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美华人著书述华埠变迁:为何今天唐人街依然重要?

2016年05月17日 10:02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字号:
迪安•王(Dean
    迪安•王(Dean Wong)摄于1984年西雅图。(美国《侨报》援引《纽约时报》图片)

  中国侨网5月17日电 据美国《侨报》编译《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16日报道,在一幅摄于1982年的“自拍”上,我们没有看到摄影师迪安•王(Dean Wong)的面孔。照片中,他带着像镜子一般反光的头盔,反射出周围的邻居和环境。这种隐喻令人明白,就是这些人和这个故乡塑造了王的灵魂,令他着迷。

  这张照片出现在王的新书《看到光明:华埠四十年》(“Seeing the Light: Four Decades in Chinatown”)中。这本书主要收录了摄于西雅图的作品,还包括一些摄于旧金山、纽约及温哥华的作品。除了照片外,还有一些轶事散文。

  这本书颠覆了数十年来社会主流对于华埠描述的单一化与狭隘性。人们只认为这是个订快餐的地方,或仅是对中国新年时华埠的丰富典礼称奇。

  生机勃勃的异域风情是外界对华埠的刻板印象。而这些照片让人们认识到华埠在社会中承担的重要功能:华埠是新移民的入口,是艺术、历史及文化遗产的守护地,是免于歧视的避难所。

  王的摄影作品不仅展现华埠光辉的一面,他还细致地记录着每个人的生活轨迹。或平凡,或不凡,这些被主流媒体忽略了的日常生活。

  从上世纪70年代起,王就开始拍摄西雅图的华裔社区。“我拍摄会议、人像,去参加社区庆典,沿着华埠的街道漫步,寻觅抓住我眼球的东西,”他说。

  《看到光明》这本书的贡献之一是它对这个复杂的、日益演变的社群的记录。

  “对于我来说,华埠就像是一个指南针,让我在这个国家找到归属,”《美国华埠:五个社区的人文历史》(“American Chinatown: A People’s History of Five Neighborhoods”)的作者邦妮•崔(Bonnie Tsui)说。“对于我华裔的身份,我并不是时刻都感到轻松。在一个城市里,有一个所有人都长得像我的地方令人很安心。”

  美国华裔在历史上常因歧视甚至仇视而阴云密布,而最近又面临城区改造的挑战。在19世纪中叶,勇敢的华人移民来到加州淘金,寻求谋生机会。但当美国经济衰落后,中国劳动力却被白人看作威胁。种族歧视和镇压法令使得华裔被孤立,局限于旧金山一隅,也就因而形成了华埠。

  直到20世纪中期,华裔才开始走入美国的主流社会。纽约、西雅图、华盛顿、洛杉矶及波士顿的华埠繁荣发展。但最近几年,城市绅士化改造蚕食了一部分区域,几十年来亚裔文化的庇护地租金高涨。比如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曾经有3000名华裔居住的华埠目前仅存住户300人。

  王的镜头下有当地商业、政治首领、嬉戏孩童、节日典礼,除此之外,还有关于他的家庭及学生时代的回忆。因此也体现了华埠超越旅游景点之外的细微与复杂。

  所有这些都为了证明,华埠在文化上的独特性与在社会上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历史还是在当代。

  “当我离开华埠时,我认识到了为什么华埠至今依然重要,”崔说。“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华人移民历史后,华埠仍然是新移民来到美国后的首选之地,同时也是在美出生的华裔触碰华人传统的最佳地点。这些居民的故事都像史诗一般,通过阅读,我们能了解现在的华埠对于他们的意义。通过回顾,我们也能感受到,华埠的未来将会怎样发展。”(李怡)

【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