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中国匠人纽约第五大道建庭院 工匠精神获点赞

2016年09月21日 10:57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参与互动
字号:

  国际先驱导报9月20日报道 提起纽约第五大道,最先想到的会是什么?也许是购物天堂,也许是上东区名媛,又也许是曼哈顿东西分界线。但很少有人会想到苏州庭院。

  恰恰在举世闻名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第五大道分馆中,隐藏着一座明代式样的苏州庭院。这方小小庭院不仅是博物馆游客最心仪的驻足地之一,也成为一瞥中国文化的窗口。

  在大都会博物馆的官方介绍中,这座“阿斯特中国庭院”,源自纽约著名女慈善家布鲁克·阿斯特的构想。

  20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多元文化思潮兴起之际,大都会博物馆也迎来百年,馆方开始对馆藏陈列方式进行重新思考。1976年,大都会博物馆利用文森特·阿斯特基金会的资金购入一批明代家具,却为如何布展一筹莫展。而文森特·阿斯特基金会的主席布鲁克·阿斯特童年的大部分时间在中国度过,苏州庭院给她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因此提出在仿建陈列明代家具的书斋外,复制一座苏州庭院。

  阿斯特女士的这一构想也促成了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与美国最初的文化交流之一。早在1977年,大都会博物馆连同美国专家即前往苏州,在中国学者的陪同下选取庭院原型。1980年,庭院在博物馆内的组装工作开始,负责组装的20多位中国匠人大多从未离开苏州,有的甚至已经70岁高龄,全凭一名翻译与美方交流。时任美方工长的约瑟夫在庭院组装的纪录片《明代庭院》回忆道:“美国和中国工人之间培养出相互敬意。中国和美国人员的互动不只是趣闻轶事,还反映了对工匠精神的看重如何帮助我们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在为中方工匠精神折服的同时,美方也有一些小小举动感染着中国匠人。大都会博物馆前馆长菲利普·蒙泰贝洛曾在一次采访中透露,当年专门为中国匠人搭建厨房,让他们吃上顺口的饭菜。还支起乒乓球桌,供他们闲暇时消遣。

  中方的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组装阶段,而是贯穿庭院设计、筹建和完工始终。为力求高度还原苏州庭院风貌,中国特别批准使用极其珍贵的楠木作为庭院廊柱。为烧制庭院所需的地砖和瓦片,中国还重新开启一座官窑,每一片砖瓦都是纯人工制造。庭院中木、瓦、陶、石等材料几乎全部在中国制成,然后运至纽约组装。1981年,“阿斯特中国庭院”终于对外开放。

  如今在大都会博物馆二层东北区的亚洲艺术馆,如果能找到一个月洞门,便找到了中国庭院的入口。穿过月洞门,一段靠墙的曲折游廊通向正对月洞门的书斋。一座小小敞亭与游廊隔天井而望,亭内外怪石矗立,几尾修竹及芭蕉掩映其间。敞亭一侧的怪石围起一眼池塘,金鱼游弋。

  无论是庭院的整体布局,还是敞亭的飞檐翘角,书斋的滴水檐和兽头瓦当,在华人看来都是再熟悉不过的意象,却让外国人啧啧称奇。博物馆的语音导览和文字介绍都强调庭院中的对比要素:明与暗,柔与刚,平与岖,都象征着中国文化阴阳调和的思想。但这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庭院本身的神秘色彩。

  记者每每来到庭院,都会看到在庭院各个角落,尤其是敞亭前拍照的外国人。他们也在用自己的视角欣赏着各个角落。大都会博物馆上传到“脸书”的庭院说明视频中提到,院中一块太湖石被他们称作“史努比”,镜头拉近,史努比的鼻眼嘴耳当真跃然石上,令人哑然,也为这块太湖石别增意趣。

  在游客眼中,“阿斯特中国庭院”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缩影,还有着其他意义。大都会博物馆前馆长蒙泰贝洛曾说:“某种意义上,庭院带你远离第五大道的喧嚣,立刻堕入沉思与异域的氛围”。(本报记者发自纽约)

【编辑:齐倩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