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英少女给中国人取名启示:文化"错位"中开拓机遇

2016年09月09日 15:40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字号:
英国16岁少女博·杰瑟普创建网站为中国人取名。(图片来源:环球时报)
英国16岁少女博·杰瑟普创建网站为中国人取名。(图片来源:环球时报)

  中国侨网9月9日电 据欧洲时报网报道,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9月7日报道,英国一位16岁女孩,英格兰西南部格洛斯特郡的大学预科生博·杰瑟普专门创立了一个网站,在网上介绍每一个英文名字的含义、典故、历史和同名的名人。根据要求,她提供3个名字供客户选择,收费60便士。博·杰瑟普说,她已经为20万中国孩子起过名字,赚了4.8万英镑。

  尽管这仅是一件生活小事,但也足以看到在互联网时代和全球化的整体背景下,东西方文明在融合与交错中出现了诸多新机遇,而这些现象就潜藏于平凡人家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些年 中国人和外国人用彼此的名字互相伤害

  说起中国人的英语名字,真是写不完的一部“血泪史”。相信很多人的生活中都有五个叫Kevin和四个叫Emily的中国人,但也有很多中国人厌倦了这些常规的英文名字,决定给自己取一些与众不同的名字,于是就有了一些让外国人哭笑不得的英文名字。

  比如,很多中国姑娘的英文名字是Candy(糖果)、Lolly(棒棒糖)或者Sugar(糖),但这些名字让外国人首先联想到的是“弱智女孩”或者“脱衣舞女”。还有的中国人爱给自己取名人的名字,比如Lady Gaga、Obama(奥巴马)、Einstein(爱因斯坦)、Madonna(麦当娜),这样的名字也会让人觉得怪异,毕竟如果外国人给自己取名叫那英或者宋小宝,中国人也很难控制住笑声。还有的人喜欢给自己取动物的名字,比如“Dragon”(龙)、“Fish”(鱼),也有的喜欢使用一些小说中人物的名字,比如“Dumbledore”(邓布利多)的,这样的名字会让人觉得你不是一个严肃的人。

  其实除了中国人常常取一些可怕的外国名字,随着这些年学中文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很多外国人也赶时髦地给自己取了中文名字,其中不乏顾山(法国驻华大使Maurice Gourdault-Montagne)、罗文哲(法国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合作参赞Robert LACOMBE)、吴百纳(英国驻华大使Barbara Woodward)这样非常中国化又十分简洁、文雅的名字。不过,也有很多外国人的中文名字说出来让人忍不住想笑。比如,新华网就曾报道过,有个荷兰人名叫Kenzo Oijevaar,他请中国朋友帮他取中文名,结果别人给他取名为“熬夜娃儿·啃粥”,还有一个美籍西班牙人Roberto取了一个“萝卜头”的名号。相信很多人也遇到过名叫“李小龙”、“成龙”、“诸葛亮”、“刘备”的外国人。

  虽然有的人会说外国名字不是父母给的,不具法律意义,所以随心所欲地“发挥”一下,不过只是为了“博君一笑”。不过,随着中外交流越来越频繁和深入,很多人也意识到了名字是给别人的第一印象,是个人的品牌。所以,如果你的名字让大家听着难受,或者让大家感到莫名其妙,那么在未来的所有谈话、介绍或者关系中,这个名字都将是个障碍。

  所以,当你想给自己起Spiderman(蜘蛛侠)这样的名字的时候,想一想,如果有个外国人在中国叫自己葫芦娃,你的反应会怎样。想必,你就不会再叫自己Harry Potter了。

近期以为中文名为阿福的德国人在互联网上爆火,被中国网友成为男版papi酱。(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近期一位中文名为阿福的德国人在互联网上爆火,被中国网友称为男版papi酱。(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从中西方文化交融“错位”中开拓机遇

  中西两个世界的人互起“雷人”的名字虽仅是文明交融过程中的小趣闻,但也从另一个层面显现出,伴随着中西方特别是中国同欧美国家在政治、经贸领域的合作交流水平的日益提高,这两个分别位于东西半球世界的人们越来越愿意也越来越有兴趣去互相了解,思想上的隔阂与排斥正在慢慢淡化。

  当一提及中西方文化交流,多数人或许首先想到的会是国家间的大型的文艺汇演、使馆组织文化展、文艺领域专家或艺术家的座谈等等,这些高端大气甚至具有浓厚官方推广色彩的文化交流在很多方面离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更为遥远。而当下,民间的文明交流与互鉴发挥出愈加明显的作用,也正渐渐的走进人们的细微生活。

  正如这位英国16岁少女所言,有些中国人参考外国品牌或者电影人物来起英文名。“有一些人起的英文名字很不合适。甚至有人给孩子起名叫‘劳力士’。”她观察到了中国人乱起英文名,而这也是中英文化交融中普遍存在的“错位”现象,在于对对方文化的“浅读”或“误解”。她用帮中国人起名字的方式开掘出一片新的“市场”,同时也用更生活化的方式将自己所代表的文化和历史传播了出去。

  不光是起名字能做生意,近期一位名为阿福的德国“小胖纸”,操着一口普通话加上海话的混搭语,搞笑演绎着各类小段子和神吐槽,画风神扯,莫名戳中网友的笑点和泪点,于是视频点击量一路飙升超越百万,被网友捧成男版papi酱。的确,阿福的形象其实是中欧文化交融的代表,他的所谈所侃皆是生活琐事,而风趣幽默的视频不光为他创造了新的机遇,也可能会吸引更多人关注德国文化。

  其实,中国人很早便开始从平凡生活领域将自己的文化带向世界。现在,欧美各地开花的中餐馆无时无刻不吸引着异国的“吃货”们;菲尔普斯背上那一排排圆形“图腾”也正是中医文化的最好名片;中国的风水学在德国、美国成为了一门科学,甚至在德国柏林出现了专门的“风水超市”。这些种种都可以看到中国文化正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欧美人的生活之中。

  当然,细观不难发现,“脑洞”可以说是“歪果仁”在参与民间文化交流的秘密武器了,无论是网上起名还是视频直播当网红,这些新颖的方式都值得更多人思考和借鉴。正如上文所言,外国人也存在瞎起中文名的问题,那中国人不也能因势利导帮外国人“指点迷津”吗?发现不同文明在融合中的“错位”现象,利用更具科技性和时尚风格的手段,创造新颖且更具紧贴生活的实用性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最终或许不光钱赚到手,还将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