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裔建筑师开“私家厨房” 美食搭台促情感沟通


中国侨网12月26日电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33岁的华裔建筑师常皓(Nicky Chang)每个月都在自己位于美国曼哈顿上西城的家里开一次饭局,请来六位客人,自己亲自下厨大显身手。不同行业和背景的客人们聚在一起边吃边聊,思想碰撞的火花和美食交相辉映,几乎是一部精彩的“饭局六人行”。但这看似老友聚会的热烈场面其实是个“美丽的误会”,在大家坐下来举杯之前,厨师和她的客人们相互之间都只是陌生人。
这个私家厨房,是常皓一年多前创立的一个实验性项目,她希望通过美食的平台,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实现文化和传统的交流与传承。虽然刚起步,而且没有做任何市场推广,这个项目单靠口耳相传就已经名声在外,目前列在在等待名单上的客人排满了2016年全年的日程。常皓也开始为“私家厨房”筹划一个更蓬勃的未来。
游学得灵感
常皓出生在天津、成长于上海,母亲从事财务咨询行业却酷爱绘画,父亲则是木工电工样样精通的手艺人。常皓自己也是从小喜欢美术,她一直希望自己在大学里能够学习和美术相关又与其他学科交汇融合的综合学科。但中国的大学专业分工严格而明确,于是常皓高中毕业后直接考进了美国麻州的威廉姆斯大学,学习艺术史和经济学。本科毕业,她又进入耶鲁大学攻读建筑。
因为所学专业原因,常皓在读书时期曾经在包括巴黎、罗马、哥本哈根在内的世界很多城市居住和学习,每到一个地方她都为当地人各具特色的家庭烹饪而着迷。作为一个不得不在家煮饭吃的“穷学生”,常皓也学到了很多不同的烹饪技巧。但更令她向往的是普通人家餐桌上的氛围。“我小的时候家里也是奶奶、妈妈煮饭,一家人围坐边吃边聊,让我在这些对话中了解了很多老一辈人的故事。”她说。
而真正给她带来“私家厨房”灵感的是在研究生期间在罗马做学生设计展时偶遇的一位作家。“他当时正在做一个口述历史的项目,就是到意大利普通家庭里去采访人们的烹饪传统,展现意大利食品工业化与传统家庭烹饪传承之间的矛盾。跟他聊天让我意识到他说的这种传统烹饪的凋零情况在中国和纽约也都在发生着,因为人们越来越多在外面吃饭。如何用家庭烹饪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开宴一年收获大
2012年,常皓研究生毕业进入纽约的一家建筑设计公司工作,工作忙碌社交活动又频繁,使她大多数时间只能在外面吃饭。“自己煮饭少了,家里的厨房反而成了一个孤立的、神秘的空间。我想我是应该做点什么了。”她说。
作为一个建筑师,常皓已经养成了做事先把结构框架搭好的习惯,她为自己的计划设计了一个网站,让老饕们可以在网上查看菜单和报名参加饭局,菜单不设价格,客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愿付款。
2013年底,常皓的私家厨房首次开宴,请来的都是自己的朋友,那次她做的是新疆口味的手抓羊肉。“那是我第一次做手抓羊肉,我手里只有一个美国人写的食谱,但我的姨妈以前在新疆插队,做得一手新疆好饭。我就通过skype跟在中国的她现学现做,一边做饭一边又聊了很多她当年在新疆的故事。”那一次朋友们吃得满意极了。第二次晚宴来的都是朋友的朋友,第三次就全都是陌生人了。
私家厨房做了一年,常皓这个半路出家的大厨已经越来越成熟,她知道凌晨两点到布朗士区的鱼市可以买到又新鲜又便宜的鱼,在联合广场的农夫市场可以买到做法式甜点需要的野草莓。她有时也会请一些年轻的专业厨师来家里跟她合作操刀,从他们身上,她学到了很多科班传授的烹饪技巧。
布景设计者
一年多来,常皓在自己家里已经接待了近百陌生人,她会按照报名客人的职业和各方面背景组桌,让客人之间可以产生有趣的话题。
很多客人可谓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有一次餐桌上有两名客人来自澳大利亚的同一个地区,一个人即将离开纽约,一个人才刚来,他们之前并不认识,他们的人生轨迹就在我的饭桌上交叉,然后又分开了。”常皓说。“我觉得我好像在设计一个布景,有私人空间、有美食、有蜡烛、有鲜花,其余的情节和故事就由客人们自己去填充。”
现在私家厨房逐渐打响了名气,常有美食网站或食材生产商主动找她寻求合作,常皓说,如果机会合适她会考虑进一步扩大私家厨房,增加饭局的次数,招待更多客人。但不论怎样她说她都会坚持在每次饭局上至少煮一个以前没有煮过的新菜,即使这会让她手忙脚乱。“如果没有点创新,那多没意思啊。”(荣筱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