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四名华人设计师纽约办建筑展 对比曼哈顿华埠今昔

2016年07月01日 14:25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字号:
图为四位在纽约工作的青年建筑设计师和他们推出的“曼哈顿中国城,另一种可能”建筑展。(美国《侨报》/管黎明
    图为四位在纽约工作的青年建筑设计师和他们推出的“曼哈顿中国城,另一种可能”建筑展。(美国《侨报》/管黎明 摄)

  中国侨网7月1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美国曼哈顿华埠是北美最具有代表性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华埠之一。从19世纪开始,这里便是众多华裔移民到美国后的第一个栖身之地。但过去半个多世纪里,曾有多次针对华埠的大规模市政改造计划,这些计划分别在1950年、1976年、1981年等年份提出,所幸这些计划都没能付诸实施,也让今天的人们有幸看到华埠多年来基本没有多大改变的格局和风貌。

  但如果这些计划真的被付诸实施,今天的华埠又会是怎样一副光景?几名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和纽约普拉特研究所(Pratt Institute)的青年华人设计师当地时间30日特地在市政府附近的One Art Space推出了一个特殊的展览——“曼哈顿中国城,另一种可能”,将历次华埠改造规划的图纸进行少量的艺术加工,标上一些代表性的店面和楼宇,让参观者自由对比和畅想,来品味华埠建筑的今昔。这些改造规划有的提议将华埠大部分拆除,仅保留几个代表性的“门面”建筑,有的则提议将狭窄的华埠街区全部改成机动车道,然后将临街建筑的二楼改造成“悬空”的人行道,想法可谓夸张大胆。

  展览的设计者——来自中国的李思敏、浦陈宇、陈子翊、宋润普在展览前言中表示:“我们认为,建筑这门学问比起设计本身外,更重要的是掀开环境景观与人们生活的面纱,寻找城市与生活间的逻辑脉络。换句话说,建筑不只是跃然于建筑图纸上的线与面,更是一系列的学术探究。它能够串起城市里各式各样的不同的街区,学校,住宅,也能够解释城市中的善与恶,明与暗。建筑已不再只是水泥方块丛林,而是提供城市里每一个灵魂一个能够安心栖身的所在。”

  四位年轻的设计师表示,这次建筑展不只是为了探讨纽约曼哈顿中国城的都市及建筑型态,更是为了仔细探究历史上三次大规模针对中国城与下东城的都市改造计划提案,假想中国城在三次剧烈变革后的未来样貌。

  建筑师李思敏和浦陈宇于一年多前从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和保存学院(Columbia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Preservation)毕业。李思敏表示,“生活在纽约,在每天匆忙的行程中观察到了纽约华埠的特殊宗教、信仰、语言、习惯,尤其是由不同的地域等因素演化出来的不同文化,酝酿出独一无二的建筑景观,我被这种拼凑性吸引。”浦陈宇则表示,“中国城多彩的建筑外表背后,是社区从未改变的有机生长的模式。外部环境的不同会催生出不同的城市形态,但却会依然带有同样的基因。”

  宋润普也表示,“我与李思敏的毕业设计便是研究中国城的住所与人文的可塑性,当时的专业课教授刘静曾反复提及这样一个社区在时间、空间和其社会性三个维度上的相互依存,我希望在此继续延展并推动这样的思维。”

  此次展览主角为三幅长12英尺的立面图,以如同清明上河图般的长卷形式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除了建筑立面图外,也以摄影、影像拼贴的方式,引导参观者思考人们在时空情境与不同的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下,建构了过去及当下的生活、都市景观与社会面貌。(管黎明)

【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