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在巴克维尔寻访加拿大华侨的历史足迹

2016年06月21日 17:0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字号:

  新华社加拿大巴克维尔6月20日专电 随笔:在巴克维尔寻访先侨足迹

  “欢迎来到巴克维尔!这是古镇,也是鬼城,来到这里,我可以带你穿越历史,了解100多年前加拿大的淘金史!”18日,跟随导游陈英英博士的脚步,记者走进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中部历史小镇巴克维尔,寻访先侨的足迹。

  巴克维尔位于加拿大西部城市温哥华以北约800公里处,曾是芝加哥以西、旧金山以北的北美洲最大城市之一。其特殊之处,不仅在于19世纪60年代这里曾发生轰轰烈烈的“淘金热”,还在于华人曾是这里的主要居民。

  当年,人们在巴克维尔的河流中、矿井里实现了发财梦。但是,随着金矿枯竭,无事可做的矿工飘然离去,让曾经繁荣的小镇归于沉寂,直至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上世纪40年代,最后几位老人离开后,当地政府为了不让镇上160多栋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毁于风雨,将这里改成了一座历史遗产公园。

  走入公园大门,仿佛穿越到100多年前的加拿大:古色古香的木质建筑鳞次栉比;古老的杂货店已经开门营业;图书馆狭小而安静;剧场内传来欢声笑语;铁匠铺里火苗烧得正旺,铁锤叮当作响;商店门前,小伙子起劲儿地劈着木柴;教堂门前,穿着19世纪服装的贵妇和穿着工装的矿工来来往往……

  长街行至一半,写有“欢迎来到加里布”几个中文大字的横幅映入记者眼帘——这就是著名的唐人街。加里布,指代这个地区,包括巴克维尔及周边城镇。这条街曾是北美洲最大和最古老的唐人街。曾有6000多名淘金华工在这里喝茶、吃饭、打牌……排遣繁重体力劳动后的孤寂和思念故乡亲人的痛苦。

  长期研究加拿大华侨史的陈英英博士对巴克维尔华人淘金史了如指掌。她对记者说,19世纪中叶,中国广东人口密集,自然灾害频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不少人签下“卖身契”远赴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谋生,并参与淘金和北美西部开发。当时恰逢巴克维尔一带发现金矿,于是大批华人涌入这里。

  “他们从中国乘船漂过太平洋,途中需要两个多月的时间,到旧金山或加拿大最西端的温哥华岛后再北上,最后到达巴克维尔。路上的艰辛自不必言,而淘金过程中的劳苦也超乎想象。”

  陈英英说,当时巴克维尔的居民主要是欧洲人和华人,华人几乎占到这里全部居民的一半。他们居住在矿山附近的小木屋里,整个夏季都在拼命劳作,在矿山里钻洞挖金或在河床上披沙沥金。冬天大雪封山之时,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放慢,于是唐人街上陆续有了餐馆、商店、中医诊所和打牌娱乐的地方。这里的中医不但救治了不少华人,也让不少患病的欧洲矿工死里逃生,得以康复。

  来这里淘金的华人有一个共同愿望,那就是赚够了钱就回家,毕竟在遥远的东方有故乡、父母和妻儿。那些不能活着衣锦还乡的华人死后也希望将遗骨运回家乡,埋在家族墓地。

  在唐人街,记者看到一栋屋子上面的横匾上写着“中国洪门致公堂分部”几个大字,原来这里就是华人社团组织——洪门致公堂的分堂建筑。据了解,这一组织承担了唐人街的管理职能,照顾新来的洪门成员,裁定华人之间的纠纷,组织去世华人的葬礼,甚至负责把死去华工的尸骨运回国内。

  2008年,加拿大政府特意把这栋建筑列为国家历史遗址。巴克维尔管理委员会认为,华人对巴克维尔和整个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功绩不容忽视。

  如今,加拿大华人并没有忘记他们的先祖。今年年初,温哥华华侨华人听说巴克维尔华人墓地年久失修,便募集了10多万加元(约合50多万元人民币)捐给巴克维尔管理委员会,用于华人墓地修缮。

  万里诉乡愁,他乡寻先祖。踏着月色,怀着对先侨的无限敬意,记者离开了这个充满“中国印迹”的古镇。(江亚平

【编辑:齐倩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