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中国教师、志愿者、中企员工坚守印度 苦也甜

2016年09月07日 11:11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字号:
(刘代办勉励中国老师与志愿者扎根印度、喜爱印度)
(刘代办勉励中国老师与志愿者扎根印度、喜爱印度)

  中国侨网9月7日电 据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消息,近日,驻印度临时代办刘劲松一行赴泰米尔纳德邦首府金奈,与韦洛尔科技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方教师和志愿者座谈,考察位于马辛德拉世界城工业园区的中国企业——巨轮模具生产基地。刘劲松反复强调,中印关系是全方位和多层面的,不应被一两个问题主导,重要的是发挥中印各阶层、各地方、各领域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厚植友谊与信任,创造和传播积极的故事,不断为两国关系注入正能量。

  “坚守中的静美与绚烂”,这是韦洛尔科技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孙鹏发在朋友圈上的一句话,也是中国汉办教师和志愿者在印生活的写照。

  刘劲松充分肯定孔子学院中方教师及志愿者的工作,感谢他们为中印文化教育交流做出的贡献,叮嘱大家注意安全,保重身体。

  来自郑州大学的孙鹏老师在印度五年了、洛阳理工学院的齐乃臣老师来印两年,侯兴业老师来印一年,周虹宇老师来印一年,林晓芳老师今年8月刚到印度。说起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物资供应,老师们淡定地描述停电、暴雨、炎热、每天固定的素食和每夜不断经过宿舍的火车轰鸣声,似乎早已习惯。谈起挤爆办公室报名学中文的学生,翻开手机里教学生包饺子、写书法的照片,说起印度的风土人情,老师们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自豪。

  孙鹏老师说,身边喜欢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印度朋友越来越多,感觉自己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于是五年时间一晃而过,就不觉得那么苦了。有一位印度老人,非常喜欢中国文化,每天都会准点到学院去“上班”,看中文书籍和杂志。有一位中国志愿者,教一个当地酋长的女儿学中文,互生好感,坠入爱河,在孙老师等人撮合下,最近喜结连理。

  专业学习绘画的林晓芳老师曾来过印度,喜爱上印度文化,主动要求来印。虽然还没有完全适应,但已投入到招生和教学当中,受到众多学生的欢迎,有了不少小“粉丝”。齐乃臣老师说,我的精神世界很丰富,这里有热爱中文的学生,和他们在一起很快乐。侯兴业老师、周虹宇老师都是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很快就和印度学生们打成一片,一起打板球。他们说,在印度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一起过“慢”生活,对中国年轻人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使馆官员走进巨轮(印度)公司的车间与印方员工热情互动)
(使馆官员走进巨轮(印度)公司的车间与印方员工热情互动)

  刘劲松走进巨轮(印度)公司的车间和办公室,与一线员工交流,询问中方人员工作生活情况,鼓励大家开拓进取,紧紧抓牢印度大市场,搞好内部管理和安全生产。

  据公司总经理洪泽斌介绍,巨轮是第一家在金奈建厂的中国企业,摸爬滚打已有5年。建厂时从奠基到投产仅用8个月时间,创当地建厂速度之最,被当地企业惊羡为“中国速度”。

  公司12位中方管理人员妻儿远在老家,大家在印度都过着“单身”生活,依靠相互帮助,克服了生活和工作环境上的很多困难。

  厂长陈楚钦说,在印度办厂难度大、挑战多,尤其是因两国人文、法律环境不同,印度员工管理难度较大,中方管理层既要遵守当地风俗法规,又要对印度员工进行有效管理,如何与当地员工和合作方良好沟通很关键。公司成立了员工委员会,财务经理、人力资源经理都是印度本地人,做中餐的厨师也是中方员工手把手教出来的印度人,本地化管理做得到位,中印员工亲如一家。

  2015年12月,金奈受连续强降雨影响,遭受严重水灾,当地20余万人被迫撤离家园。公司中方员工宿舍也未能幸免,被内涝围成为孤岛,大家靠家中储备余粮勉强撑过7天。在自救之际中方员工还投入到当地救灾工作中,为印籍员工和工业园区所在村庄的村民800多人发放救急大米,为当地小学捐赠新课桌椅、铺设新地砖。公司的善举受到当地人由衷的欢迎和感谢。巨轮在当地的名声更响了,中印员工的心也拉得更近了。

  是什么能让中方员工不辞艰辛坚守异国他乡?洪泽斌自豪地说,“我们有一种责任感,不能给中国人丢脸!”刘劲松回应道,“是的,你们每个人都在谱写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希望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多、越传越广!”

【编辑:齐倩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