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北美唐人街研讨会举行 芝加哥侨领论华埠发展

2016年06月24日 09:57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字号:
热闹的华埠广场是近十多年来南华埠繁荣进步的代名词。(美国《星岛日报》/梁敏育
    热闹的华埠广场是近十多年来南华埠繁荣进步的代名词。(美国《星岛日报》/梁敏育 摄)
    芝加哥华埠新公立图书馆,是小区经过多年争取回来的。同时,新颖现代化的造型,也脱离了东方古典建筑的旧框框。(美国《星岛日报》)

  中国侨网6月24日电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加拿大的埃德蒙顿市在6月中旬举办“唐人街的未来发展趋势”研讨会议,邀请加拿大和美国各大城市的侨领出席讨论会。芝加哥的华埠更好团结联盟主席陈增华,以芝市南华埠的发展与未来的远见作专题演讲。

  日前,陈增华接受记者的采访,详谈美加的华裔领袖对唐人街发展的观点,以及芝加哥唐人街近十数年的发展情况和未来的期望。

  陈增华声称,第二届的“埃德蒙顿市唐人街研讨会”,由当地的中华会馆牵头,当地的第二代专业城市建设的华裔年轻人组织的。应邀出席的唐人街侨领包括了纽约,洛杉矶、费城,华盛顿,西雅图,芝加哥,多伦多,温哥华,以及埃德蒙顿等城市的代表。研讨会的宗旨在畅谈各大城市的唐人街,近年在当地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趋势。

  陈增华就南华埠庆祝百年庆的历史,一直谈述到今日的南华埠的发展。近期,美国主流报章认为,全美各地的华埠,由于贵族化(Gentrification)与文化转移等因素,造成人口萎缩。而芝加哥似乎是一支独秀的持续在扩展,有专家认为芝加哥南华埠将来有可能成为全美中国城的楷模。

  陈增华的专题演讲中,提及早在1912年之前,就有多名梅姓兄弟在温比伦街(Van Buren)落户,后逐渐有更多中国移民迁入,而形成了当时初具雏形的唐人街。但经过多年之后,基于族裔,语言以及文化隔阂等症结与当地居民出现了分歧,中国人就慢慢向南搬迁,终于在永活街和舍麦路一带定居下来,时为1912年左右。

  芝南唐人街在2012年大举庆祝华埠一百周年庆。2000年至2010年间,芝加哥的南华埠人口增加了24%,公寓楼与商店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2015年在政府,小区团体与居民的通力合作下,迎来了新的华埠公立图书馆,久违了40多年的体育中心也竣工投入使用,唐人街居民有了休闲的谭继平公园与船屋,今年五月,华埠第一家现代化新颖大型的酒店也开张营业。

  陈增华表示,2010年美国人口大普查结果出炉,伊州选区重划地图(Remap)公布之后,华埠更好团结联盟提出了“大华社小区”项目,成功地将九成约23000名华裔人口归纳在伊州的第一参议员与第二众议员区域内,华裔区民的声音变得强大了。

  在选区重划之前,唐人街、桥港区、麦金利公园等地区的华裔,划分为四层市议员区,3个州参议员,4个州众议员,这种格局对于凝聚华裔选票,增强在小区的政治影响力非常不利。如今华裔选民的选票多了,才造成2016年3月的初选,华裔马静仪在伊州第二选区众议员竞选中,以500票稍赢了对手,在今年11月的大选中,马静仪笃定成为伊州第一位华裔民选众议员。

  陈增华在专题演讲中,也提及和芝加哥大都会计划局合作,“华埠远见计划”( Community Vision Plan-2040), 经过三年多无数的民意考察,计划终于在2015年5月间落实了。确定了小区未来的发展以治安安全,交通,经济发展,教育,就业,公共环境和未来空间作为芝加哥华社的远见发展的大蓝图。“华埠远见计划”也让美加各地的唐人街领袖们,用作取经和学习的指南针。

  针对芝加哥唐人街的各项发展,陈增华声称必须得到政府各部门官员的合作与支持,选区民代的支持,小区各界的同心协力的推动。

  陈增华强调,一项计划的成功与否,关键于要准备了周详的资料,充分的和政府协商,小区等的配合。

  相对与纽约、加州、温哥华等大城市的唐人街相比,芝加哥的华埠不论在人口或发展面积等方面,都显得有点“微弱”。但以欣欣向荣,越来越有进步而言,芝加哥南华埠的进展是令人振奋的。

  陈增华也指出,“唐人街”的新定义在那里?是不是一定要建立“牌坊”,处处见到红砖绿瓦,楼台池阁才算是“唐人街”?郊区华裔人口颇多的小市镇,又能不能归纳作为“唐人街”? 这问题应该让城市建设的专家去分析和研究。(梁敏育)

【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