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在澳抗战军人后代:铭记父辈荣光 弘扬抗战精神

2015年08月24日 09:4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
字号:
图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后代联谊会(澳大利亚)部分会员合影。
    图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后代联谊会(澳大利亚)部分会员合影。   (照片由孟京生提供)
图为孙琦的父亲(前排左一)和他的战友。   (照片由孙琦提供)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海外侨胞用多种多样的方式,纪念历史,缅怀先烈。而对于一群澳大利亚的华侨华人而言,抗战有着尤为特殊的意义。他们的父辈都曾直接参与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作为英雄的后代,他们从小听着父辈的故事长大。如今,虽然身处海外,但铭刻在内心的记忆不会磨灭。在这意义特殊的一年,他们结成社团,组织活动,为铭记父辈荣光,弘扬抗战精神,做着自己的努力。日前,记者连线多位在澳抗战军人后代,听他们讲述父辈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带给他们的烙印和力量。

  ① 特殊身份,特别亮相

  今年4月,在澳大利亚一年一度的澳新军团纪念日游行活动中,有一群黄皮肤的新鲜面孔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他们有一个特殊的身份:生活在澳大利亚的中国大陆抗战军人的后代。

  这是抗战军人后代第一次亮相澳新军团纪念日,这个澳大利亚为缅怀为国牺牲的将士而设立的日子。

  “中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作为抗战军人的后代,父辈的热血还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我们一定要代表父母,参加军团纪念日的活动。”耿小燕就是其中的一员。抗战期间,她的母亲江波是活跃在江苏盐城一带、从事民运工作的一名新四军女战士。回忆起参加游行的心情,耿小燕至今难忘那一份由内而生的骄傲。

  已在悉尼生活了25年的刘世伟,也是从小听着父母的抗战故事长大。“当我走在游行队伍里,感受到围观的澳大利亚民众发自肺腑的掌声和敬意,我深深地为我的父母自豪。”刘世伟说。

  如今,还有很多像耿小燕、刘世伟这样的抗战军人后代散落在世界各地,而借着抗战胜利70周年的契机,他们因为相同的记忆再次走到一起。

  今年3月,华人孟京生在悉尼发起建立了中国抗日战争后代联谊会。“在国内,我就一直参加各种抗战纪念组织与活动,我希望我们这些海外的抗战军人后代也能汇聚起来,共同发声,铭记历史,缅怀先辈,珍视和平,反对战争。”孟京生说。

  不到半年,在联谊会登记注册的会员已由最初的二三十人扩大到54人,他们的父辈或是在当年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等抗战部队,或是战斗在敌占区的地下工作者。例如,孟京生的父亲就曾在山东鲁中地区,参加了8年抗战的全过程。

  今年8月1日,这群抗战军人的后代还齐聚一堂,纪念“八一”建军节。“这还是我们第一次在海外过建军节,当我们一起唱起小时候耳熟能详的《打靶归来》、《解放军军歌》等歌曲,真是热血沸腾。”联谊会成员孙琦兴奋地说。

  ② 一份骄傲,一份责任

  对于这些海外游子来说,虽然人在异乡,但是父辈在故土发生的英雄故事已在他们心中刻下难以抹去的烙印。这份烙印,不仅意味着一种力量,一种荣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20多年前,我刚来到国外,那时华人在海外还很少,受到的歧视也很严重。但从父母身上耳濡目染的精神教会我,到哪里都要自立自强,直起腰生活。”魏薇的父亲魏强,曾在抗战时期担任敌后武工队队长,在日军严密的封锁下,顽强抗争,与敌人斗智斗勇。

  和记者谈起父亲,魏薇的话语平静而充满力量。她说,父亲的那段抗战经历让她一生受益,不落人后,不屈不挠,这是她无论走到哪里都丢不下的精神。

  和魏薇一样,祖籍江苏的孙琦同样对父亲当年参加抗战的故事如数家珍。“我父亲11岁就加入新四军,是苏北根据地的一名‘红小鬼’,后来还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

  今年回中国探亲时,孙琦特意将父亲生前留下的近10枚抗战纪念勋章带回悉尼,小心地收藏在身边。“这些勋章让我知道父亲当年经历的纷飞战火,也让我明白,在中国这个二战主战场上,中国人民为了二战胜利、世界和平进行多么艰苦的斗争,这样重大的历史贡献不能被抹杀,应该被铭记。”孙琦告诉记者,如今她在海外积极组织参与各种抗战纪念活动,向身边的外国朋友讲述父辈的故事,正是为了让这些金光闪闪的勋章以及勋章背后可歌可泣的奋斗,不被人们忽略甚至遗忘。

  而这也是这群海外抗战军人后代共同的心声。“当我和一些国外的朋友聊起中国抗日战争那段历史时,我发现他们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甚至有人都没听说过南京大屠杀,作为华人,尤其是抗战老兵的后代,我的心情非常复杂。”对于耿小燕而言,让世人知道如她父辈那样千千万万的中国民众,在二战期间经历的苦难以及做出的牺牲,这是她发自内心的愿望,更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

  ③ 传承后代,传扬历史

  这几日,这些抗战军人的后代们又开始积极奔走,筹划着8月30日在悉尼举办一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座谈会》,邀请当地议会议员、侨社侨团成员、媒体记者一起参加,聆听他们父辈英勇抗争的故事,重温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

  “在抗战胜利70周年这样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一定要有正式的纪念活动,让更多海外的朋友了解、缅怀并且铭记这段历史。”在孟京生看来,虽然他们身在海外,力量有限,但只要有机会,有需要,可以为弘扬民族精神做些什么,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因为,我们的根在中国。”

  前不久,耿小燕还带着自己在国外长大的小儿子,回国探望了她96岁高龄的母亲。“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在世的越来越少,我们的下一代应该记住那段历史,传承先辈们的精神。”耿小燕说,她希望明年,她的孩子也能代表他的姥姥姥爷,成为澳新军团日游行队伍中的一员。

  不仅要让父辈的英雄血液继续流淌于“华二代”、“华三代”的血脉之中,也要为国际民众架起一座认识抗战、认识中国的桥梁。

  刘世伟就常常和身边的外国朋友聊起父亲与战友们的峥嵘往事。“其实,在二战历史上,中国和澳大利亚立场相同,有很多的相似性和共同点。我们这些海外的抗战老兵后代应该更多地宣传、研究这段历史,增进两国民间的交流和了解。”刘世伟说。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抗战军人后代的努力已逐渐得到回应。如今,纪念抗战不只局限于华人圈,不少澳大利亚的退伍老兵也开始陆续关注相关的活动,并认同中国军队在二战期间是他们的盟军。

  孟京生告诉记者,接下来,他们想做的还有更多。比如,对父辈经历的抗战历史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研究,为海外需要帮助的抗战老兵及老兵后代提供关爱和帮助,在国家、民族声誉遭到损害的时候积极发声。

  曾经,抗战英雄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与荣耀,而如今,他们的后人在海外薪火相传,将在世界舞台发出更加响亮的民族之声。(严瑜)

【编辑:冉文娟】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