为主。1960年,拉丁裔、亚裔及其他种族人口,在华盛顿只占2%。

  卡在白人和非裔中间,华裔常有置身其外之感(the sense of otherness)。从60年代就住在华盛顿的曹元超说,华裔当时是“少数族裔中的少数”,他小时候曾被白人和非裔开带歧视性的玩笑。“那时宁愿变成白人或黑人,背后能有强大的族群。”他认为,直到李小龙以功夫巨星之姿,在全美造成一股旋风,华裔得到的尊重才日渐提升。

  近期佛格森、巴尔的摩骚乱,再次揭开美国族群分裂的伤疤,《透过中国城的眼睛》中记录的历史再次重演,该片团队感叹,美国社会改变了许多,但又有许多从未变迁,黑白族群对立仍十分严重。

  华盛顿中国城的萎缩式微,也让在场的中国城老居民不胜唏嘘。曹元超担忧地说:“家庭主营的中式小店,都被挂上中文招牌的连锁快餐店取代,住在中国城低保房的华裔耆老,每个周末要租大巴专程去华人超市买菜。这个中国城,还跟中国有什么关系?”

  要保存华盛顿中国城的“中国味”,传承中华文化、凝聚华裔社区力量至关重要。以此为目标的口述历史系列讲座每月举办一次,并接受捐款支持,详情可电邮主办人江权活:tkgong@aol.com。(冯兆音)

【责任编辑:刘郁菁】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