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美国前劳工部长赵小兰:教育文化架起中美桥梁

2015年10月25日 09:06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字号:

    10月20日晚,中国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在北京会见了美国前劳工部部长赵小兰和家人一行。 中新社记者 张勤 摄  

  中国侨网10月25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赵小兰一直是美国华人世界的骄傲,她的经历是华人移民最成功的“美国梦”故事之一。1953年出生,8岁移民美国,从开启政坛之路到最终执掌美国劳工部,赵小兰曾创造了多项美国政坛纪录。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内阁的亚裔,同时她也是二战以来任职时间最长的劳工部长。

  近期赵小兰与美国福茂集团董事长、父亲赵锡成,美国福茂集团副董事长、妹妹赵安吉夫妇家族四人赴访中国,走访了安徽来安、上海嘉定以及北京。美国《侨报》记者也在赵氏家族中国行期间,与赵小兰一家面对面交谈,详谈了她们对家庭、教育、文化及中美关系的看法。

  注重教育根植家庭理念

  记者:此次一家四口中国行最主要目的是什么?

  赵小兰:这是第一次我与我的父亲赵锡成、妹妹赵安吉、妹夫吉姆·布雷(Jim Breyer)四人一起在中国参加公众活动,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这次我们来中国有两个目的,其一是去到安徽省来安县,参加以母亲名字命名的两所赵朱木兰幼儿园落成典礼。另外我们参加以祖父赵以仁命名的以仁幼儿园成立20周年纪念庆典活动,并再度捐赠人民币100万元,帮助学校扩建。

  记者:是什么契机让你们选择回到中国来捐资助学?

  赵小兰:我的父母一直非常重视教育,从自身的经历当中他们感悟到教育的重要性。父亲母亲一直认为,没有他们曾经接受的教育,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生活。我的父亲把他的成功归咎于当时在中国接受的教育,而我的母亲终生都在学习,她早年求学因为战争被迫中止,来美国后在她53岁的时候取得了硕士学位。我们的家族一直致力于帮助中美的优秀学子,让他们有机会获得更多教育资源。他们也希望伴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年轻人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从而与外界更有效的沟通拥抱世界。

  事实上,我的祖父赵以仁就是教育工作者。我的祖父是个乡村教师,他免费教学,是一位正直的小学校长,毕生从事农村教育。20年前,我父亲希望纪念祖父,在家乡上海嘉定建立了以仁幼儿园。

  安徽滁州来安县则是我母亲的出生地,所有和母亲相关的事情父亲都会放在心上。去年11月我们就曾回到过来安,并为来安县人物馆的赵朱木兰铜像揭幕。父亲对于来安县人自发修建铜像的行为非常感动,了解到来安对于幼儿园的需求后,父亲就决定进行资助。在来安资助的这两所幼儿园分别在七里和泗阳,它们都在农村地区。中国目前的幼儿园资源并不足够多,义务教育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有一部分小朋友无法进入幼儿园学习。我们希望帮助这些孩子有机会进入幼儿园学习,长大后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

  在母亲去世之前,父亲、母亲所有的捐赠慈善活动都是匿名的。母亲去世后,父亲以母亲的名义成立了基金会,我们所有的慈善项目都以母亲的名字命名。父亲希望能够以此纪念母亲并将她的精神传承下去,并让世人了解母亲对于我们家族而言有多么重要。作为移民的一代,父亲先于我们来到美国打拼,他花了三年的时间把我与两个妹妹以及母亲带到美国,一家人重逢。最初在美国的几年是非常艰苦的,我们并不了解美国的文化也不太会说英文。在这些艰难的岁月以及之后的时光里,我们的母亲一直默默地在背后为家庭付出,让我们一家人在美国的生活越来越好,她从来没有抱怨过什么。我的父亲希望能够铭记母亲所付出的一切,希望她不要被世人所遗忘。同时,父亲也希望能够帮助和我们一样面临困境的新移民,让母亲的故事鼓励他们,为他们带来希望。

  记者:您和家人来中国很多次了,谈谈您对中国印象里的中国以及中国的发展改变。

  赵小兰:每次回来我都可以看到中国巨大的变化,我想即使对于每一个身在中国的中国人而言,现今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都让他们惊诧。这次去安徽,我第二次乘坐高铁去来安,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中国的高铁非常舒适,车上的服务人员给我们提供了热牛奶,还有甜点。我们还喝了茶、热水,服务非常周到,这样的体验很好。我相信对于世界任何国家的人来说,乘坐高铁都会是不错的体验。

  这些年中国人的观念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个有机会来到中国发展的人都应该抓住中国的大好机遇。在我看来,时隔几个月再次回到中国,北京上海这些城市就已经发生了大变化,中国的其他地方也在时刻发生着改变。我知道中国欢迎来自全球的游客来到这里,相信中国现在的发展变化就是让外界了解中国的最好名片。

  文化教育是中美间的桥梁

  记者:您大部分时间都在美国生活,对于美国文化了解深刻。同时,您又在一个传统中国家庭成长。在您看来,中美两方文化应当如何更好地沟通与交流?

  赵小兰:这些年中美两国间的差异其实在慢慢缩小。二十年前,我想两国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美国人来到中国或者中国人去到国外,都会有强烈的反差感,更不要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但是如今中国已经迅速迎头赶上,可以说,在很多方面我们的差距很小了。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美之间还是存在着文化差异,这是为什么我和我的父亲,我的妹妹到北京大学以及清华大学这两所中国顶尖的学府进行了两场演讲。我们非常高兴并感动于两所学校师生所表现出来的热情以及对于演讲内容的兴趣,每场演讲都有超过500名师生参与。我的演讲主题是关于中美间的文化差异,我想正是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两国间的互相理解。当两国间不能很好地理解对方的文化、历史、哲思时,就会影响到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我的妹妹演讲主题是如何建立互相理解沟通的桥梁。而我的父亲深深沉浸在中国的文化当中,他直到22岁才离开中国,他谈到了他对中国的一些理解,并和大家分享了他对于中美思维方式不同的理解。

  演讲中我为大家提供这些年我的一些观察,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了解如何与美国人互动。我想,在很多美国人看来,中国人总是有所保留。我希望中国的年轻人可以作为民间大使,向外界传播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哲学,中国的历史。通过这样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加强两国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我的妹妹对于艺术很有研究,她认为中国人可以通过艺术交流的方式向外界介绍自己的历史文化,中国的艺术作品能够很好地反映每个时期中国的变化发展及历史文化。当我们谈到中国的软实力时,我觉得这就是非常具有力量的软实力。

  我的妹妹在演讲中说到,“东西方文化并没有冲突”,她还有我本人就是很好的例子,我们就是东西方文化很好的结合。我们一家人一直都在推动东西方、中美文化的交流,现在我们家族在做的教育资助、文化沟通,都是在搭建中美之间的桥梁。我的妹妹演讲时说的很好,“我们的父母很看重中国传统的哲学,价值和文化。他们一直教育我们要珍惜我们中国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要记住我们的根。我也很相信通过教育文化上的交流,更容易来推动中美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她是我们家最年轻的一代,在推动建设中美桥梁上,未来她会做的比我更好。

  中国可以和世界分享的文化非常多,世界现在都对中国非常感兴趣,正如我父亲说的那样,“现在中国人到国外,不仅仅只是学,是教。”西方世界从没像现在这样迫切想要更多地了解中国,我们应当更多地向外输出,更好地表达自己,让西方世界真正了解中国。(何夕)

【编辑:金嘉龙】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