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纽约华人殡仪业者述从业经历:不同族裔不同风俗

2016年08月24日 14:55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字号:
从左到右分别为艾尔波利,艾米和萧亚群。(美国《侨报》/林菁
从左到右分别为艾尔波利,艾米和萧亚群。(美国《侨报》/林菁 摄)
    警察总局在万寿殡仪馆为殉职警探刘文健举行隆重葬礼 。(美国《侨报》资料图)

  中国侨网8月24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在纽约殡葬业日渐式微的今天,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老牌殡仪馆的生意不减反升,还在八大道、四大道以及弗拉特布什(Flatbush)买下另外三家殡仪馆,扩展业务。这个意大利裔家族经营的殡仪馆现在由第四代掌管,还有一个中文名字——“万寿殡仪馆”。更有意思的是,在这里你能看到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葬礼共存。通过沟通协调,各个族裔的家庭按照自己的风俗送殡,互不影响,和谐共处。

  意大利裔百年殡仪馆

  1900年,乔伊·艾尔波利(Joe Aievoli)的意大利裔曾祖父在布鲁克林创建一家殡仪馆,名字为Ralph Aievoli & Son Inc. Funeral Home。这家殡仪馆是家族式经营,传到艾尔波利已经是第四代人,他本人入行也有30年了。

  现在,这家老牌殡仪馆的招牌上,同时还用中文写着“万寿殡仪馆”。在这家拥有五个大厅的殡仪馆,有时候会有天主教和佛教殡葬仪式同时举行,一个厅里是神父在安静地主持追思会,另一厅里是法师在诵经超度亡灵,花环、纸扎摆满了灵堂四周。

  二十年前,这种情况是罕见的,殡仪馆经营者可能连想都不会想到,两场风俗完全不同的东西方葬礼,可以同时在一家殡仪馆里共存。一边是庄严肃穆,另一边是敲敲打打,白事当红事办,热闹又嘈杂。

  Ralph Aievoli & Son殡仪馆后来搬到附近的布鲁克林65街和第12大道,处于戴克高地(Dyker Heights )和宾臣墟(Bensonhurst )交界的地方。这个地区最早居住着荷兰人、挪威人,接着是爱尔兰人、意大利人,后来又来了波多黎各人,最近一批迁入的新移民是中国人。

  艾尔波利看到,原来的客户在渐渐减少,随着新移民日益增加,他的殡仪馆要继续维持下去,不改变是不行的。他开始有了寻找华人帮助经营的念头。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萧亚群(Peter Xiao)的广东新移民,正在一家接一家地造访美国人殡仪馆,希望能找到一份合适他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他脑子里有着各种想法,能够帮助这些殡仪馆开拓华人市场。

  萧亚群走了至少五、六家,都失望而归,那些殡仪馆老板不接受他的做法,也难以接受中国人的殡葬风俗。“他们觉得,我挂上中文招牌,其他人不就不来了吗?”萧亚群说。

  萧亚群耐心地继续去敲门,直到他遇到了艾尔波利。艾尔波利当时还年轻,有点拿不定主意,他的父亲当场拍板,“萧的想法不错,这样十年下去,生意一定能做起来。”

  眼光独到 开拓华人市场

  那是1997年,萧亚群加入Ralph Aievoli & Son殡仪馆,随后门前草坪上竖立的大招牌上,英文名字下方出现了“万寿殡仪馆”字样。

  第一年没有一单华人生意,第二年接了一单,接着每年递增,现在华人生意占了万寿殡仪馆65%。华人这部分业务,艾尔波利基本上放手由萧亚群和他太太艾米(Amy)来管。

  萧亚群很感激老板,“他很开明,懂得怎么做生意,不像其他老板给你设定条条框框,让你施展不了手脚。”

  之前萧亚群曾经在法拉盛一家美国人殡仪馆工作,因为老板不配合,他决定另找东家。那家殡仪馆当时设有华人业务部,生意本来很多,现在却在走下坡路。

  做殡葬这一行,要开拓客源,还要熟悉业务。萧亚群的母亲在中国从事殡葬行业,他从小耳濡目染对这个行业也很熟悉。“这个老板很好,给我充分发挥,但殡仪服务不是挂个牌子、放个炉子就能办起来的,它有很多复杂的操作。”他说,“业务一定要熟悉,第一次办不好,第二次再办不好,客人就不来了;办得好,一个客人能带来五个客人,甚至十个、几十个。”

  萧亚群费了一番功夫,把客源慢慢培养起来。他联络当地的教会、同乡会,到老人中心去免费介绍生前殡仪合同的服务,带老人家去看墓地,与老人家商量如何做纪念碑,选哪种棺木,做佛教还是道教仪式,葬礼怎么安排等。起初华人忌讳谈这些事情,后来慢慢开通了,现在的老人家已经愿意在生前安排自己的后事。

  萧亚群还经常到外面跑,有时候在地铁站、巴士站看到独自一人的老人家,他会停下来问对方:“阿叔,你去哪里?”老人家说,在等车。他就开车送老人家回去。上了车,他自我介绍是在殡仪馆工作。有的老人家会说,哦,我知道你们,我有亲戚在你们那里办丧事,将来我死了,或我太太死了,就去你们那里。

  东西方文化冲突

  万寿殡仪馆内设有五个殡仪大厅,两个专门服务于亚裔客户,另外三个服务于其他族裔。一天有多场葬礼同时举行,是很常见的,有时候甚至五个厅全满,只好巧妙地把出殡仪式错开,并且开三个门,不同家庭从不同的门出殡,彼此不影响。

  但是,文化习俗引起的摩擦是无法避免的。有一次,两场华人葬礼正在举行,吊唁者送来了200个花圈,花圈和做法事的纸扎一直摆到走廊里。负责西方殡仪的团队颇有微词,向老板投诉。萧亚群只好把花圈纸扎收起来,放到华人殡仪大厅里。通常,只要互相沟通,基本都能解决问题,和谐相处。

  碰到名人葬礼,会有大批的粉丝来送别。有一次有几千个粉丝来参加一个棒球球星的葬礼,里里外外挤满了人。同时还有一场华人丧事正在进行,萧亚群只好跟华人家属商量,把仪式往后推迟,错开热闹的场面。

  不同族裔不同风俗

  万寿殡仪馆不单单服务于华人,华人业务占65%,越南人15%,还有小部分缅甸、老挝、柬埔寨、菲律宾、印尼、新加坡裔业务。“这里有穆斯林,日本人,韩国人,菲律宾人,每个风俗都不一样,我们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有些有冲突,不同信仰的葬礼,从不同的门出去。”萧亚群说。

  葬礼开支价位上下很大。有钱的美国人,葬礼进行三天,来的人很多,送殡的高档轿车排成一个长队,选棺要求高档,墓地也是高档墓地。富裕的中国人葬礼,排场也很大,有时候法事举行三到五天,念经最长的一次,念了七天七夜,一天念24小时。

  也有长岛、史坦顿岛、新泽西的人来这里办殡仪。萧亚群最远曾经跑到华盛顿首府、新泽西,还有一场在缅因州——那里的美国殡仪馆接了生意,做中国人佛教礼仪,但他们不懂怎么做,于是请万寿的师父过去。

  两场悲痛震撼的葬礼

  不久前,万寿办过两场震撼全市的葬礼,一场是殉职警官刘文健的葬礼,另一场是灭门案母子五位受害人的葬礼。

  卓家一家五口,母亲和四个年幼孩子,死在亲戚刀刃之下,整个华人社区为之震动。萧亚群说,那场葬礼非常悲伤,有几个工作人员,从头哭到尾。纽约市长彭博、主计长刘醇逸、国会众议员孟昭文、市议员陈倩雯都来吊唁。

  四部灵柩抬进灵车里,准备前往墓园安葬,全场气氛悲痛至极。领队的白人司机上了车,一直哭,没法开车,整个车队等了15分钟,让他平静下来。萧亚群还是放心不下,自己开车到前面去带队。

  去年1月,寒风凛冽,纽约市警察局为刘文健举行史上最隆重的葬礼。市长白思豪、警察局长布拉顿等出席,800铁骑兵在前面开道,骑兵警官两旁护柩,三架直升飞机掠过上空向英雄致敬,三万多警察、消防员和两万多各界民众,冒着严寒分列两旁为英雄送行。

  过后,警察局长布莱顿亲自写信向万寿殡仪馆致谢,并颁发了奖牌。

  灵活变通 逆境生存

  过去二十年里,纽约的殡仪馆正在一家接一家关闭。据Crain’s Business报道,社区贵族化、地产上涨、死亡率下降、开支较低的火葬的流行,都是促使殡葬业衰落的因素。

  据大都会殡葬师协会资料,该机构1990年登记的殡仪馆有841家,去年减少为473家。万寿殡仪馆却一枝独秀,生意不但不缩减,还在继续扩展。业主买了另外三家殡仪馆,一家在华人聚居的八大道,主要生意为华人;另外在弗拉特布什和第四大道,还有两家。

  萧亚群认为,殡仪没有走下坡路,人的寿命长短也不影响殡仪生意,每年还是有几乎同样数量的人死亡,减少的一部分人,主要是搬到其他州去住。区内意大利人的业务也是平稳,没有下降。

  像很多世代相传的家族殡仪馆,艾尔波利不打算让他的儿子接手生意,而希望他们去见识商界更广阔的天地。萧亚群却与之相反,他让读心理学毕业的儿子去考取殡葬师执照。“以后有兴趣可以帮我们忙,但不知道他会不会继承,小孩有他自己的天地和想法,”他说。

  回想这些年从事殡仪行业的心得,萧亚群说,“不管名人还是普通人,能花多少钱,我们对客人的心态都一样,平平安安送他们一程,给家属一个好的交代,我们也是安慰家属,我们做得完满了,他们觉得很安慰。

【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