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留学:美国校长比中国校长更在意学生成绩
近日,为期10天的2016年中美中小学校长教育领导能力学习与交流项目(简称ELLE项目)在广州展开。
该项目是由华南师范大学、美国范德堡大学皮博迪教育学院,广州市教育局和纳什维尔市公立学校系统于去年11月通过签订合作协议而共同确定的。
本次项目以“课程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动力”为主题,邀请了美方包括大学、中学和小学的24名校长学员来华交流,通过互动座谈、专题讲座、影子学习、中美论坛、同课异构等形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进而深刻认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其间,羊城晚报记者对该项目进行跟踪报道,发现了中美教育很多不一样的闪光点。
【同课异构】
China 严谨理性 VS 轻松活泼 America
同样的教学内容,让中美老师来上课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情景?3月24日上午,在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来自东风东路小学的王华艳老师和美国的Adam Wicker校长就“乘法分配律”开展了同课异构课程研讨。
按照中国人“温故而知新”的传统,王华艳老师先和学生们一起回顾了上次所学知识,又从生活情境入手,引出当天要讲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析、讨论、解答。为了更好地做到形义结合,王老师组织学生用平板电脑探究乘法分配律的数理模型。在展示的学生作品中,通过一个错误的模型使学生发现了乘法分配律的特征:等式两边都有个相同的因数。发现这一规律后,王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用简洁的数学语言描述乘法分配律等式定义,最后结合课本定义,使学生加深印象,对乘法分配律的规律有了深刻理解。
“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把复杂的情境进行分析、简化,从而得出简约的数学模型。鉴于此,我引导学生从特殊的事例入手,让学生从不同层面加以验证,从而得到一般的规律,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式。”王老师说。
王老师还基于每个学生的思维差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究问题,例如在用平板电脑建构数理模型时,有的同学喜欢用数字,有的喜欢用图片,在自主探究中,学生们的多元认知方式都得到了充分体现,而王老师对其也做到了充分的尊重。
相比于王老师从生活到数学的严谨教学,美国的Adam Wicker校长风格则显得较为轻松活泼。由于是第一次给中国孩子上课, Adam 校长先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家庭照片,介绍了自己的幸福家庭,课堂气氛马上轻松活泼起来。和王老师一样,Adam 校长也是从生活实例着手,引导同学们发现乘法分配律。比如买巧克力、打扫教室挣钱、买泰勒·斯威夫特的演唱会门票等。
不过,Adam 校长没有讲授乘法分配律本身,他利用“解构”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Adam 校长将学生划分为以四人为单位的小组,每个小组中有领导者、计时者、记录者和发言者,同学们需要分工协作,在5分钟内设计出一个现实问题,并且运用乘法分配律解构、解决。学生的热情完全被调动起来,纷纷展开了热火朝天的讨论。
“教学就像表演,学生和我一起演出。”Adam 校长这么说。
两堂课上完了,东风东小学两个班的学生对中美两国教师的上课进行点评。从反馈来看,学生都比较喜欢课堂上能自主探究,比如喜欢用平板电脑列算式,喜欢美国校长让他们扮演不同角色自己出题和解题。“我觉得中国老师上课时可以像美国校长这样更有趣;而美国校长应该把有趣的活动时间放长些。”有学生建议。
到现场听课的人大附中副校长周建华认为,两位老师的教学风格代表着两个国家不同的特点:王老师上课比较理性,从生活到数学,注重学生的多元智能;Adam校长上课比较感性,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联系,还有注重学生的表达。“美国校长把握小组学习的方法,还让学生把学到的东西教给别人,这一做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值得我们学习。”
【信息技术】
China 且议且行 VS 普遍推行 America
3月21日,ELLE项目的影子校长活动在广州多个学校进行。其中3位来自美国纳什维尔的小学校长来到小北路小学,通过如影随形地跟着小北路小学校长彭娅一天,体验中国校长的工作,感受学校的文化。
很多人都以为,和中国中小学生面临的应试教育相比,美国小学简直就是天堂——学习自由,没有课业负担和考试烦恼。果真如此么?当天,在与美国校长的互动交流活动中,小北路小学的学生大胆地提了两个问题——“美国小学生要不要考试”和“美国会惩罚学生吗”。美国校长如实告诉他们,美国小学生是要考试的,学生做错事也是要惩罚的,会罚去校长室面壁。“很感谢美国校长的回答,让我们的孩子知道美国教育的真实情况。”彭娅说。
课堂上该不该用信息技术?国内一直有争议。于是彭娅校长把这个疑问抛给了美国校长。
“既然现在每人都有手机,那为什么不能把它用于教学呢?”史密斯·斯普灵顿小学副校长安吉拉·戴维斯说,在美国,学生上课使用iPad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很多学校早已使用电子书代替传统课本了。但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师生互动是不可取代的。
而马克·琼斯校长也表示:“技术是为了加强和辅助教育,但不是像保姆那样全职照看。在家我也会限制我的孩子使用网络设备的时间,因为我更希望他多与人交流。”
“很多学校鼓励学生使用技术,学生可以用手机上网学习,但是学生可能会在这一过程中做他们不应该做的事情,如相互之间发短信,上社交媒体玩等。”麦斯威尔小学副校长萨姆·弗雷说。
【课程改革】
China 适度牺牲分数 VS 成绩不能滑坡 America
随着高考改革的到来,课程改革也更为迫切。3月23日,ELLE项目在广雅中学举办了“课程建设与教师课程领导力发展”论坛,中美校长就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现场把中美校长进行混合分组,采用案例讨论的形式,让中美校长对案例讨论的答案进行现场选择,呈现中美两国教育工作者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选择。
案例是这样的,一位校长想引进美国的STEM课程来进行本校的课程整合,却鲜有教师响应,问应该怎么办?在5个选项中,A选项是:“给出特殊政策,允许参与STEM课程试验的老师在一定周期内不参与常规的评估测试,甚至包容考试成绩在某个周期内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吸引老师参加试验。”值得关注的是,该选项没有一位美国校长选择,全都是中国校长选的。
“美国其实把学生的成绩看得很重,是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估学校和教师的标准,如果学生成绩下降厉害,老师可能会因此失去工作。”美国的David Laird校长说,美国很多小学的经费来自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而经费分发是和成绩挂钩的,如果学校成绩不好,就会被列入不好的学校名单,家长便不愿把孩子送进这个学校。如果学校一直这样,政府就会干预,重组学校,换掉老师。所以老师和学校面临的压力很大,也不允许学生成绩滑坡。
而选择该选项的中国校长相反更坦然:要改革,就免不了有牺牲,以一定时间、一定程度的小范围退步换取大刀阔斧的进步革新,是可以理解并且包容的。
“其实中美教育都受到分数束缚,但课改方式可以多样,分数和课改并不矛盾。有分数无课改,走不到现在;有课改无分数,走不到明天。”曾在湖南永州基层小学担任校长多年的周校长总结道。(记者 陈晓璇、实习生 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