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战中被毁容 入编美国课本的华侨飞行员陈瑞钿-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空战中被毁容 入编美国课本的华侨飞行员陈瑞钿

2015年12月11日 09:11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12月11日电 题:在空战中被毁容,入编美国课本的华侨飞行员——陈瑞钿

  1997年9月的一天,秋意渐浓。在美国波特兰市的一幢老房里,华侨飞行员、“中国战鹰”陈瑞钿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去世后,他被迎进了美国“空军名人堂”。就在陈瑞钿去世之前,有一家报纸记者采访他,当问及当年为什么要义无反顾地回到中国参加抗战?84岁的陈瑞钿老泪纵横,他脱口而出“中国召唤我”。

  是啊,当年,陈瑞钿是社交场上的明星,英气勃发,但仍抱着必死的信念,从美国回到了战火纷飞的祖国。“中国召唤我”,这是一个铁骨铮铮的英雄给出的答案。或许只有在理解了华侨华人及其子孙后代,与中国的感情纽带后,才能理解这句话的力量和含义。

  山河未复,壮士赴难

  “翘首故国,山河未复,壮士赴难,安忍偷生,今兹死别,当必无憾。”

  这是“美洲华侨航空救国会”发出的铮铮誓言。早在1933年,侨居美国波特兰市的华侨华人,就决定选派一支航空志愿队,回到中国准备抗战。在一艘飘洋过海的客轮上,出现了一位“华侨飞鹰”的身影,他就是陈瑞钿。

  锐利的眼光,蓄一口引人注目的短须,叼一管烟斗,影星般英俊的面孔,这是战斗闲暇中的陈瑞钿。陈瑞钿生在美国,而且母亲是秘鲁人,祖籍是广东台山。1933年,陈瑞钿毅然和其他11名华侨青年远涉重洋,回到中国,志愿参加中国空军。

  空中传奇编入美国中学课本

  1937年8月16日,南京上空战机飞舞。对于回国四多年的陈瑞钿来说,这一天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他驾驶美制的霍克三型战斗机,击落了日本的三菱轰炸机,首开自己击落敌机的纪录。从这一天开始,这位英俊的华人华侨飞行员开始了他的空中传奇,“中国空军飞鹰”的美名广为流传,甚至被编入美国中学课本。

  美国的空军历史博物馆,表彰空军的战争英雄,认为击落五架以上的飞行员可以命名为“王牌飞行员”,那么陈瑞钿击落了六架敌机,更是“王牌英雄飞行员”。骁勇奋战的陈瑞钿,是抗战期间第一位获得“王牌”飞行员的华侨飞鹰,陈瑞钿仅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

  1946年在美国出版发行的《真正英雄的真实漫画故事》系列丛书,以《真正英雄的动人故事》为题,介绍了陈瑞钿的抗日战绩和不平凡的经历。他的座机曾三度被击落,每一次都幸运生还,但命运之神并没有一直垂青这位真正的勇士。

  容貌被毁,妻子舍身相救

  1939年11月15日,为了切断中国的陆上国际补给线,侵华日军第9旅团在广西钦州湾登陆,“桂南会战”爆发。九天后,南宁陷落。12月4日,日军攻占昆仑关。

  1939年12月27日,已升任中国空军第三大队副队长的陈瑞钿,护送苏联援华航空队的轰炸机队前去空袭昆仑关。陈瑞钿的座机被击中,油箱大火顿时熊熊燃起。陈瑞钿带火跳伞,全身大面积烧伤,那张英气逼人的脸庞被烧得面目全非。唯有一双清澈锐利的眼睛,在护目镜的保护下得以幸免。

  受伤后的陈瑞钿,被安置在广西柳州机场附近的一间小屋中治疗。他的妻子伍月梅闻讯赶来,亲自护理丈夫。不料,日机突然在第三天空袭柳州机场。

  此时的陈瑞钿,全身缠满绷带,行动不便。在梦魇般的清醒中,陈瑞钿感觉到一个熟悉的身体,扑在了自己的身上,这是妻子伍月梅的身体。在一阵巨大的轰炸声过后,陈瑞钿明显地感觉到,妻子的身体渐渐变冷。

  多年后,对伍月梅的舍身一救,陈瑞钿仍然铭记于心,他说:“那一天,我将她的尸体一直紧紧地抱在怀里,直到救援人员赶到。”

  此后,陈瑞钿辗转香港、纽约两地治疗烧伤,先后动过三十多次大小手术。手脸创伤逐步修复,虽然疤痕重重叠叠,总算全身出院。陈瑞钿再回到美国时,华侨在机场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欢呼道,“我们的英雄回来了,我们的英雄回来了!”

  陈瑞钿身体康复后,于1945年重返中国,再上蓝天,无数次驾驶运输机飞越险象环生的“驼峰航线”,不分昼夜地为祖国运送抗战物资。

  持续关注:华侨抗战飞行员的故事

  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渐渐走近“华侨飞鹰”这个群体时,依然能从这些泛黄的历史图片中,感受到一种血性、力量和温度。在烽火硝烟的抗战岁月,无数像陈瑞钿这样的热血华侨青年,投入祖国怀抱,用青春和热血写下了一个民族抗争不息的英雄史诗,而陈瑞钿的传奇远未结束。

  更多华侨飞行员的故事,请关注中新社出品的三集纪录片《航空救国——华侨飞鹰抗战全纪录》。该纪录片摄制组追寻万里,考察取景,在广州、厦门、香港、美国、日本等多地拍摄,大量采访华侨飞行员老兵、华侨后代以及国内外研究华侨的权威专家等,并遍访国内主要的华侨博物馆,多角度再现华侨飞鹰的抗战历程。(来源:中国侨网官方微信,编辑:张芸芸,ID:qiaowangzhongguo)

【责任编辑:刘洋】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分享到: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