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加华裔力保华人遗迹阿力山德桥 盼成旅游景点(图)

2015年10月12日 14:00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字号:
蔡小珊与雷蒙德均认为阿力山德桥值得保留。(加拿大《明报》/陈志强
蔡小珊与雷蒙德均认为阿力山德桥值得保留。(加拿大《明报》/陈志强 摄)

  中国侨网10月12日电 据加拿大《明报》报道,卑诗省府日前公布一项关于菲沙河走廊(Fraser Corridor)沿岸华人遗迹的研究,并发表影片推介这些深具历史价值、证明华人在本省开埠之初已参与建设的遗迹,其中一个地点便是阿力山德桥(Alexandra Bridge),这道铁桥曾是横过菲沙河的唯一桥梁,也是当时陆地运输最重要的桥头堡。现在,原住民及历史学家正努力争取为这座铁锈铁桥进行保育。

  保留铁桥要筹数百万元

  一座华裔先侨在150多年前参与兴建的内陆铁桥,弃置了将近半个世纪,依然屹立在菲沙河峡谷之上,虽然锈迹斑斑,水泥开始崩裂,但仍然吸引到不少游人到来观赏。目前,当地原住民部落与华人历史学家都在为保存这一座卑诗古迹而奔走,只是成本数以百万元计,保存计划正在艰难起步。

  这座与华工有深厚历史渊源的旧阿力山德桥(Alexandra Bridge),位于斯普森(Spuzzum)以北2公里、合普(Hope)以北40公里之处,邻近耶鲁(Yale)及列顿(Lytton),是一座横跨菲沙河的吊桥。

  最初的阿力山德桥于1861年兴建,动用到华人与原住民劳工,是华人很早就参与本省基础建设的明证。该桥以当年的威尔斯公主阿力山德(Princess Alexandra of Wales)命名。

  该桥取代原先位于斯普森(Spuzzum)的缆索渡轮,为横跨菲沙河的交通带来极大便利,让卡里埔马车公路(The Cariboo Wagon Road)得以由内陆的耶鲁(Yale)一直伸延至奎尼尔(Quesnel)。

  这座桥在1912年因经受水灾被拆卸,但后来在原有桥梁的地点上再次兴建,并在1926年完工。

  不过,新的阿力山德桥则在1960年代建成,位于原桥的下流不远处。而旧阿力山德桥自1964年以来,便停止接载汽车交通。半个世纪之后,该桥仍然屹立不倒。原桥的金属部件锈迹斑斑,水泥桥柱也开始碎裂脱落,但该桥仍然吸引到不少人参观。

  交通枢纽孕育文化

  加拿大华裔历史学家蔡小珊指出,旧阿力山德桥的历史意义深远,首座桥梁本来是方便在菲沙峡谷的淘金者前往卡里埔新淘金区。她指出,桥梁位置本来就是一个交通枢纽,不少原住民的小径贯通该地点。这也是不少原住民文化的发源地,包括三文鱼捞捕、织篮手工艺等。

  蔡小珊认为,该桥不仅是加拿大交通历史的一个重要地标,对于华人也具备历史价值。桥梁附近一带与华人的历史渊源深厚,这包括华人与原住民劳工受雇建设桥梁。加拿大太平洋铁路(Canadian Pacific Railway)在1880年开始修建时,当修建至斯普森(Spuzzum)地域时,不少受雇的华工在桥梁附近的阿力山德悬崖(Alexandra Bluff)扎营。该路段的地势最为险要,不少华工因为爆炸或是坠石而丧命,部分死者可能至今埋葬在该地。

  蔡小珊指出,当时华人与原住民的关系融洽,已经过世的斯普森(Spuzzum)原住民部族长老约克(Annie York)曾经对蔡小珊忆述,她爸爸最要好朋友便是一名修建铁路的华工。约克也记得当年在斯普森(Spuzzum)居住的一名华人医生阿青(Ah Ching,译音),而且印象深刻,指出他与当地一名原住民女子结婚,显示早期华人移民与原住民的关系曾经十分紧密。在1926年重建的阿力山德桥,蔡小珊估计有不少华人受雇,因为附近一带当年居住有不少华人。华人不仅刻苦耐劳,而且拥有技术,是基础建设的好手。

  旧桥整修可成教育旅游景点

  蔡小珊又指出,旧阿力山德桥虽然已经弃置,但至今仍然有不少游人参观,原因是在桥上可以俯瞰菲沙河与菲沙峡谷的壮丽景观。

  她希望旧阿力山德桥得以保存,认为该桥兼具旅游及教育价值。她说,这座旧桥应该开发位一个旅游景点,并进行整修,确保桥梁安全,可以容纳维修设备、应急车辆及大量行人通过。(陈志强)

【编辑:关燃敏】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