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华人神探”录制真人秀 解释为何只接“冷案”

2015年09月10日 10:17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
字号:
享誉世界的刑事鉴识专家、“华人神探”李昌钰。
享誉世界的刑事鉴识专家、“华人神探”李昌钰。

  享誉世界的刑事鉴识专家、“华人神探”李昌钰博士参加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转天就一头扎进摄影棚,录制央视真人秀节目《挑战不可能》。这次来北京,对他的体力是一次很大的考验,烈日下的阅兵自不必说,录制综艺节目更是高强度体力劳动,从早十点到次日凌晨两点,中间只有一小时吃饭可以休息。接受采访时,78岁高龄的李博士感言,在北京连续工作16个小时,还是高强度脑力劳动,对他而言,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不可能”。

  78岁1天工作16小时

  《挑战不可能》公布评委阵容的时候,李昌钰的加盟令人吃惊,一来,他并非文艺娱乐界人士,二来,他虽已78岁,退休后仍坚持工作,在美国冷案中心协助各国侦破疑难案件,还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在世界各地授课、演讲,每年跑20多个国家,每次来北京的行程都以小时为单位安排,极为繁忙。参加一档娱乐节目,在他的工作领域里,是无法和一宗宗棘手待破的人命案相提并论的。李昌钰坦言,最初收到邀请时,他是拒绝的,而最后决定参与,打动他的是节目的创作初衷和节目名称。他解释说:“他们说希望能给年轻人一些正能量的鼓励,而协助年轻人,是我一生的期望。尤其这个节目的名字打动我,我的人生座右铭就是:使不可能变成可能。”

  说到座右铭,李昌钰回忆起初到美国的日子。这就要从李昌钰的身世说起,他父亲李浩民曾是江苏富商,抗战后举家迁往台湾,1949年他登上“太平轮”不幸遇难,自此家族败落,李昌钰的母亲一人独立抚养13个孩子,家境艰难。所以,18岁的李昌钰选择做警察,也是因为当时台湾的警官学校学费全免且有生活补助。21岁时,李昌钰辞去警长职位,只身拎着两个箱子到美国继续读书,做过餐馆的侍者、证券行小职员,教过中国功夫,也当过化验室技术员,前后半工半读历经十年。他在兼职三份工作维生的情况下,以两年半时间修完了四年的大学课程:法律、刑事、生物化学,拿到两个硕士一个博士学位。

  念及往事,犹若昨日,他缓缓地说:“那时候我身上只有50块钱,不会讲英文,但是我挑战,我努力,很快就学会了。我以前是做警察的,要去念生物化学的时候,人家告诉我,‘不可能’,但我决定了,就从大学一年级念起打好基础,那时候,人家都说我是傻瓜,不去念犯罪学,念什么生物化学。”

  当然,今人评价李昌钰当年的选择,多会用明智、聪明形容,但李昌钰说:“不是我聪明,是我坚持挑战自己,每天走一步,每走一步都留下一个脚印,这样,一年又一年,就能使不可能变成可能。我们每个人生下来都有自身的限制,就像我,只有五尺八寸高,我没有姚明的DNA,这种是每个人都有的局限。但假如每个人能够找到自己的局限之内的极限,做到比极限稍微高一点,就完成了从不可能到可能,那么你的一生就会变得很快乐。这是我一生的经验。所以,这个节目的宗旨是很好的,对年轻人是正能量的鼓励,看到普通人都在挑战,年轻小孩也会去挑战,只要挑战,就有机会达成梦想。否则,每天只是梦想,就只能拥有许多永远不会实现的理想。”

  神探解释为何只接“冷案”

  78岁高龄,但李昌钰很介意别人享有老人的“特权”,每次录节目时,主持人撒贝宁要搀扶他上台,他都严词拒绝,因为如今,“年纪”正是他对自己的挑战项目之一。李昌钰说:“我现在还在挑战自己,跟我在台湾警官学校一起毕业的同学都已经退休,三分之一已经去世了,在美国和我同一辈的专家也都已经退休了,我还在继续工作。为什么?因为我有一个理想,给年轻人机会,我刚到美国的时候,没有人给我们机会,走过不少冤枉路,现在,我们可以做到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机会,设立奖学金,做更多的培训。所以,现在的年纪对我是个挑战。”还有另一个挑战是,“我不做现场案件,只接冷案。美国每年的凶杀案破案率只有70%,剩下30%差不多有6000件,十年挤压下来就有6万件,警察没有时间破这些案子,也没有证据和证人了。可你想想,这六万个受害家庭要怎么继续生活下去?所以,我们就给这些被害人的家属提供一线希望,协助他们找到凶手,还有那些被冤枉的人,我们给他找回自由。”

  节目中,高手们各怀绝技,其中还有一位李昌钰的同行,可以辨鞋印识人的董警官,让李昌钰发出感慨:“我一生从来没有这么困难的挑战!我一辈子也没有过这样的挑战!” 接受采访时,他告诉记者,对那些专业性的表演他很赞赏,但真正使他感动的,是那些非专业性的,甚至没有成功的挑战者。

  李昌钰解释说:“有一些是专门的职业,比如欧洲那位射箭的人,虽然他射中了,但我没投他的票,因为他就是靠这个吃饭的,他的表演不会给我什么启发。”反而,节目中开起重机投篮的姑娘,投篮的老奶奶,拿两米多长的铁筷子夹钢珠的饭馆老板令李昌钰感动。“那个老太太投篮,她很用心的投,但现场太紧张了,我又给了她一个机会,虽然没有挑战成功,但她已经尽力了。山东那个拿筷子夹球的,我近距离看到,他很用力的,汗珠在流,他的专心是我要学的。”李昌钰说。(金力维)

【编辑:金嘉龙】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