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唐人街见证自强不息拼搏精神 成永不消褪文化符号

2016年02月11日 08:44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唐人街见证了华人移民、创业、发展的艰辛历程和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不仅承载了几代人的回忆,更是华人为当地社会作出重要贡献的缩影

  纽约华埠 悄然转身

  本报驻美国记者 李晓宏

  驱车沿曼哈顿大桥进入纽约曼哈顿岛,熟悉的中华元素扑面而来。壁刻“南无阿弥陀佛”的大乘寺,纪念儒家始祖的孔子广场,各类中餐馆、中国传统工艺品店、杂货铺,形形色色的汉字招牌,就连麦当劳广告都是中文的,行走在这里仿佛穿越国度。这里就是已被美国政府列入国家史迹名录的纽约曼哈顿唐人街,美国人称“中国城”。

  曼哈顿唐人街相传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当年最早移民到美国西海岸的中国人,因加州通过了《排华法案》遭受排挤,遂向东海岸迁移,首站落脚于纽约曼哈顿岛东南隅。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唐人街逐步扩展至今日的规模。

  百余年来,唐人街是中国新移民踏入美国的桥头堡,在这里不仅能找到住房,享受便捷的中文服务,而且还可能通过室友、同乡会等关系找到工作。由于发挥了移民门户的职能,唐人街人气兴旺,并保留着中华文化的传统风俗。每逢春节、元宵节等中国传统节日,街上人头攒动,耍龙灯、舞狮子等传统表演纷纷登场,热闹非凡。

  然而,近年来曼哈顿唐人街出现“老年留守、青年迁出、新移民不再涌入”的萎缩景象。目前居住于此的5万多华人主要是老移民,来自香港、广东、福建等地,通用语言是粤语。当年他们闯海外的“三把刀”——菜刀、剪刀、理发刀,在这里土壤深厚,中餐馆、理发店等仍然是许多人的经济来源。

  “这里明显老龄化,少了以往的人气和活力。”32岁的华尔街分析员西蒙·陈曾在曼哈顿唐人街读书,“我儿时的伙伴们,基本无人留在这个街区。”

  作为低薪阶层的聚居区,唐人街拥挤杂乱的环境难以留住中产化的中国移民家庭子女,这里提供的资源对新一代技术移民或投资移民也缺乏吸引力。许多毕业后进入美国公司的中国留学生一般居住在中产阶层社区,投资移民则更多选择郊外的富人区。

  “以前街上熙熙攘攘,可是过去3年,白天嘈杂热闹,一到晚上店家关门,街道变得安静人稀,我们的生意清淡了许多。”在东百老汇街上开餐馆的张莉说,越来越多的中国移民只是白天来做生意,或者周末来购物。

  唐人街日渐式微的背后,也有城市改造这一推手。“在纽约市政府眼里,这是曼哈顿岛上最后一个尚未高档化的地方。”亚美法律援助基金会曾发布报告指出,受城市规划者鼓励,以及被唐人街毗邻华尔街、交通便利的优越位置吸引,开发商正用高档公寓和酒店取代老旧唐楼。目前5栋公寓已落成,8栋仍在建,一座高达128层的摩天大楼也在计划建设中。报告显示,唐人街高档化进程带来房租上涨,许多亚裔餐馆、商店和低收入住户被迫搬离。过去10年里,当地亚裔人口下降了9%。

  “曼哈顿的‘中国城’将逐渐变成一个观光点,供游客体验异国风情。”纽约市亨特学院亚裔美国人研究和城市计划专业教授彼得·孔表示,历经100多年的岁月沧桑,承载华人集体记忆和情感的唐人街在悄然转身,演变成海外中华文化符号。

  “现在富裕起来的华人移民家庭和部分新移民,在向新兴华人社区聚集。”彼得·孔说,纽约市还有两个唐人街。皇后区的法拉盛近年规模和人气飙升,有纽约“第二唐人街”之称。20年前这里只有二三家华人商店,而今华人商业尤其温州人的大型超市非常活跃,大街上络绎不绝的人流基本都是华人面孔,居民主要来自台湾和中国大陆。在布鲁克林区的第八大道,华人商店鳞次栉比,经营者主要来自广东和福建,这里被称为纽约“第三唐人街”。

【编辑:谢萍】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