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在美华商应与政府双向沟通 维护自身权益
中国侨网11月6日电 据美国中文网报道,最近美国几百个华人连续集会抗议。华人一向谨小慎微、静默隐忍,是什么把他们逼到这个份上,如此愤怒?事情的来龙去脉又是如何?以下是美国中文电视脱口秀节目《开口不凡》的解说:
《纽约时报》今年5月对一些美甲业者剥削歧视劳工的现象进行大曝光,揭露了行业阴暗面,无疑也扇了纽约州府一记耳光。所以首先跳起来的就是州府,联合严打、推出业者认为“史上最严”的新规定,一步步把很多美甲业者推向绝境,关门倒闭。
从长途大巴业,到美甲业,政府在整顿亚裔主导行业时总是眼疾手快、雷厉风行,让人不禁觉得是不是整治亚裔行业成本太低了,不会引起反弹、引火烧身?亚裔政治影响力微弱,难道政府也会欺软怕硬吗?州众议员金兑锡就说,目前纽约州法院有大概6000个薪资纠纷案,大多集中在餐饮业,为什么不严打餐饮业,而是针对70、80%都是亚裔的美甲行业呢?
所以,华人美甲业者抗议,发出声音总比逆来顺受要好。让官员们知道,对亚裔行业做出任何决策,是要考虑后果的。但是,华人该如何影响决策,在纽约时报门前抗议,是不是就足够了呢?
美甲业者的抗议就可以利用媒体和游说团体这两股力量,分成几步有层次地进行。首先举行抗议,应该提出针对纽约时报的具体诉求,比如要求记者拿出证据、核查报道的真实性;同时联络其他英文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掀起媒体界的讨论;在引起足够关注后,向州府提出具体诉求,通过和州府的游说协商,在行业规范和业者权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现在美东华人美甲业已经有了自己的协会,但这个协会不应只是向业者传递州府的法律规定,更应该集中起业者的资源,向州府传递行业的声音,保护业者的利益。一次两次的抗议或许可以引来一时的关注,而向政府传达明确诉求、保持双向沟通才是一个行业的长远发展之计。
华人擅长审时度势,在法律的灰色地带求生存,命运往往掌握在执法者的手中,在执法的宽严之间自生自灭。有了长巴业和美甲业的前车之鉴,华人小商业得吸取教训,严于律己,但同时也应当学会在政治上发挥影响力,堂堂正正地为自己争取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