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年迁居海外,除了儿女孙辈他们还能有什么?
中国侨网11月3日电 题:暮年迁居海外,除了儿女孙辈他们还能有什么?
老漂族,是指为了下一代漂泊在海外的老人们。
华人的传统观念是:老有所依。当老人退休后,很多人会离开故乡,选择来到子女生活的城市,享受天伦之乐。有的老人们更是漂洋过海,到满是金发碧眼的大洋彼岸,成为一个“老漂族”。
有时候,我们挺羡慕这种“有出息”的子女,可以在异国他乡奋斗,成就一番事业,然后接父母来享受晚年。可是,这些漂泊而来的父母们,身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和国家,他们真的幸福吗?
孤独是最大的敌人

吴妈妈是来自湖南某农村的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在北美生活十余年了。她是跟随大女儿来美国生活,因为大女儿夫妇太繁忙,所以吴妈妈将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伴儿抛给小女儿,为了大女儿扎根国外,毅然赴美为女儿照顾外孙。
她的生活从此变成了:在异国他乡一边照顾外孙、包揽所有家务,一边还担心国内的老伴“也不知老伴是冷是暖,穿得是否干净”。
都说外国生活环境优越,吴妈妈感到的却是不自在:“这里东西好用,却不好学,好多电器上的字我看不懂,他们教几次我也记不住,我在家大太阳下晾衣服好方便,这里都要用机器烘干,我也不会用,又怕弄坏,做事缩手缩脚的,放不开。”
吴妈妈一聊起往事似有一肚子苦水:“惦记老伴又不能回去,怕保不住身份。再说女儿也需要我看孩子,做家务,听说还有好多人跟我一样坐‘移民监’呢。”
小侨说
像吴妈妈这样面临孤独的老人太多了,只有晚上才能享受一家天伦之乐,漫长的白天除了看电视什么也做不了。由于陌生环境,出门不认路、不会讲英文,又缺乏朋友,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寂寞是最大的敌人。
很难融入当地社会

大庆人刘爸刘妈的女儿在加拿大大温区自然环境特别优美的白石海边居住,为了尽孝心让老人晚年生活条件更好些,女儿便执意把老两口办来移民。哪知刘爸却有诸多困扰:“咱中国人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些老外净没事找事,管理员看我家六口人住两居室,说我们没给孩子足够空间,违反规定,让我们搬家,你说我们不嫌挤,你管理员操那心干啥?”
诸如此类的事还很多,譬如刘妈炒菜不小心被油溅到烫伤了皮肤,邻居怀疑她被刘爸家暴,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又如老两口到海边散步时看见绿头鸭、加拿大鹅长得好,就给它们喂面包,果遭到其他游客坚决禁止,还说他们的行为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扼杀动物生存本领。“我们一片好心,居然给扣这些大帽子,真不知他们怎么想的!”
小侨说
很多老漂族父母从中国前往国外,由于文化、语言不同无法融入当时社会,对社会规则知之甚少。去年,有一位八旬的华裔老人因为疑因闯红灯加上语言不通,与拦截开单的警察发生拉扯,结果头破血流。“闯红灯”这种在中国很“正常”的事情,怎么到了美国就变得“严重”了呢?可能这位老人最后都没想明白吧。
“老漂族”自白:只要儿孙好

这些异国养老的老漂族有着中国最传统的思想,一切为了下一代。为此,很多老人甚至可以不计较自己的晚年过得是否幸福。
他们已经不再年轻,却要开始接受一些对他们来说全新的事物。在陌生的语言环境中,照顾自己的儿孙,在全是外国人的社区中,只有子女的陪伴才能出门。如果在国内,他们可能真是颐养天年的年纪,而在国外,生活才刚刚开始。
小侨:做好这几点,过一个安详的异国晚年
老漂族儿女

帮父母权衡利弊,申请福利
子女要了解和尊重父母的意愿,帮助父母权衡利弊、消除顾虑,同时要了解所在州、市有哪些相关的移民政策、医疗保险以及其他养老福利等。比如,在美国看病就医,一般没有医疗保险是承受不起的。因此,老人到美国定居后,若符合条件的话,让子女帮助申请美国政府为无收入公民提供的免费医疗保险卡。
关心敏感的老漂父母
孤独感,来源于缺乏归属感。由于对异国他乡缺乏归属,孤独感是老漂族的最大感受,父母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子女,这时的父母大多很敏感,儿女的一句话,可能就会让他们觉得沮丧。曾有老漂族因生活抑郁得老年痴呆的前例,子女们别觉得老人来照顾孩子是理所应当,要懂得表达感恩和爱,老人会听到、记在心里,也可以战胜很多心理上的疲劳。
老漂一族

规划自己的生活
“老漂一族”出国后失去了以前的朋友圈和熟悉的环境,一闲下来难免会生出寂寞和乡愁,从而带坏自己的心情。对此,规划好自己的日常生活很重要,比如找一些兴趣爱好,锻炼自己身体等。学会用电脑、iPad等智能产品,没事儿看看中国的新闻,关心侨界大事儿(中国侨网,微信号qiaowangzhongguo),与国内的朋友聊天等。
参加活动认识新朋友
作为“老漂族”,自己不妨尝试着主动融入社区,多关心一下周边的活动,尝试与小区里的其他老人多接触,打打麻将、参加集体活动,形成自己的朋友圈。减少对子女的依赖,在国外过出自己的人生。(编辑 张芸芸,来源: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ID:qiaowangzhong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