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侨团放映《梦婷的承诺》 关注跨国儿童收养

中国侨网5月25日电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日前,位于马里兰州盖城的美京华人活动中心举办影片放映活动。华人小区人士和美国朋友一起观看了以跨国儿童收养为题材的纪录片《梦婷的承诺》。该片讲述了一位被美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女孩儿回到出生地、面见亲父母的故事。片尾,梦婷继续她在美国的生活和人生发展。同时,受到中美两个家庭的关爱。
《梦婷的承诺》是由华人传播学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州Millersviller大学教授常昌富指导拍摄的。影片回答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在一定文化环境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对血缘和亲情究竟有多少关注?影片通过梦婷18岁那年回到浙江与亲生父母相处两个月的经历,告诉观众,她对这些因素只有认知,没有感动。
影片放映结束后,常昌富与到场的来宾进行了座谈。其中,就有收养了中国孩子的美国家长。影片中的女孩儿梦婷是由于父母离异而遭遗弃。影片告诉观众,她是10万个被收养的孩子中幸运的一个。
常昌富说,梦婷的成长经历表明,文化的力量大于血缘和亲情的力量。受到什么样的文化滋养,就具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到了这个时候,用亲情和血缘来影响她,已经是微不足道了。
常昌富说,海牙国际法院颁布过“海牙跨国收养公约”,其中规定,要让被收养的孩子具备其本身民族的文化特征,必须让其知道“我是谁”。这其中就包括寻找出生地和亲身父母的条款。而且,收养家庭有责任帮助被收养的孩子完成这一使命。
常昌富说,其实,中国驻美大使馆在春节期间把这些被收养的孩子们请去,观赏中国的新春文化,正是帮助孩子们完成这一收养条款的要求,应该不是让孩子们“认祖归宗”。这些孩子们只有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说得出亲身父母和出生地,而且保持了自己民族本来的文化面貌,才有可能更加自信,不觉得比别人“缺少”什么。
常昌富说,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梦婷在与亲生父母的相处中更侧重于知道他们的“自然情况”,对于父母是否复婚,她明确表示“这是父母的问题。不要把这个问题交给她”。
常昌富说,梦婷并没有那种“根的文化意识”。她曾经表示,“我跟中国是没有关系的”。这是梦婷自我认同的最基本特征。见到父母以后,她在美国成长积累的文化面貌反而更为加深了。从收养儿童来看,亲情和血缘可以被文化所战胜。其实,如果参与收养的家庭能够给孩子提供很好的生活和成长条件,势必给这种收养带来很好的观感,也给孩子的亲生父母以极大的安慰。
常昌富强调,此时亲生父母应该放宽心,面对现实。
跨国收养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了,起源于朝鲜战争。那时美国在当地与朝鲜女子生下了孩子。后来,这些孩子的部分被美国家庭收养。由此,跨国收养出现,并持续至今。(田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